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銀齡優勢破解銀發難題
3年、12萬(wan) 人——這是出現在教育部等10部門近日聯合印發的《國家銀齡教師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計劃》)中的兩(liang) 個(ge) 醒目的數字。
《計劃》著眼於(yu) 搭建國家層麵老有所為(wei) 平台,挖掘退休教師資源優(you) 勢,發揮其有益補充、示範引領作用,推動建設全民終身學習(xi) 的學習(xi) 型社會(hui) 、學習(xi) 型大國,加快建設教育強國。《計劃》明確,經過3年左右時間,全國銀齡教師隊伍總量應達12萬(wan) 人左右,銀齡教師服務各級各類教育的工作體(ti) 係基本健全,服務能力不斷提升,政府主導、社會(hui) 參與(yu) 的銀齡教師發展格局基本形成,數字化賦能銀齡教師工作水平不斷增強,開放靈活的線上線下支教方式不斷完善。
銀齡教師行動計劃並非平地起高樓,老年知識分子在各個(ge) 領域老有所為(wei) 的實踐已持續多年。早在2003年,為(wei) 響應西部大開發的號召,全國老齡委就曾組織醫療衛生、文化教育、農(nong) 業(ye) 科技等方麵的老專(zhuan) 家、老教授,啟動了援助西部的老年誌願行動——銀齡行動,成為(wei) 老年知識分子老有所為(wei) 的一麵旗幟。2021年推出的《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也提出,要發展壯大老年誌願者隊伍,組建老專(zhuan) 家科普報告團,在社區、農(nong) 村以及青少年科普領域發揮積極作用。
近來時常被提起的“能人返鄉(xiang) ”政策,意圖也在於(yu) 鼓勵退休幹部、退休教師、退休醫生、退休技術人員、退役軍(jun) 人等回鄉(xiang) 定居,當好產(chan) 業(ye) 發展指導員、村級事務監督員、社情民意信息員、村莊建設智囊員,把技術、信息、知識帶回家鄉(xiang) ,彌補鄉(xiang) 村人才的空心化,推動社會(hui) 資本進入鄉(xiang) 村,實現與(yu) 鄉(xiang) 村資源的再結合。
當前,我國人口老齡化不斷加劇,必然帶來各方麵壓力,但龐大的老年群體(ti) 也是亟待開發的人力資源富礦。據統計,截至2019年年底,我國具有中級及以上專(zhuan) 業(ye) 技術職稱的退休老年知識分子達1929.2萬(wan) 人,其中大學以上學曆509萬(wan) 人,約占26%。組織其中一部分有意願、有能力的老年人,讓他們(men) 以知識、技能、經驗更好服務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既有利於(yu) 盤活人力資源,化解因老齡化造成的勞動力不足等問題,又有利於(yu) 他們(men) 自身獲得高質量的晚年生活,繼續從(cong) 社會(hui) 生活中獲取個(ge) 體(ti) 成就感。
參與(yu) 各類銀齡計劃的老年知識分子,不僅(jin) 是國家發展的貢獻者,也是社會(hui) 發展成果的見證者與(yu) 受益者。他們(men) 對國家、社會(hui) 有著高度的認同感與(yu) 歸屬感、責任感與(yu) 使命感。老樹春深更著花,請他們(men) 用自己多年積累的專(zhuan) 業(ye) 能力幫助需要幫助的人,為(wei) 當地經濟社會(hui) 發展作出貢獻,同時再次開掘自身的價(jia) 值、再次找到社會(hui) 歸屬,是一種雙向奔赴,更是一個(ge) 社會(hui) 化挑戰為(wei) 機遇的方法所在。以銀齡優(you) 勢破解銀發難題,還有更多的思路可以繼續探索。(作者:張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