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江陰:激活文化基因 凝聚發展內力
光明日報記者 蘇雁 光明日報通訊員 張運
暑假期間,江蘇省江陰市的書(shu) 店、農(nong) 家書(shu) 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美術館、音樂(le) 廳、博物館人流如織,人們(men) 徜徉在文化空間靜心養(yang) 性,一忘夏日炎炎。
這是一座千年古城的文化底蘊,也是一個(ge) 現代城市高質量發展的綿綿內(nei) 力。近年來,江陰市發揮特色文化資源優(you) 勢,以文化塑造城市,在推動文化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中跑出了“江陰加速度”。
培根鑄魂,厚植人文底蘊
“在古宅古院看中醫,有種穿越感,既踏實又新奇。”今年夏天,江陰市搭建“參觀遊覽+惠民工程”中醫體(ti) 驗平台,邀請中醫名師入駐景區,為(wei) 遊客送診。
江陰是中醫藥文化的重要發祥地,龍砂醫學和澄江針灸兩(liang) 大流派匯聚於(yu) 此。如今,當地的中醫藥文化節、現代中藥產(chan) 業(ye) 創新大會(hui) 等活動已成為(wei) 遠近聞名的中醫藥文化盛典。
發揚中醫藥文化是江陰賡續傳(chuan) 統文化的一個(ge) 縮影。當地把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放在城市發展的關(guan) 鍵位置,深耕人文沃土,推動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與(yu) 現代文明融合發展,不斷涵養(yang) 城市發展的軟實力。
7月中旬,一場“霞映東(dong) 方·遊聖雅集”文化傳(chuan) 承交流活動在徐霞客故居仰聖園舉(ju) 行。融合了戲曲、器樂(le) 、光電等效果的藝術創作,讓觀眾(zhong) 沉浸式體(ti) 驗了徐霞客的萬(wan) 裏行程。
“守護城市文化的根與(yu) 魂,才能讓家園留住鄉(xiang) 愁。”江陰市史誌辦原副主任徐泉法認為(wei) ,臨(lin) 江而建、憑江而興(xing) ,長江哺育的文化精神激蕩至今,江陰人也在推動長江文化保護傳(chuan) 承中打通江南文脈“入海口”。當下,登上江陰城市記憶館的樓頂露台,眾(zhong) 多濱江公園次第綻放,沿著古跡展望,水韻文脈交織,曆史與(yu) 現實融合。
守正創新,展現時代氣韻
今年3月,位於(yu) 江陰黃田港公園的夏和興(xing) 雕塑藝術館正式啟用。此外,沈鵬藝術館、介居書(shu) 院等文化空間相繼建成,一方美術館、沐沐空間、一如堂藝術館等一批極具時代氣質的民間藝術展館相繼納入城市公共文化空間。
近年來,江陰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不斷提檔升級,把藝術空間融入公園、學校、街巷。漫步江陰大街小巷,公共文化空間布滿城鄉(xiang) 各個(ge) 角落,全力展現文化的時代氣韻。
“文化發展的落腳點在人民。”江陰市委常委、宣傳(chuan) 部部長程政說,文化建設必須以人民為(wei) 中心,以文為(wei) 媒,守正創新,不斷提升群眾(zhong) 的文化內(nei) 涵、藝術修養(yang) 和精神品質。
江陰還精心打造了一批凝聚人民精神力量的優(you) 秀作品,在各類文藝賽事中頻頻獲獎。2022年,江陰獲得國家級獎項58個(ge) 、江蘇省級獎項100個(ge) 。文藝創作精品迭出,是江陰堅持質量優(you) 先、不斷提升文藝創作水平和文化產(chan) 品供給能力的真實寫(xie) 照。
文化傳(chuan) 承需要創新表達。在江陰,暨陽大講壇、閱讀馬拉鬆、尋寶探古民俗直播……一批新穎的文化形式改變著當地人的體(ti) 驗方式,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賦能下,一批新興(xing) 文化品牌加速生成,僅(jin) 2022年,江陰就有百餘(yu) 萬(wan) 人次線上線下參與(yu) 各類新興(xing) 文化活動。
活化利用,激發煙火生韻
夜幕降臨(lin) 、華燈初上,點點燈光次第點亮了忠義(yi) 街的夜空。
這裏是江陰南門地區保存最完整的傳(chuan) 統街道,也是最具活力的商業(ye) 街區。江陰在保留曆史記憶、地域特點等基礎上,推動曆史街區“變身”成為(wei) 集文創、餐飲、藝術、服飾、旅遊等多種業(ye) 態於(yu) 一體(ti) 的街區。
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江陰市堅持將文化建設融入經濟社會(hui) 發展,以創意引領生產(chan) 生活為(wei) 理念,健全現代文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促進文化產(chan) 業(ye) 與(yu) 現代產(chan) 業(ye) 跨界融合,不斷提升文化產(chan) 業(ye) 的首位度、包容度和知名度。
9月1日,一場名為(wei) “文”湧暨陽“育”見未來的“開學第一課”在長江邊舉(ju) 行,把課堂搬到長江國家文化公園裏,讓學生感悟長江之美、江陰之好。江陰長江岸線全長35公裏,深水良港為(wei) 經濟發展打下良好基礎,但對環境的影響也顯而易見——塔吊林立,臨(lin) 江不見江,濱江不親(qin) 水。近年來,江陰以極大氣魄“還江於(yu) 民”,持續推動沿江碼頭、工廠、輪渡等搬遷退讓、綠色轉型。
文化品牌對內(nei) 具有滲透力和凝聚力,對外具有感召力和輻射力,對經濟社會(hui) 發展具有推動力和提升力。2022年底出台的《江陰市“十四五”文化產(chan) 業(ye) 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到2025年文化產(chan) 業(ye) 增加值要達到279億(yi) 餘(yu) 元,文化產(chan) 業(ye) 將成為(wei) 當地經濟重要增長點之一。
“用活文化資源能夠讓江陰深厚的文脈資源實現活態傳(chuan) 承。”江陰市政協副主席、文體(ti) 廣旅局局長錢晴說,江陰將以文商體(ti) 旅的多元融合推出更多服務和更優(you) 產(chan) 品,以文鑄魂、以文惠民、以文興(xing) 業(ye) ,持續激發文化創新創造的活力,不斷提升群眾(zhong) 的獲得感與(yu) 幸福感。
《光明日報》(2023年09月05日 09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