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牽手京味旅遊 “詩和遠方”雙向奔赴
本報記者 魏 彪
什刹海邊鑼鼓喧天舞太獅、荷花市場開起非遺市集、古建裏辦起非遺作品展……近期,北京什刹海地區開展了豐(feng) 富多彩的非遺宣傳(chuan) 展示活動,吸引眾(zhong) 多市民遊客打卡體(ti) 驗。這是北京推動非遺與(yu) 旅遊融合發展的生動場景之一。北京市文化和旅遊係統深入貫徹“保護為(wei) 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chuan) 承發展”的工作方針,實施北京市非遺傳(chuan) 承發展工程,聚焦2023年“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日”主題,持續推出係列豐(feng) 富多彩、形式多樣的非遺活動,帶領廣大市民遊客在京味旅遊中感受非遺獨特魅力。
多彩活動吸引 共赴非遺遊
今年6月10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日”,以此為(wei) 契機,北京推出了一係列非遺主題旅遊活動,引導市民遊客關(guan) 注非遺傳(chuan) 承與(yu) 保護,也為(wei) 做熱暑期旅遊市場添彩。
在北京市2023年“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日”非遺宣傳(chuan) 展示活動啟動儀(yi) 式現場,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發布了32條圍繞非遺主題旅遊線路。市民遊客從(cong) 海清苑出發,步行至好運江南碼頭,自金錠橋、經銀錠橋、到達同和居碼頭,伴隨著非遺項目古琴演奏,乘船深度體(ti) 驗什刹海地區自然和人文整體(ti) 非遺景觀。
在遠近聞名的荷花市場,一場別開生麵的非遺市集正在舉(ju) 辦。循著非遺傳(chuan) 承人的吆喝聲走進市場,隻見船型攤位一字排開,18個(ge) 京津冀非遺項目正在展示,這些與(yu) 當代生活結合緊密的非遺文創受到市民遊客的歡迎。
鏗鏘有力、氣勢磅礴的太平鼓舞蹈表演,悠揚大氣的民樂(le) 演奏,古色古香的茶藝展示,2023年門頭溝區“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日”非遺宣傳(chuan) 展示活動也吸引了大批遊客。
在朝陽區,“攜手共傳(chuan) 承”京蒙非遺交流展演在朝陽區文化館行動劇場舉(ju) 辦,呼麥、阿斯爾、四胡音樂(le) 、阮鹹藝術同台亮相,為(wei) 遊客呈現了一場精彩十足的非遺音樂(le) 盛宴。
今年8月,東(dong) 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中心舉(ju) 辦了為(wei) 期兩(liang) 周的2023年東(dong) 城區非遺“心手相傳(chuan) ”係列活動。活動甄選中軸線上的龍順成京作博物館、魯班學堂、前門大街皮影傳(chuan) 習(xi) 館、鍾鼓樓宏恩觀等場所,圍繞“中軸”“融合”“新聲”三大主題開展非遺體(ti) 驗活動,讓非遺變得更時尚、可親(qin) 、觸手可及。“非遺進行時”攝影及短視頻征集活動也吸引了眾(zhong) 多非遺愛好者參與(yu) 。
創新活態傳(chuan) 承 品鑒非遺味
非遺傳(chuan) 承發展離不開學、授、用、產(chan) 、研等方麵的係統性保護,這也是非遺進行活態傳(chuan) 承的必要條件。近年來,北京積極推動非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非遺更好地擁抱新生活。
在北京市2023年“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日”非遺宣傳(chuan) 展示活動京城非遺耀中軸優(you) 秀作品展展廳,各類展品琳琅滿目,京派葉畫傳(chuan) 承人師亮帶來的葉畫作品吸引不少遊客駐足觀賞。“活化利用是非遺從(cong) 傳(chuan) 統走向生活的最佳方式,要把有溫度的文化與(yu) 當代需求結合起來,更好促進非遺發展。”師亮說,“下一步,我將積極推動京派葉畫線下工作室落地,助力非遺走入千家萬(wan) 戶。”
做毛猴、吹糖人、捏麵人、畫臉譜……第五屆京津冀“非遺進校園”活動近期在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舉(ju) 辦。活動以非遺體(ti) 驗遊園會(hui) 形式展開,集中展現了30項京津冀地區的優(you) 秀非遺項目,孩子們(men) 在與(yu) 非遺傳(chuan) 承人近距離交流中,收獲滿滿驚喜。
