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別讓“小包團”淪為“大麻煩”

發布時間:2023-08-29 10:04:00來源: 光明網-時評頻道

  作者:趙誌疆

  “小包團”旅遊是近年興(xing) 起的一種旅遊模式,由朋友和家人獨立包車定製旅遊,因其自由方便,受到熱捧。媒體(ti) 記者采訪發現,暑期遊如火如荼的當下,不少遊客參加“小包團”後,被層層“轉包”,旅遊過程中不斷“踩坑”,掃興(xing) 又折騰。

  跟團遊太累,自由行太貴,“小包團”成為(wei) 不少人出門旅遊的首選。所謂“小包團”,旅遊業(ye) 界也叫獨立包團、單獨成團、自組團等,就是由家人或朋友組成一個(ge) 旅遊小團隊,單獨設計旅遊路線,單獨使用一輛車,聘請一個(ge) 導遊,沒有其他人加入。由於(yu) 路線統一,跟團遊的行程往往非常緊湊,甚至淪為(wei) “特種兵旅遊”。此外,由於(yu) 團隊人數眾(zhong) 多,跟團遊往往因眾(zhong) 口難調,令人感覺身心俱疲。相比之下,“小包團”不僅(jin) 便於(yu) 內(nei) 部協商溝通,而且還能享受到私人訂製的旅遊服務,因此備受市場青睞。

  盡管“小包團”旅遊已經形成完整的產(chan) 業(ye) 鏈,此次報道卻發出了一個(ge) 嚴(yan) 肅的警示:某些“小包團”隱藏著“大麻煩”。記者調查發現,一些“小包團”從(cong) 一開始就布下了一個(ge) “大圈套”——某些網絡平台上的“種草”筆記,實際上並非出自遊客之手,而是旅遊中介公司精心炮製的軟文。以“種草”為(wei) 名,行“收割”之實,此類旅遊中介公司在騙取遊客的信任和定金之後,往往會(hui) 將遊客倒手“轉賣”給各地旅行社。由於(yu) 不具備規模效益,某些旅行社會(hui) 將遊客再次“倒賣”給沒有營運資格的“黑車”司機。至此,被層層倒賣的“小包團”不僅(jin) 價(jia) 格虛高,而且旅客安全和旅遊質量都缺乏保障。更為(wei) 重要的是,由於(yu) 車輛和司機都缺乏運營資質,一旦發生消費糾紛,遊客很容易陷入維權困境,相關(guan) 監管部門也很難及時介入。

  打擊“小包團”旅遊中的種種亂(luan) 象,首先應該規範信息發布,由此需要鏟除帶節奏的“假種草”現象。在7月21日公安部召開的新聞發布會(hui) 上,通報了“網絡水軍(jun) ”的3種造假方式,其中包括“通過批量編造發布各類虛假文章、視頻吸引眼球、引流牟利”。“假種草”,實際上是一種“真違法”。對於(yu) 此類行為(wei) ,不僅(jin) 消費者有必要擦亮眼睛、提高警惕,相關(guan) 網絡平台也有必要完善管理機製、加大處罰力度,不給欺世盜名者留下瞞天過海的可乘之機。

  對於(yu) 旅行社而言,遊客報團是看中了其品牌效應,無論是從(cong) 保障遊客權益,還是從(cong) 維護品牌聲譽的角度出發,都應當建立合理合法的簽約和旅行流程,不應該將“小包團”當成是“一錘子買(mai) 賣”。換一種角度來看,當越來越多的遊客拋棄常規旅遊線路,傾(qing) 向於(yu) 自主設計旅遊路線的時候,實際上也是對旅行社的常規產(chan) 品投出了反對票。對此,亦有必要引起旅行社的重視和反思——如果旅行社能設計出更多差異化、人性化的旅遊產(chan) 品,遊客何必煞費苦心自主組建“小包團”?如果能將更多遊客留在規範化的旅遊線路內(nei) ,不僅(jin) 遊客的權益更加容易得到保障,旅行社也能獲取更多收益,何樂(le) 而不為(wei) 呢?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對於(yu) 在“小包團”產(chan) 業(ye) 鏈中處於(yu) 末端的無證司機,也不宜全盤否定——“黑車”司機罪不在人,而在於(yu) 缺少合法的身份。從(cong) 滿足多元化的旅遊市場需求出發,靈活的旅遊服務不失為(wei) 一種有益的補充。由此,不妨規範和引導個(ge) 體(ti) 旅遊服務者的發展,將其轉化為(wei) 帶動旅遊發展的新生力量。多策並舉(ju) 、齊抓共管,才能清除市場亂(luan) 象,使“小包團”成為(wei) 惠及遊客的“大福利”。(趙誌疆)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