8億多修繕的古城,經不起破壞式開發
作者:熊誌
八月,旅遊“最火暑期檔”如約而至,古城遊也成為(wei) 不少遊客的選擇。但在甘肅天水,不少市民和遊客發現,修繕一新的天水古城在商業(ye) 化運營後,文保院落內(nei) 進駐了諸多業(ye) 態。不僅(jin) 參觀區域受限,消費門檻提升,一些甚至被“改頭換麵”,危及院落安全。
天水古城保留著一些明清院落,是重要的文物保護點。此事之所以引發廣泛關(guan) 注,關(guan) 鍵在於(yu) ,當地六年投入8.88億(yi) 元,斥巨資修繕文保院落的同時,一些文保院落卻被破壞性地開發,在更改原貌、私搭亂(luan) 建下變得麵目全非。
一邊保護,一邊破壞,這不免讓人質疑:重金投入的修繕費用,最終流向了哪裏?商業(ye) 化開發壓倒文物保護,各種不符合規定的改造操作,為(wei) 何沒有觸發相應的監管處罰?
文物保護當然不是要隔絕一切商業(ye) 活動,事實上,現在全國各地的很多古城,基本都進行了商業(ye) 化開發。引入一些商業(ye) 業(ye) 態,既可以吸引更多遊客,讓有曆史沉澱的文物活起來;同時,也可以增加經濟收入,對文物保護進行反哺。
在天水古城,文保院落遭遇“改頭換麵”,很多商業(ye) 進駐改造院落,將其變成了遊客消費場所。這些改造文物建築的經營行為(wei) ,是否通過了審批?改造過程有沒有造成破壞性後果?既然是重點保護的文物建築,在進行商業(ye) 化開發時,就應該合理規劃、嚴(yan) 守邊界,讓改造利用建立在不破壞文物原有狀態的基礎上,避免對那些文保院落造成不可逆的損傷(shang) ,增加後期修繕成本。
據報道,當地之前投入了8.88億(yi) 元的資金修繕,這樣不計成本的修繕,也是為(wei) 了保存好那些明清院落的原始風貌。如果是因為(wei) 投入大,才導致了過度開發,想要借此來“回本”,這種急功近利無疑是本末倒置了。
至少從(cong) 目前來看,當地對古城的管理、對文物的保護,存在諸多混亂(luan) 。一些經營者之所以敢隨意更改原貌、私搭亂(luan) 建,根源還是在於(yu) 監管不力。比如,麵對古城內(nei) 一些未批先設、未批先修,主管部門卻表示,“沒有收到任何報批手續,所以無從(cong) 監管”。
沒有報批就無法監管,這樣的說辭是推卸責任。作為(wei) 監管部門,麵對曆史文物,理應將監督觸角前置,對加建、改建的開發行為(wei) ,進行嚴(yan) 格審批;發現未批先設、未批先修的,更要在第一時間叫停,而不是等造成破壞損傷(shang) 後,再表示無能為(wei) 力。
如今,商業(ye) 開發下的天水古城,一些文保院落被破壞,還因商家違規裝修導致火災隱患,這是一個(ge) 相當矛盾的局麵——說當地不重視文物保護,但其紮紮實實投入了數億(yi) 資金;說當地重視文物保護,但對一些破壞性開發全程沒有及時監管處置。
當地對文物建築不夠尊重、珍惜和愛護,說到底,還是因為(wei) 商業(ye) 利益壓倒了一切。在急功近利的心態下,古城的開發才會(hui) 變得如此粗放潦草。它既浪費了修繕資金,也在破壞古城的曆史沉澱。
這裏要提醒的是,文物保護不是隻要使勁砸錢就行,錢要用對地方,作為(wei) 監管者更要保持不缺位、不失職的狀態;同時,對文物建築的開發,不是越商業(ye) 化就越掙錢,古城的魅力在於(yu) 其曆史風貌,在那些保留曆史印跡的建築被破壞後,一座古城又該如何吸引遊客前往?(熊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