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評論員:萬人老小區欲自拆重建,不妨視為探索樣本
【閱讀提示】開全國先河 成都萬(wan) 人小區欲推倒重建 怎麽(me) 拆怎麽(me) 建?
光明網評論員:這段時間,四川成都一個(ge) 萬(wan) 人小區欲在舊址自拆自建的消息引發社會(hui) 廣泛關(guan) 注和討論。
據悉,該小區有72棟樓,3000多戶,建於(yu) 上世紀90年代末,是四川省第一批商品房。但目前小區整體(ti) 房屋老舊嚴(yan) 重,基礎設施明顯滯後,甚至部分房子已開裂。自2018年起,推動小區原址重建就成為(wei) 部分小區業(ye) 主極力爭(zheng) 取的大事。目前,該小區已有99%的業(ye) 主同意重建,但由於(yu) 不符合城市規劃等原因,重建一事目前仍處於(yu) 擱置狀態。
從(cong) 媒體(ti) 采訪的信息來看,該小區的自拆重建,當前最大阻力已從(cong) 最初的業(ye) 主認同度不夠,變成了與(yu) 城市規劃等政策不符。眾(zhong) 所周知,城市房屋的拆遷、改造,是一個(ge) 相當複雜的工程,不僅(jin) 涉及巨大的成本及成本分擔問題,更麵臨(lin) 著一係列複雜的合規考驗。如果沒有政府、政策的推動,是一件非常難的事。這也是外界普遍對於(yu) 該小區自拆自建的成功率不看好的原因所在。
但是,在很多人將該小區業(ye) 主的主張視為(wei) “天方夜譚”的另一麵,大家可能又隱隱企盼,這個(ge) 事真能夠辦成。因為(wei) 它的確擊中了很多人的一種現實擔心——辛辛苦苦一輩子買(mai) 的商品房老舊後,到底該怎麽(me) 辦?
應該說,這個(ge) 問題在過去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因為(wei) 就中國商品房發展史而言,目前最老的商品房也就是20多年的樓齡。考慮到普遍的70年產(chan) 權年限,可以說大部分業(ye) 主都還沒到需要考慮房屋老舊“善後”問題的時候。然而,從(cong) 現狀看,這個(ge) 問題或許已經離我們(men) 越來越近。正如該小區的情況所示,現實中不少小區由於(yu) 建築質量問題或是後期的維護不當,真正健康的使用壽命,可能遠遠無法匹配產(chan) 權年限。從(cong) 籌劃買(mai) 房到需要考慮房屋老舊的問題,可能是在同一代人身上就需要完整麵對的,或是一種不得不接受的現實。
並且,此事還有一個(ge) 棘手的難題體(ti) 現在,過去二十多年來我們(men) 所習(xi) 慣的,由政府主導和房地產(chan) 開發商參與(yu) 的“大拆大建”模式,已經基本退出了曆史舞台。就像這個(ge) 小區的部分業(ye) 主所擔心的,在當前的房地產(chan) 開發形勢下,即便可以犧牲容積率,邀請開發商共同開發,又是否真的有企業(ye) 願意介入?或者說,真正介入了,又能否保證不爛尾?
很顯然,在當前不管是基於(yu) 中國城鎮化的發展階段,還是房地產(chan) 行業(ye) 的發展態勢而言,將老舊商品房的“善後”和更新,再寄望於(yu) 我們(men) 過去所熟知的城市整體(ti) 改造模式,已經變得越來越不現實。在這種背景下,能不能探尋到一種新的城市更新模式,可能就不隻是哪一個(ge) 小區需要麵對的問題。在某種程度上,此事中的老舊小區,隻不過是率先遇到了而已。
因此,盡管在現有政策條件下,成都這個(ge) 規模龐大的老舊小區自拆自建或許需要經曆重重闖關(guan) ,克服諸多的不確定性,到底能夠推進到哪一步,還存在相當的變數。但它所提出的問題和方向,未嚐不具有代表性和探索價(jia) 值。在此意義(yi) 上,或許大家都希望它能夠“成”,能夠為(wei) 老舊小區“善後”打個(ge) 樣。我們(men) 也期待,各方能夠共同研判、參與(yu) 和提供支持,為(wei) 老舊小區找到可以複製的“出路”,別浪費了它的樣本價(jia) 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