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談科技自立自強】持之以恒加強基礎研究
【院士談科技自立自強】
作者:張立群(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校長)
基礎研究是整個(ge) 科學體(ti) 係的源頭,是所有技術問題的總機關(guan) 。世界科技發展曆史與(yu) 世界強國演變曆程已充分證明,強國以科技創新為(wei) 本,科技以基礎研究為(wei) 基。世界各科技強國均高度重視對基礎研究的投入,法國、意大利和新加坡近年來的基礎研究投入強度均超過20%,英美高於(yu) 15%。2022年我國基礎研究投入約1951億(yi) 元,投入強度為(wei) 6.3%,差距仍較為(wei) 明顯。
近年來,我國基礎研究取得了顯著進步,在全球創新指數中的排名已升至第11位,但與(yu) 創新強國相比,原始創新能力薄弱、關(guan) 鍵核心技術仍受製於(yu) 人的局麵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基礎研究仍然存在薄弱環節。
在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重要曆史時期,作為(wei) 基礎研究的主力軍(jun) 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軍(jun) ,高校要自覺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使命擔當,在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的過程中發揮重要的支撐和引領作用。高校既要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關(guan) 鍵核心技術問題,努力提升有組織的應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能力;也要圍繞帶動科學重大發現和突破的前沿交叉問題,進行有組織的基礎研究;還要鼓勵科研人員開展自由探索研究,為(wei) 原創性發現提供重要支撐。
圍繞國家急需的關(guan) 鍵領域,高校要積極探索布局建設一批高能級創新平台,進一步創新重大科研創新平台運行管理機製,促進學科交叉融合,夯實有組織的基礎研究平台,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充分發揮有組織科研的體(ti) 製機製優(you) 勢,從(cong) 國家安全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中凝練重大科學問題,強化與(yu) 國家實驗室、新型科研機構、領軍(jun) 企業(ye) 的產(chan) 學研深度融合,實現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到成果轉化的有效貫通,突破解決(jue) 行業(ye) 關(guan) 鍵核心技術。
千秋基業(ye) ,人才為(wei) 本。高校要強化基礎研究人才培養(yang) ,積極探索極特需的優(you) 才、偏才有效選拔機製,通過將前沿科學研究成果轉化為(wei) 知識,培養(yang) 具有國際視野的高端人才,為(wei) 國家源源不斷地造就基礎研究後備力量。
為(wei) 了支持優(you) 秀青年人才快速成長,要積極營造基礎研究的良好環境,探索構建符合基礎研究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的多元投入機製、評價(jia) 激勵機製和支撐保障體(ti) 係,加大基礎研究穩定性經費投入。近年來,華南理工大學實施“人才隊伍躍升行動”,完善“一院一策”人事製度,建立“精準靶向”引才機製,加大高層次人才特別是大師級人才的引進力度,在廣州國際校區探索實施“預聘-長聘”製度改革,引進由院士領銜的高層次人才數百人,其中80%來自全球前百名高校。同時,學校已經建成29個(ge) 國家級科研平台,構建了以全國重點實驗室為(wei) 龍頭、省部級重點實驗室等為(wei) 支撐的“1+N”基礎研究平台體(ti) 係,布局建設超級機器人研究院、綠色先進材料技術研究院等高端新型研發機構,探索實施“首席科學家”“揭榜掛帥”等科研組織模式,對優(you) 秀人才的培養(yang) 和成長起到了積極作用。
《光明日報》(2023年09月07日 01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