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推動生態修複 守護湖水清清(點讚新時代)

發布時間:2023-09-05 10:04:00來源: 人民日報

  初秋,湖北武漢東(dong) 湖聽濤景區內(nei) ,湖水澄澈,茂林修竹倒映其中。遊人悠閑漫步,水鳥嬉戲覓食。

  湖北省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生態修複首席專(zhuan) 家康玉輝卻沒有欣賞這如畫的景色。他緣湖而行,目光聚焦在別有洞天的水下世界。蒲扇似的金魚藻、羽毛狀的狐尾藻、長條形的苦草……綠意盎然,生機勃勃。魚群在其間自在穿行,不時驚出隱身於(yu) 此的河蝦。

  康玉輝一年有300多天在外麵跑。在同事和熟悉他的湖泊沿岸居民眼中,40多歲的他更像一名農(nong) 民:皮膚黝黑,雙手粗糙,總穿著一雙沾滿泥土的鞋。隻不過,康玉輝不在地裏種糧,也不在山上植樹,而是種了一片片“水下森林”,助力改善湖泊水生態。

  湖北被譽為(wei) “千湖之省”。2012年,康玉輝從(cong)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yu) 湖泊研究所畢業(ye) ,來到湖北省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工作,關(guan) 注退化湖泊生態修複。

  剛到湖北時,康玉輝幾乎每天都去野外調研。他跑遍了武漢周邊大大小小的湖泊,留下了豐(feng) 富的影像記錄資料;他還進行了大量的室內(nei) 外模擬實驗,最終提出了技術方案。

  2013年,康玉輝將這個(ge) 方案用在武漢內(nei) 沙湖的治理上。“水生植物必須能長期在水下存活,才能起到湖泊生態恢複的效果。而這其中的關(guan) 鍵,就在於(yu) 找到既能越冬又不會(hui) 浮出水麵影響水底光照的水草。”康玉輝說。為(wei) 尋找合適的水草,他查閱了大量的水生植物文獻;還從(cong) 湖北一路南下,向漁民和水產(chan) 養(yang) 殖戶求教。

  半年後,康玉輝終於(yu) 在廣西珠江流域找到了符合要求的水草種苗——密齒苦草。“當時正是冬天,我將這些種苗帶回湖北,用桶繁育之後,再一叢(cong) 叢(cong) 地種到湖裏。”康玉輝說,為(wei) 了保證物種多樣性,他還種植了其他類型的水草。

  經過外源截汙、生態調查、魚類調控和底質原位改善、水生植被構建、生態養(yang) 護等5個(ge) 環節,康玉輝和團隊在內(nei) 沙湖種下了100多畝(mu) 水生植物。3個(ge) 月後,內(nei) 沙湖的水質從(cong) 劣Ⅴ類提升至Ⅳ類,現在穩定保持在Ⅱ類。

  2019年,康玉輝接到了治理東(dong) 湖部分水域的任務,他想繼續沿用成功的模式,可對東(dong) 湖開展生態調查後,康玉輝發現難度不小。“東(dong) 湖有很多子湖,互通互聯,各子湖水質不同。加上東(dong) 湖風浪較大,容易擾動水體(ti) ,影響水草存活。”

  那段時間,康玉輝一有時間就騎上自行車繞著東(dong) 湖實地調研。有次,康玉輝騎自行車時,由於(yu) 注意力專(zhuan) 注在湖麵,不慎連人帶車從(cong) 橋麵墜落。第二天,康玉輝在家休息了一上午,下午就又投入工作中。

  經過研究,康玉輝和團隊決(jue) 定通過生態圍隔和生物網膜消減風浪,並請東(dong) 湖風景區協調暫停經營船隻的活動,消減行船對湖泊底質的擾動。再結合魚類調控和水生植被構建,在東(dong) 湖成功實施了水生態恢複方案。1個(ge) 月後,水質顯著提升。目前,種有“水下森林”的東(dong) 湖水域,水質穩定保持在Ⅲ類。

  治理東(dong) 湖的過程,康玉輝記憶深刻。“當時東(dong) 湖的水底淤泥很多,我們(men) 在水裏清淤時,基本上是爬著走。”康玉輝說,湖底的玻璃碎片、釘子等常常刮傷(shang) 、刺傷(shang) 團隊成員。康玉輝的腿上留下了很多傷(shang) 疤。

  近些年,康玉輝在長江沿岸各類湖泊裏勘察、采樣,又把“水下森林”種到了武漢南湖、金銀湖及江西、浙江等地的多個(ge) 湖泊。“我希望通過努力,讓更多的湖泊恢複清澈。”康玉輝說。本報記者 吳 君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