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開三千米高原——南通大學“莫文隋”研究生支教團接力播撒希望
光明日報記者 蘇雁 光明日報通訊員 範蘇
“老師,我考上了南通大學,很快就能見到您了!”“太棒了!等你開學我接你報到。”這一通激動人心的對話,源自青海高原格桑花邊的一個(ge) 美好約定。
在今年南通大學的新生錄取名單中,有一位來自青海省海南州的藏族學生鬥改吉,她以全省第54名的成績,被南通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師範)專(zhuan) 業(ye) 錄取。填寫(xie) 高考誌願時,鬥改吉鄭重地將南通大學填在了第一誌願,並將師範專(zhuan) 業(ye) 作為(wei) 報考專(zhuan) 業(ye) 。因為(wei) ,她要赴一個(ge) 四年之約——去南通大學追尋張玲老師的足跡。如今,夢想終於(yu) 成真,她第一時間向張玲報喜。
鬥改吉口中的張玲老師,是第20屆南通大學“莫文隋”研究生支教團團長。2018年,就讀於(yu) 青海省海南州貴德縣民族寄宿製學校八年級的鬥改吉初次與(yu) 張玲相遇。在中國青年誌願者扶貧接力計劃支教期間,張玲負責鬥改吉所在班級的教學。“是張玲老師讓我重新拾起了對學習(xi) 的興(xing) 趣。”那時候,鬥改吉就在心裏埋下一顆種子:有朝一日走出3000米高原,走進老師所在大學的課堂。
在支教期間,張玲將每個(ge) 單元的重要知識點整理成知識清單、編成情景劇,讓孩子們(men) 在課堂上聽到的每一句話都是重點和精華,覺得學習(xi) 是一件快樂(le) 的事。對於(yu) 接受力比較弱的同學,她每天都抽空,在辦公室一對一輔導,做試題、講錯題,一遍又一遍。
初二整個(ge) 學年,鬥改吉已習(xi) 慣了張玲循循善誘的教學。身為(wei) 英語課代表的她也沒讓張玲失望,成績從(cong) 60分提高到100多分,並在中考時以高分考取全州最好的高中。張玲結束支教回到南通大學讀研、畢業(ye) 工作,兩(liang) 人仍一直保持聯係。得知鬥改吉考入南通大學,張玲非常期待重逢。
與(yu) 鬥改吉情況相似的孩子還有很多。來自貴德縣常牧鎮的班馬葉忠參加了今年首屆“青海南通班”的筆試,並以優(you) 異成績被南通大學附屬中學錄取。“青海南通班”是江蘇持續加大教育援青的重要舉(ju) 措,今年首批招收的50名青海學子中就有6位初中生是南通大學“莫文隋”研究生支教團成員教過的學生。
南通大學自2015年起組建“莫文隋”研究生支教團,積極響應“中國青年誌願者扶貧接力計劃”,至今已有8屆共52名誌願者赴西部地區進行支教活動。誌願者們(men) 克服生活、文化、語言上的差異,承擔語文、英語、地理等11門類科目教學,先後發起“通大愛傳(chuan) 青海”公益行動,設立“莫文隋”獎學助教基金,直接教授學生5000餘(yu) 人,保障每一個(ge) 孩子的每一門課都不掉隊,成為(wei) 江蘇誌願者的一張亮麗(li) 名片。
《光明日報》(2023年09月08日 08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