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讓博物館點亮城市文化生活(暖聞熱評)

發布時間:2023-08-28 09:28: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越來越多免費開放的博物館,承載的是無窮的精神力量  

  【事件】“博物館熱”在今年這個(ge) 夏天不斷升溫,從(cong) 一票難求的中國國家博物館,到幾乎天天滿員的河南博物院,從(cong) 因山水園林風格走紅的蘇州博物館,到憑借文創產(chan) 品出圈的湖北省博物館,“到博物館去”已成為(wei) 一種生活新方式、社會(hui) 新風尚。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博物館總數達到6565家,免費開放率超過90%。

  【點評】

  有一位博物館負責人回憶,多年前,他在一家博物館看到一群當地大學生圍著展櫃抄展品說明。當被問到是否經常來參觀時,學生們(men) 卻說是第一次來。

  文物是曆史的見證,也是文化的重要載體(ti) 。一件件青銅玉器,一片片竹簡木牘,一冊(ce) 冊(ce) 曆史典籍……這些藏品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智慧、精神、文化,更蘊含著生生不息的力量。讓更多人走進博物館,不僅(jin) 是滿足人民群眾(zhong) 精神文化需求的內(nei) 在要求,也是堅定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的題中應有之義(yi) 。

  近年來,隨著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不斷完善,免費開放的博物館越來越多、展覽質量越來越高。如今,中小學生走進博物館,邊看展、邊學習(xi) ,通過立體(ti) 鮮活的文物感悟文化傳(chuan) 承;一些博物館為(wei) 環衛工人、司乘人員、快遞員、外賣員等舉(ju) 辦專(zhuan) 場活動,讓一線勞動者更好體(ti) 驗文化魅力,增加了對城市的歸屬感和認同感;有的社區和博物館聯合舉(ju) 辦活動,豐(feng) 富了社區老人的生活。走進博物館的門檻降低了,博物館和人們(men) 的距離拉近了,博物館的覆蓋麵不斷擴大,普惠性不斷增強,豐(feng) 富了人民群眾(zhong) 的精神文化生活。

  有人說,博物館是一座城市的會(hui) 客廳。博物館釋放出的獨特文化吸引力,擦亮了城市名片,形成了巨大的“溢出效應”。今年夏天,各大博物館爆滿的行李寄存處,成為(wei) 觀察博物館與(yu) 城市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一個(ge) 獨特窗口。“跟著博物館去旅行”成為(wei) 不少遊客青睞的出遊形式,有力促進了文旅產(chan) 業(ye) 的發展。經濟是城市的體(ti) 格,人文是城市的靈魂。不少城市憑借深厚的人文底蘊、獨特的地域文化,為(wei) 經濟活動注入更多文化內(nei) 涵,以文化的力量推動經濟發展,讓千年文韻和現代經濟和諧共生、相互助力。

  也要看到,隨著公眾(zhong) 參觀熱情持續高漲,預約難等情況隨之出現,還有“黃牛”趁虛而入,將免費門票變成“講解套餐”高價(jia) 出售,損害了博物館的便民性,也給博物館管理運營帶來挑戰。針對這些問題,國家文物局前不久印發通知,就博物館暑期等節假日開放服務工作提出一係列要求。全國各地多家博物館也采取係列措施來優(you) 化服務。有的博物館延長開放時間、提高參觀人數限額,優(you) 化服務供給;有的博物館出台專(zhuan) 項管理辦法,規範社會(hui) 講解,優(you) 化參觀體(ti) 驗;有的博物館聯合警方,對“黃牛”進行專(zhuan) 項打擊,宣傳(chuan) 引導觀眾(zhong) 共同抵製“代搶”等擾亂(luan) 參觀秩序的行為(wei) 。多措並舉(ju) ,才能更好讓熱度留存下來,把文化傳(chuan) 承下去。

  “一個(ge) 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越來越多免費開放的博物館,承載的是無窮的精神力量,點亮的是充實富足的精神文化生活。在這所親(qin) 切的大學校裏,增長“何以文明”的見識,觸發“何以中國”“舊邦新命”的深思,思接千載、鑒往知來,更多人將涵養(yang) 深厚的文化情懷,增強“走自己的路”的信心底氣。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