一陣鳥鳴,幾聲犬吠,夾雜著公雞打鳴……近日,門頭溝區清水鎮洪水峪村一個(ge) 農(nong) 家小院裏熱鬧非凡,一場口技表演正在精彩上演,“非遺口技民宿”正式揭牌。“來到這裏,市民遊客既能體(ti) 驗農(nong) 村生活,也可學習(xi) 口技知識。”口技傳(chuan) 承人、清水鎮洪水峪村駐村第一書(shu) 記張建平介紹,“我們(men) 將努力建設非遺民宿村,吸引更多非遺傳(chuan) 承人入駐,讓清水鎮更具特色,把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發揚光大。”
北京市懷柔區首家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宣傳(chuan) 展示基地近日在橋梓鎮禧寶露文化中心揭牌。基地占地麵積2萬(wan) 餘(yu) 平方米,內(nei) 設浸烙葫蘆、京繡、阮氏沙燕等項目。基地負責人介紹,基地還推出了實踐大課堂、非遺公開課等,提升孩子們(men) 的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保護意識。
由北京市東(dong) 城區非遺保護中心組織搭建的“非遺101”——東(dong) 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資源平台日前上線試運營。該平台集非遺資源展示、數字全景呈現、非遺產(chan) 業(ye) 聯動等功能於(yu) 一體(ti) ,旨在搭建起互聯互通合作平台,凝聚非遺發展合力。
深化文旅融合 暢享非遺行
看得見、嚐得到、能體(ti) 驗、可帶走……非遺和旅遊的融合,總會(hui) 讓人有出乎意料的驚喜。采訪中,不少北京文旅業(ye) 者表示,非遺與(yu) 旅遊融合發展是文旅融合的應有之義(yi) 和重要內(nei) 容。下一步,應深入挖掘非遺底蘊、創新融合機製,更加全麵地展示非遺時代魅力,彰顯非遺時代價(jia) 值,讓廣大人民群眾(zhong) 共享非遺保護成果。
《北京市關(guan) 於(yu) 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工作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推動非遺與(yu) 旅遊融合高質量發展。推出一批非遺特色主題旅遊線路和旅遊產(chan) 品,評選非遺旅遊體(ti) 驗示範項目。促進非遺深度融入旅遊景區、度假區、鄉(xiang) 村旅遊和民宿發展,推動非遺特色旅遊景區、度假區建設。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有關(guan) 負責人表示,將認真貫徹實施意見,推動北京非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進一步凝聚文化認同、樹立文化自覺、增強文化自信。
“非遺來自群眾(zhong) ,保護傳(chuan) 承最終要走近群眾(zhong) 。”大興(xing) 區文化和旅遊局有關(guan) 負責人表示,將從(cong) 非遺資源普查、充分挖掘文化內(nei) 涵、促進非遺和旅遊融合發展、強化區域性文化生態整體(ti) 保護等方麵著力,全麵加強非遺保護傳(chuan) 承發展利用,培育非遺旅遊精品線路,吸引更多市民遊客走進大興(xing) 、感受大興(xing) ,讓非遺在更多年輕人心中紮根。
海澱區文化和旅遊局有關(guan) 負責人表示,將繼續依托區域教育、科技優(you) 勢,推動非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深入推動非遺傳(chuan) 承保護係列活動,將海澱非遺保護工作推向新高度,促進海澱全區文旅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
門頭溝區文化和旅遊局黨(dang) 組書(shu) 記、局長夏名君表示,將立足獨特的地域文化,推動優(you) 秀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始終秉承傳(chuan) 承與(yu) 創新的理念,搭建更多讓市民遊客近距離了解非遺的平台,提煉總結非遺中具有現實意義(yi) 的精神元素,講好門頭溝旅遊故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