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大咖共話服務貿易發展新機遇、新動力
9月3日在京舉(ju) 辦的2023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hui) 服務貿易發展高峰論壇上,與(yu) 會(hui) 中外嘉賓共話服務貿易發展的新趨勢、新機遇和新動力。
與(yu) 會(hui) 嘉賓指出,服務貿易是國際貿易中最具活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球貿易增長和世界經濟複蘇的重要動力。當前,全球經濟的服務化、數字化趨勢日益明顯。
商務部黨(dang) 組副書(shu) 記、國際貿易談判代表(正部長級)兼副部長王受文指出,近年來中國堅持以高水平開放促進高質量發展,致力於(yu) 與(yu) 各國共促開放共享的服務經濟。他表示,商務部將加快推動《服務貿易國內(nei) 規製參考文件》在世貿組織框架內(nei) 生效實施,並將持續創新發展機製,持續優(you) 化發展環境,繼續落實落細已有政策措施,引導外資加大在現代服務、節能環保、研發創新等領域的投資力度。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黨(dang) 組成員隆國強認為(wei) ,服務貿易是可持續發展和共享繁榮的重要驅動力,服務貿易有利於(yu) 促進發展的包容性、普惠性,疫後的防控措施改善有助於(yu) 服務貿易恢複性增長。他指出,當前推進服務貿易發展正麵臨(lin) 新的機遇,數字技術革命為(wei) 服務貿易發展注入了強大的新動力。
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書(shu) 記遊鈞介紹了北京市服務貿易發展情況。他說,北京服務業(ye) 和服務貿易發展勢頭強勁,2022年北京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近萬(wan) 億(yi) 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0.9%。從(cong) 2020年到今年6月,北京實際利用外資550多億(yi) 美元,其中服務業(ye) 利用外資占比達96.5%。
與(yu) 會(hui) 嘉賓認為(wei) ,經濟全球化仍然是當今世界發展不可阻擋的大趨勢,各國經濟彼此依存,利益交融前所未有,隻有開放才能進步,隻有合作才能共贏。
“過去三年的疫情讓人們(men) 認識到服務貿易是一座‘橋頭堡’,眾(zhong) 多利益方都能從(cong) 服務貿易中獲益,未來應當為(wei) 服務貿易注入更多活力。”聯合國駐華協調員常啟德說,發展服務貿易不是“閉門造車”,各國應當進一步加強國際合作,在更加規範、公平的服務貿易環境中實現共生共榮。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駐華首席代表巴奈特談到,市場的開放以及全球經濟的現代化能夠進一步促進貿易增長,未來須進一步打破貿易方麵的限製和壁壘。他呼籲,在相關(guan) 領域采取正麵積極的措施,促進WTO更好地發揮作用,推動服務貿易成本降低、效率提升。
“亞(ya) 行預計,未來幾年數字服務貿易仍將快速增長,成為(wei) 全球貿易最具活力的組成部分。”亞(ya) 洲開發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樸之水表示,雖然許多經濟體(ti) 尚處於(yu) 發展數字服務和數字服務貿易的早期階段,但這一領域充滿活力,未來如何釋放這些潛力,需要政策優(you) 先考慮。其中,持續推進改革、消除貿易壁壘對貿易自由化便利化非常重要。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黨(dang) 組成員餘(yu) 斌認為(wei) ,各國應當本著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態度維護和踐行多邊主義(yi) ,共同營造開放、透明、包容的服務貿易發展生態。
世界銀行中國、蒙古和韓國局國別業(ye) 務主任、首席經濟學家米麗(li) 莎表示,降低服務貿易成本,需要推動形成更可預期、更加透明、更加簡化的監管製度,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各國對於(yu) 監管製度的設計存在異質性,也有趨同性,監管能力建設麵臨(lin) 不同挑戰,各國可以通過精誠合作來化解這些問題。
中國持續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成為(wei) 全球服務業(ye) 開放發展的重要推動者,堅定不移地擴大服務業(ye) 製度型開放,推進服務貿易高水平便利化。
中國服務貿易如何在全球化的道路上行穩致遠?世界貿易組織原副總幹事、商務部原副部長易小準提出兩(liang) 點建議,一是積極參與(yu) 全球服務貿易的治理,做全球服務業(ye) 開放的重要推動者和積極貢獻者;二是加快推進服務業(ye) 的製度型開放,推動實現世界的合作共贏。
針對提升中國數字貿易價(jia) 值鏈水平和國際競爭(zheng) 力,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鳴建議,推動數字貿易創新發展,增強大數據、雲(yun) 計算、人工智能等領域的自主創新能力,培育數字貿易新業(ye) 態、新模式,積極探索數據貿易,提高新型數字服務比重。
此次論壇由商務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和北京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中國發展出版社和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政府共同承辦。中央和國家機關(guan) 、地方政府、國家高端智庫、國際組織、世界500強企業(ye) 等有關(guan) 人員約200人參加本次論壇。(中國經濟網記者 馬常豔)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