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如何讓老人在家門口享受幸福味道?社區老年食堂發展狀況調查

發布時間:2023-09-05 10:20:00來源: 法治日報

  8月31日上午11點剛過,家住北京市東(dong) 城區和平裏街道附近的老人們(men) 早早來到社區老年食堂就餐。店裏的櫥窗內(nei) 一共有10種菜品,小酥肉、番茄炒蛋、胡蘿卜,還有包子。從(cong) 菜單上看,這家餐廳還供應早點,有油條、油餅、小籠包、小米粥等。此時,餐廳內(nei) 已經坐滿了人,還有人在等位子。

  “我基本上天天都來這裏吃飯,十幾塊錢就能吃飽吃好,很多老朋友都會(hui) 來這,可以和他們(men) 說說話,吃完飯還能一起下下棋,不會(hui) 覺得孤單。”一位正在用餐的大爺告訴《法治日報》記者,老年食堂真是開在他們(men) 心坎上了。

  來用餐的不止老年人。到了中午12點,外賣窗口前聚集的大多是在附近上班的年輕人,還有家長帶著孩子前來用餐。“我最近經常來這裏吃飯,不僅(jin) 方便省事,還比外賣吃得放心。”一名正在排隊買(mai) 飯的女生說。

  近年來,在北京、上海、浙江杭州等地,老年食堂逐漸走紅,不止老年人,附近不少年輕居民也逐漸成為(wei) 其顧客。相關(guan) 數據顯示,全國目前存續在業(ye) 狀態的各類社區食堂經營主體(ti) 超過6000家。今年7月,商務部等十三部門製定的《全麵推進城市一刻鍾便民生活圈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也明確提出,探索發展社區食堂,建立老年人助餐服務網絡。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老年食堂並不都是運營良好,餐品種類不足、供餐範圍不廣、人手資金不足等問題時常出現,因經營困難而關(guan) 店的老年食堂也不在少數。如何持續探索市場化運作促進行業(ye) 良性發展,用可口飯菜“焐”熱老年人的心?對此,記者進行了調查采訪。

  飯菜價(jia) 格普遍不高

  讓老年人吃飽吃好

  在北京市朝陽區西壩河南裏小區內(nei) 的養(yang) 老驛站,同樣有一家老年食堂。

  承包這家驛站的是一家民辦單位——福壽苑養(yang) 老照料中心。9月1日,記者來到養(yang) 老驛站采訪時看到,食堂內(nei) 部配備了廚房,共設4張餐桌,菜品一共有10種,用餐人員幾乎都是老年人。

  大廳內(nei) ,一幅社區地圖展現在眼前,裏麵清楚標注了周邊社區的老年人數量及年齡分布——周邊四個(ge) 社區60歲以上老年人共有6751人,目前有十分之一的老年人會(hui) 來這用餐。

  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他們(men) 的菜品都做了適老化,是按照老年人的需求來製作的。餐廳廚師介紹說,菜品盡量做得軟爛一些,更符合老年人的就餐口味,也會(hui) 照顧部分老年人的特殊口味偏好,比如考慮到一些老年人喜歡吃辣,有時會(hui) 做一些辣味菜品。

  據了解,這家餐廳係街道提供場所,減免租金,引入市場主體(ti) 運營,家裏如果有老年人可以辦卡,享受就餐折扣,並且還有外賣配送服務。“一天大概可以賣出500份,中午就餐的老年人最多,10點左右就開始排隊了。”

  記者了解到,近期北京市西城區開了很多父母食堂,這是該區的一個(ge) 老年助餐政策。每位北京市戶籍並居住在西城區的基本養(yang) 老服務對象可以享受每天5元就餐補貼。值得一提的是,西城區老年人還可以通過小程序“父母食堂”進行線上訂餐。

  在社交平台中,記者以“老年食堂”為(wei) 關(guan) 鍵詞檢索,看到不少點讚留言:“社區的老年食堂真的是便宜又衛生,一葷兩(liang) 素14元,兩(liang) 葷一素16元,比起動輒二三十元的快餐店便宜多了,簡直是打工人的‘避難食堂’”“即便不是老年人,對外菜價(jia) 也十分便宜,我和室友就是老年食堂裏的年輕人,有了它之後年輕人也不點外賣了”……

  記者注意到,老年食堂價(jia) 格普遍不高,一餐價(jia) 格10元至20元左右,並且還會(hui) 有相應補貼。比如,廣東(dong) 的一家老年食堂就對年滿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提供就餐,用餐標準為(wei) 每餐10元,其中60歲至79歲老年人自付每餐8元,政府補貼每餐2元;低保、特困人員、80歲以上老年人自付每餐6元,政府補貼每餐4元。還有部分老年食堂對75歲或者80歲以上的老年人提供免費餐食。

