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遼寧錦州:“非遺工坊”促致富 文化彰顯“錦州紅”

發布時間:2023-08-28 09:53:00來源: 中國文化報

  近年來,遼寧省錦州市充分挖掘非遺特色資源,以深入校園、紅色賦能、推進非遺工坊帶動效應等方式,讓非遺資源世代傳(chuan) 承、生生不息。

  建設特色鮮明的非遺工坊

  扶植一批巧匠,帶熱一批產(chan) 業(ye) ,以非遺為(wei) 代表的傳(chuan) 統工藝是活態的文化傳(chuan) 承。近年來,錦州市以傳(chuan) 統工藝為(wei) 重點,依托各類非遺傳(chuan) 習(xi) 基地,建立一批特色鮮明、示範帶動作用明顯的非遺工坊。

  近日,遼寧省文化和旅遊廳、省人力資源和社會(hui) 保障廳、省鄉(xiang) 村振興(xing) 局共同組織開展了遼寧省非遺工坊評定,來自錦州的兩(liang) 個(ge) 非遺工坊入選。此次入選非遺工坊的錦州葫蘆雕工坊通過開設公益性培訓,傳(chuan) 授種植葫蘆技術和雕刻、鑲嵌、彩繪葫蘆等,不但讓學員掌握葫蘆文化和技藝,還帶領學員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

  據錦州葫蘆雕省級代表性傳(chuan) 承人趙莉介紹,自2003年創辦“葫蘆趙”工藝品廠以來,她先後培訓下崗職工近千人,學員在這裏既學到雕刻技藝又掌握了葫蘆種植技術。錦州市北鎮市(縣級市)農(nong) 民朱漢春原本就是一名葫蘆種植大戶,但辛苦一年也隻有2萬(wan) 元左右的收入。2009年拜師趙莉後,朱漢春不但掌握了20多種葫蘆種植和嫁接技術,還學會(hui) 了高難度葫蘆雕技藝,“好葫蘆+好技藝”讓朱漢春成為(wei) 遠近聞名的“葫蘆王”,每年收入五六十萬(wan) 元,他的葫蘆作品《土星》被中國葫蘆博物館收藏。

  錦州市文化旅遊和廣播電視局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錦州市高度重視非遺領域的開拓發展。建好、用好非遺工坊,在推動非遺保護、帶動就業(ye) 增收、促進鄉(xiang) 風文明等方麵起到積極作用。

  創新打造美麗(li) “錦州紅”

  近年來,錦州市持續推動“傳(chuan) 承基地+紅色記憶”,通過不斷創新,努力將紅色文化與(yu) 非遺資源相結合,多年來堅持開展“群文精品走基層 非遺項目展風采”活動,讓新編排創作的紅色非遺藝術作品第一時間走進社區、劇場、校園、軍(jun) 營等,平均每年惠及約2萬(wan) 人。

  近日,遼寧省曲藝展演拉開帷幕,錦州市群眾(zhong) 藝術館最新創作的紅色曲藝作品、國家級非遺項目西城派東(dong) 北大鼓《四樹紅旗》精彩亮相。觀眾(zhong) 在領略東(dong) 北大鼓曲藝魅力的同時重溫那段崢嶸歲月,彰顯了錦州的城市精神風貌以及“解放戰爭(zheng) 轉折地”的重要作用。兩(liang) 位小演員表示,通過參加大鼓展演與(yu) 學習(xi) ,了解了錦州的紅色曆史,也感受到了傳(chuan) 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賡續紅色基因的責任與(yu) 使命,一定要堅持學下去,為(wei) 曲藝傳(chuan) 承貢獻自己的力量。

