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時評】生物多樣性讓城市更美好
【光明時評】
作者:龍春林(中央民族大學教授、民族地區生態環境國家民委重點實驗室主任)
昆明翠湖公園,綠化覆蓋率高達96%,植物的季相結構以綠色為(wei) 主,各個(ge) 單元因植物不同形成了獨特的季相變化,冬季吸引大量紅嘴鷗來此停留。在地處繁華城區的華南國家植物園,據統計共有高等植物2291種,其中就地保護的野生高等植物1778種。在北京大學校園中,記錄到鳥類約230種、高等植物600餘(yu) 種、獸(shou) 類15種、魚類26種、兩(liang) 棲爬行類14種、蝴蝶27種、蜻蜓26種,北大校園已成為(wei) 國內(nei) 鄉(xiang) 土動植物種類最為(wei) 豐(feng) 富的城市綠地之一。
當前,城市正成為(wei) 生物多樣性的嶄新空間。“城市生物多樣性”作為(wei) 一個(ge) 專(zhuan) 有名詞,出現的頻率也越來越高。城市中的綠地、公園、植物園、動物園乃至校園,栽培、養(yang) 殖保護了不同種類的植物和動物,有些甚至是稀有的瀕危物種。這些場所還提供了大量的棲息地和食物,供城市中的野生動物生活繁衍。
生物多樣性涵蓋從(cong) 基因到物種和生態係統的所有生命形式,包括植物、動物、微生物及其所構成的綜合體(ti) 。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是國家安全和可持續發展的綠色基石,也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範疇。在當今中國,“生物多樣性是生命,生物多樣性就是我們(men) 的生命”已成為(wei) 社會(hui) 共識。
中國一直積極采取行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國是最早簽署和批準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的國家之一。2022年12月,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hui) (COP15)第二階段會(hui) 議在主席國中國的引領下通過了全球矚目的“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這份框架中的“行動目標12”專(zhuan) 門提到了城市生物多樣性,提出大幅提高城市和人口密集地區綠地的麵積、質量和連通性,並可持續地利用綠地,確保城市規劃中的生物多樣性包容性,增強本地生物多樣性、生態連通性和完整性,改善人類健康和福祉以及與(yu) 自然的聯係,促進包容性和可持續的城市化以及提供生態係統功能和服務。這為(wei) 我們(men) 推進城市生物多樣性建設提供了方向指引。
生物多樣性的魅力在於(yu) 其不僅(jin) 能為(wei) 人類提供衣食住行,還能促進人們(men) 身心健康。現代城市繁忙的工作、高強度的學習(xi) 和快節奏的生活,不免給人們(men) 帶來壓力。在工作之餘(yu) ,帶上家人朋友或者獨自一人,漫步於(yu) 城市綠地,欣賞綠樹和鮮花,聽鳥兒(er) 歌唱,看蝴蝶飛舞,不僅(jin) 身體(ti) 上的疲勞得到緩解,精力也能得到恢複。生物多樣性正是通過這種方式提高人們(men) 的生活質量,提升幸福感。
城市的綠地、公園、植物園、動物園、樹木園、水族館、種質資源庫(圃)、校園等區域和設施,不僅(jin) 是城市生物多樣性的載體(ti) ,也是城市基本公共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men) 不僅(jin) 為(wei) 居民提供了日常休閑娛樂(le) 和社交活動的重要場所,還豐(feng) 富了城市空間特色及功能構成。據統計,2020年全國城市公園綠地麵積達79.79萬(wan) 公頃,人均城市公園綠地麵積超14平方米。
城市植物園、動物園以及公園綠地還是自然教育的理想場所。近年來,用來描述由於(yu) 和大自然普遍缺乏聯係而出現感統失調等症狀的概念“自然缺失症”廣泛傳(chuan) 播。自然教育的火熱與(yu) 此不無關(guan) 係。依托“全國自然教育網絡”以及多地的公園和濕地,自然教育課程及培訓供給不斷豐(feng) 富,讓參與(yu) 者們(men) 得以深度體(ti) 驗自然教育,與(yu) 生物多樣性零距離接觸,切身感受生物多樣性之美。
不過,值得指出的是,當前一些城市在公園綠地建設中存在隻重數量而忽視質量的問題。在今後的城市綠地和公園建設中,應進一步加強統籌規劃、區域聯動、協同發力,並推進評價(jia) 體(ti) 係改革,將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生態效益和可持續發展納入其中。科學規劃和保護城市濕地,做好外來物種入侵防控,充分利用本土物種實施多物種、多層次種植等,涵養(yang) 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理念,讓生物多樣性之花開遍神州大地。相信在未來的城市,居民將享有更豐(feng) 富的生物多樣性,與(yu) 多彩自然和諧共生。
《光明日報》(2023年09月06日 02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