  據了解,老年食堂目前主要有四種運營模式:按照“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經營自主”的理念,實行“市場主體(ti) +社區食堂”,引進餐飲企業(ye) 租賃或利用自有門麵,開展助餐服務;按照“1+X+N”的模式,實行“中心帶站聯點”助餐服務,依托1個(ge) 養(yang) 老服務中心中央廚房,在X個(ge) 社區養(yang) 老服務站設立老年食堂,並在有條件的小區拓展設立N個(ge) 助餐服務點,形成15分鍾養(yang) 老助餐服務網絡;按照“政府建設、機構運營、資源整合”原則,實行“公建民營”助餐服務,即利用社區養(yang) 老服務站場地資源,由第三方企業(ye) 因地製宜,開展助餐服務;建立中央工廠,負責食材采購、加工、處理,並將飯菜逐級配送到中心廚房、社區食堂、家庭餐桌,後三者隻需簡單加工、加熱後即可。

  去年10月,住房和城鄉(xiang) 建設部、民政部聯合發布的《關(guan) 於(yu) 開展完整社區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提到,試點社區應規劃配建食堂等便民商業(ye) 服務設施。今年7月,商務部等13部門聯合發布《全麵推進城市一刻鍾便民生活圈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提出“探索發展社區食堂,建立老年人助餐服務網絡”。地方上也紛紛出台相應政策,完善老年助餐服務,推進社區食堂建設。各地民政部門則根據實際情況,對食堂建設、老年人用餐等給予不同程度的補助。

  人手不足資金缺乏

  收入微薄難以為(wei) 繼

  2022年初,記者曾走訪過天津市10家老年食堂,今年8月底再去回訪時發現,其中兩(liang) 家已經倒閉,還有3家由堂食和外送轉為(wei) 隻做外送,而且是由配餐公司統一配餐,一個(ge) 社區每天訂餐的老年人隻有十幾位。其他5家還在經營的老年食堂,客流量也大不如前。

  為(wei) 何會(hui) 出現這種情況?

  “雖然門口告示牌上食物種類挺多,但一問就是沒有,早晨起來基本上隻有雞蛋餅、小米粥和嘎巴菜,賣的價(jia) 格還和外麵一樣。小區門口不到200米處就是早餐攤位,煎餅果子、大餅卷一切、肉夾饃、豆腐腦等應有盡有。中午食堂總共就6個(ge) 菜,有時候隻有4個(ge) ,隨便打兩(liang) 個(ge) 菜就要二三十元,分量還特別少。”一位曾在河東(dong) 區某老年食堂用餐的老年人告訴記者,剛開始得知社區開老年食堂時他還挺高興(xing) ,吃幾次之後就不再去了,“員工盛完菜就坐在食堂裏吸煙,環境弄得很不好,果然開業(ye) 一年多就幹不下去了”。

  一家老年食堂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每個(ge) 社區來吃飯或者訂餐的老年人也就二三十個(ge) ,客流量太少,雖然政府減免了房租、水電等費用,還給了資金支持,但還是入不敷出,久而久之就專(zhuan) 做外送了,這樣能省下一筆費用。在被問到開辦之初有沒有進行市場調研時,對方表示隻知道老年人很多,沒想到有用餐需求的那麽(me) 少。

  還有工作人員表示,食堂幹不下去最關(guan) 鍵的一點就是不賺錢。雖然是為(wei) 了服務老年人,但不能一直“用愛發電”,盡管人們(men) 討論的熱度比較高,但老年食堂定價(jia) 低賠本、定價(jia) 高沒生意,配送都是免費的,微薄的收入與(yu) 日常的勞累不成正比,堅持不下去隻能選擇退出。

  在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yu) 發展研究中心、老年學研究所教授孫鵑娟看來,部分老年食堂難以為(wei) 繼的原因在於(yu) ,雖然我國老年人口多,但並不是都有到老年食堂用餐的需求,還有些老年食堂菜品單一或者不符合老年人口味,無法為(wei) 行動不便的老年人提供送餐服務等,客流量自然不會(hui) 多。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一些老年食堂客流量少,還可能和老年人的消費觀念有關(guan) 。

  因為(wei) 兒(er) 女不在身邊,今年73歲的張大爺幾乎每天都會(hui) 去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的某老年食堂用餐。根據補貼標準,每天中午一份兩(liang) 葷兩(liang) 素的營養(yang) 套餐8元,晚飯4元就能解決(jue) ,但張大爺對此並不滿意,他認為(wei) “既然是老年食堂,最好能夠隻是象征性收點費用或者免費”。

  記者發現,如果是去老年食堂附近的餐館或者叫外賣的話,一頓飯通常要花15元至20元,高出老年食堂的價(jia) 格不少。但在采訪中記者發現,和張大爺抱有同樣想法的人還有很多,如果能夠在家裏吃就盡量在家裏吃,絕不去外麵花錢消費。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記者在走訪時發現,很多老年食堂隻有兩(liang) 三名員工,並且幾乎都是四五十歲的人從(cong) 事這些工作,有時候買(mai) 菜、記賬都由一個(ge) 人完成。

  “不僅(jin) 是老年食堂,在很多與(yu) 老年人有關(guan) 的服務項目中,工作人員不足且年齡偏大的問題普遍存在。”在孫鵑娟看來,這些項目公益屬性要占很大比重,盈利並不會(hui) 很多,需要依靠政府補貼等政策支持,在資金不充裕的情況下,很難招聘到大量員工,而且較低的薪資待遇也吸引不了年輕人。

  科學布局精準選址

  係列優(you) 惠政策支持

  一日三餐,四季煙火。小飯碗裏裝起大民生,老年助餐服務既是老年人關(guan) 心的“關(guan) 鍵小事”,也是關(guan) 乎千家萬(wan) 戶的“民生大事”。

  老年食堂目前運營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如何才能解決(jue) ?