  8月1日,“群文精品走基層 非遺項目展風采”遼寧省優(you) 秀文化誌願服務項目走進中國人民解放軍(jun) 某部。在非遺展示展演環節,醫巫閭山滿族剪紙、錦州麵塑、遼西繩結技藝、錦州吹糖人等4個(ge) 項目的傳(chuan) 承人,現場進行展示並將創作的作品作為(wei) 節日禮物送給現場官兵。“這是我創作的剪紙作品,這裏有傳(chuan) 統紋樣柳樹媽媽,有魚有水,象征民擁軍(jun) 、軍(jun) 愛民、軍(jun) 民魚水情深……”醫巫閭山滿族剪紙傳(chuan) 承人封冬雲(yun) 介紹剪紙寓意後將作品送給部隊官兵,現場響起熱烈掌聲。部隊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通過此次活動,不僅(jin) 讓官兵深入感受錦州紅色文化、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更真切地感受到軍(jun) 民魚水情深,同時進一步增強了廣大官兵的文化自信。

  據了解,錦州市精心組織非遺傳(chuan) 承人走出傳(chuan) 承基地,努力將傳(chuan) 統非遺注入紅色記憶,以遼寧紅色“六地”文化為(wei) 藍本,賡續精神血脈,編排紅色劇本,創作各類紅色作品,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與(yu) 革命文化在這裏悄然融合。

  推動非遺校園保護傳(chuan) 承

  錦州在非遺校園保護傳(chuan) 承方麵也取得了顯著成效,建有醫巫閭山滿族剪紙校園傳(chuan) 承基地6個(ge) ,包括渤海大學、黑山胡家小學、義(yi) 縣前楊小學、北鎮新區小學、淩海白台子、太和區平和小學。渤海大學主要麵對留學生及對外漢語專(zhuan) 業(ye) 學生,聘請醫巫閭山滿族剪紙傳(chuan) 承人擔任客座教授,其中渤海大學一名非洲留學生在傳(chuan) 承基地學習(xi) 剪紙後,回國開辦了醫巫閭山滿族剪紙培訓班,將醫巫閭山滿族剪紙傳(chuan) 播到大洋彼岸。

  為(wei) 進一步推進校園傳(chuan) 承,錦州市非遺保護中心組織專(zhuan) 家及非遺傳(chuan) 承人、學校教師編撰《醫巫閭山滿族剪紙傳(chuan) 習(xi) 指導》並免費送到各個(ge) 傳(chuan) 承基地,推進剪紙傳(chuan) 承融入教學體(ti) 係。黑山胡家小學從(cong) 一年級到六年級、從(cong) 老師到學生,人人會(hui) 剪紙,剪紙教育已融入教育教學體(ti) 係。下一步,錦州市將加快完善非遺校園傳(chuan) 承基地建設,在已有醫巫閭山滿族剪紙課程的基礎上,增設錦州滿族民間刺繡、義(yi) 縣社火、傳(chuan) 統錫雕等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特色課程,將民族傳(chuan) 統體(ti) 育、傳(chuan) 統表演、傳(chuan) 統技藝等項目融入學生課間生活。

  截至目前,錦州市已建立健全國家、省、市、縣四級名錄體(ti) 係和傳(chuan) 承人保護體(ti) 係;成功申報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1項、國家級名錄10項、省級名錄32項、市級名錄117項、縣級名錄165項。錦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中心主任敬彪表示,錦州市將持續推進非遺項目生產(chan) 性保護及產(chan) 業(ye) 化發展,積極培育和扶持醫巫閭山滿族剪紙、錦州滿族民間刺繡、遼西木偶戲、道光廿五白酒傳(chuan) 統釀酒技藝、錦州皮影戲等非遺項目開發衍生品,打造一批地域特點明顯的文化品牌。

  除此之外,錦州將堅定不移地推動“非遺+”發展。以“非遺+旅遊”“非遺+科技”等多維融合的方式,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與(yu) 文化旅遊融合發展;鼓勵合理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資源,通過文藝創作、創意設計、科技提升和市場運作,推動開發形成影視、演藝、非遺作品等係列產(chan) 品,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本報駐遼寧實習(xi) 記者 賈曉東(dong) )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