  孫鵑娟說,有些政府補貼是在建設時投入一筆資金,之後按照客流量進行補貼,客流量達不到,相應的補貼也會(hui) 減少。因此,老年食堂在建設之初要做好市場調研,比如老年人數量有多少、就餐需求如何、有哪些就餐習(xi) 慣等。通過科學布局精準選址、打造多樣化高質量菜品等方式,滿足更多人的用餐需求,實現多方共贏,不然很容易開業(ye) 後沒多久就關(guan) 門歇業(ye) 。

  北京市社會(hui) 科學院副研究員曲嘉瑤說,想要吸引年輕人來就業(ye) ,提升老年食堂的經營活力,可以打破現有社會(hui) 工作者招聘年齡限製,廣泛吸納轄區居民,就近服務於(yu) 老年食堂。這樣不僅(jin) 能解決(jue) 本市居民(再)就業(ye) 問題,還能利用地緣優(you) 勢,由轄區居民開展服務,實現便民訴求“未訴先辦”,及時、精準地滿足民生需求。

  孫鵑娟建議,對於(yu) 食堂工作人員匱乏的情況,因為(wei) 不是重體(ti) 力的活,可以轉換思路,聘用社區裏低齡健康的老年人,服務高齡老年人、無法自理的老年人,形成這樣的模式後可以長久地運營下去。

  今後該如何更好地發展,讓社區食堂行穩致遠?對此各地正在積極探索。

  據了解,在滿足老年人用餐需求之外,福建省福州市老年食堂進一步延伸服務功能,圍繞老年人生活所需,開設了反詐騙、用電安全、智能手機使用等各類課堂,舉(ju) 辦義(yi) 診、書(shu) 畫展、花藝教學等豐(feng) 富多彩的活動。在福州市,食堂融合“學堂”比例已超過80%。

  從(cong) 食堂後廚到老年人餐桌,配送力量至關(guan) 重要。上海市普陀區在綜合利用現有資源協調保障好送餐力量的基礎上,進一步用好“網格化”服務管理機製,以基層自治能力的強化補充助餐配送力量,現有的老年餐送餐人員組成多樣,包括社區誌願者、養(yang) 老機構工作人員、餐飲單位聘用人員以及物流網絡的外賣員等,越來越多的力量加入送餐接力中,讓暖心用餐服務“近”家也“進”家,滿足老年人的多元用餐需求。

  近日,山東(dong) 發布《社區老年人食堂建設與(yu) 服務要求》,對社區老年食堂建設與(yu) 服務的總體(ti) 要求,以及場所建設、設施設備配置、人員配備與(yu) 管理、現場製餐、集中配送、集中就餐、餐後處置、安全與(yu) 應急管理、監督與(yu) 評價(jia) 等方麵提出具體(ti) 要求,標誌著全省社區老年食堂建設與(yu) 服務有了“硬杠杠”。山東(dong) 省也是首個(ge) 發布老年食堂建設服務標準的省份。

  在北京德和衡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huo) 人、中國老齡協會(hui) 老年人才信息中心特聘專(zhuan) 家馬麗(li) 紅看來,開辦老年食堂是公益服務,但同時也要兼顧市場需求。規模化是降低單位成本的方式,可以探索將社區食堂由多元化分散運營調整為(wei) 市場化、品牌化、連鎖化的運營模式,同時依賴大數據做精準服務,降低成本,提升經濟效益。對於(yu) 有助餐需求不能來食堂用餐的老年人,可以根據其需求提供上門送餐或上門助餐服務。

  “對運營機構給予必要的優(you) 惠政策支持,比如提供補貼,其水電氣暖等享受居民消費的價(jia) 格政策,按照社區家庭服務業(ye) 落實相關(guan) 稅收優(you) 惠政策等。”馬麗(li) 紅說。

  曲嘉瑤認為(wei) ,要解決(jue) 盈利難的問題,最重要的是拓寬老年食堂的服務範圍,破除“老年”服務的限製,提供多元化便民服務。

  “在老齡化、空巢化程度較高的老城區,可利用老年食堂的場地,將其他居家養(yang) 老服務做實、做細,例如,可以在非就餐時段,著力解決(jue) 好獨居老人緊急救援、日間老人看護等老年人急難愁盼問題。”曲嘉瑤說,在年輕化的社區,可高效利用老年食堂的場地,開設社區咖啡廳或托育點,更好滿足社區居民休閑娛樂(le) 、托育、托管及兒(er) 童接送等多樣化的民生需求,增加老年食堂的盈利。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