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稻種植現狀怎樣?如何“再生金”?
連日來,在全國產(chan) 糧大縣江西省上饒市鄱陽縣,農(nong) 戶們(men) 正在搶抓晴好天氣收割成熟的頭季再生稻。
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推動南方省份發展多熟製糧食生產(chan) ,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發展再生稻。什麽(me) 是再生稻?種植現狀如何?發展前景怎樣?記者走進較早種植再生稻的江西各地進行了探訪。
穩糧增產(chan)
近日,在鄱陽縣古縣渡鎮南莊村百畝(mu) 再生稻示範片基地,江西省植物營養(yang) 與(yu) 肥料學會(hui) 組織有關(guan) 專(zhuan) 業(ye) 機構的再生稻領域專(zhuan) 家對基地進行測產(chan) 驗收。結果顯示,再生稻高產(chan) 示範片百畝(mu) 片平均產(chan) 量達905.1公斤/畝(mu) ,創造了全國再生稻頭季高產(chan) 新紀錄。
“今年我種了1000畝(mu) ‘兩(liang) 優(you) 華晶占’再生稻,頭季最高產(chan) 量每畝(mu) 可達1600斤,對比去年種植的‘豐(feng) 兩(liang) 優(you) 香1號’再生稻,品種有改良,加上今年氣候更加適宜,畝(mu) 產(chan) 相比去年增長了200斤左右。”南昌縣武陽鎮朱坊村村民喻小龍高興(xing) 地介紹,再生稻就是“讓割過的稻樁長穀子”,第一茬收割後,通過施肥,稻稈上存活的休眠芽重新長穗,在適宜的水分、養(yang) 分和溫度、光照等環境條件下進行第二茬收割,從(cong) 而實現一季兩(liang) 收。再生稻省去了耕地、播種、插秧等環節,真正做到了節約時間和人力成本,產(chan) 量每畝(mu) 可達300斤至600斤。
江西省農(nong) 科院研究員邵彩虹長期從(cong) 事再生稻研究,她告訴記者,因為(wei) 第二季不用打田、育秧、插田、撒藥,肥料也隻需要頭季的五分之一,與(yu) 種植兩(liang) 季稻相比,每畝(mu) 可降低成本500元左右。
江西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種植業(ye) 管理處處長劉國昕介紹,江西是較早種植再生稻的省份,也非常重視再生稻發展。江西再生稻從(cong) 2017年的52萬(wan) 畝(mu) 發展到現在的170多萬(wan) 畝(mu) ,廣泛分布在江西一季稻種植區,具有“一種兩(liang) 收三高五省”的優(you) 點,即投入產(chan) 出高、勞動效率高、經濟效益高,省工、省種、省肥、省藥、省秧田。再生季稻穀米質好、食味佳、更健康,因地製宜發展再生稻是順應農(nong) 業(ye) 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舉(ju) 措,也是穩糧增產(chan) 、提質增效的重要模式。
2022年,江西省印發了《再生稻品種選育示範工作方案》,篩選了一批再生稻適用品種,積極組織再生稻專(zhuan) 用品種育種攻關(guan) 和示範推廣,集成構建再生稻新品種優(you) 質高產(chan) 高效生產(chan) 技術,為(wei) 促進糧食生產(chan) 提供品種和技術支撐,推進江西再生稻產(chan) 業(ye) 發展,爭(zheng) 取兩(liang) 茬產(chan) 量達1000公斤/畝(mu) 。
效益顯著
時下,正值再生稻收割的黃金時期,走進永豐(feng) 縣龍岡(gang) 佘族鄉(xiang) 千畝(mu) 再生稻種植基地,數台收割機來回穿梭,種糧大戶們(men) 忙著灌裝、運輸,田間地野一片豐(feng) 收景象。“今年我們(men) 鄉(xiang) 發展再生稻3000餘(yu) 畝(mu) ,頭季收割畝(mu) 產(chan) 濕穀達到1500斤以上,比往年同季單產(chan) 高出120斤/畝(mu) 。”龍岡(gang) 佘族鄉(xiang) 農(nong) 技人員徐新民說。
永豐(feng) 縣是國家產(chan) 糧大縣,但光照、水資源分布不均,南部山區8個(ge) 鄉(xiang) 鎮平均海拔在600米以上,春晚冬早,梯田寡照,傳(chuan) 統種植以中稻+綠肥等為(wei) 主。為(wei) 提高單位麵積糧食產(chan) 量,永豐(feng) 因地製宜通過政策支持、基地示範、技術培訓等方式,引導鼓勵種糧大戶和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在南部山區發展再生稻適度規模種植。
永豐(feng) 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農(nong) 業(ye) 技術推廣中心主任曾招聖介紹,今年永豐(feng) 新增再生稻種植麵積1萬(wan) 餘(yu) 畝(mu) ,推廣“晚稻良種早稻種”麵積2萬(wan) 餘(yu) 畝(mu) ,在提高單產(chan) 的同時,穩步推進單改雙、雙改多,有望新增糧食5000萬(wan) 斤以上,總產(chan) 量突破7億(yi) 斤關(guan) 口。“今年以來,我們(men) 組織了再生稻技術培訓班30多期,開展全程技術服務指導300多次,引進適合我縣栽培的優(you) 質高效品種,聘請江西農(nong) 業(ye) 大學教授作技術總指導,科學有效地推進再生稻種植。”曾招聖說。
“再生稻適應性強,能夠在不同的氣候條件下生長,為(wei) 南方省份推動多熟製糧食生產(chan) 提供了重要的種植模式。”邵彩虹告訴記者,再生稻不僅(jin) 可以增加糧食產(chan) 量,還可以有效利用土地資源,提高土壤質量,此外,再生稻種植模式能減少農(nong) 作物病蟲害的發生,降低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風險。再生稻種植模式的推廣能帶動農(nong) 業(ye) 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發展,如農(nong) 機具、種子、肥料等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資料需求增加,有助於(yu) 實現農(nong) 村一二三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再生稻全產(chan) 業(ye) 鏈的形成能促進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銷售等下遊產(chan) 業(ye) 發展,為(wei) 農(nong) 村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
協同推廣
再生稻種植雖然好處多,但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落實再生稻生產(chan) 擴種也存在不少困難。比如,江西山區多,不少農(nong) 田溫光資源有限,因此不能種植雙季稻。還有部分農(nong) 民擔憂早稻不賺錢,災害風險大,不如種一季稻穩當,因此不願種再生稻。
邵彩虹認為(wei) ,首先,再生稻對種植技術的要求較高,需要農(nong) 民具備一定的種植經驗和技能。其次,再生稻種植對機械化程度要求較高,需要有足夠的農(nong) 機具和設備支持。再次,再生稻種植的市場需求和價(jia) 格波動也會(hui) 對種植模式的穩定性和可行性產(chan) 生影響。因此,科技創新、政策支持和市場引導是推動再生稻種植模式穩定發展的關(guan) 鍵。
喻小龍從(cong) 自身的種植經曆談了自己的想法,地方政府和有關(guan) 部門要加大再生稻生產(chan) 扶持,出台再生稻補貼政策,落實到實際種植戶,積極引導和鼓勵種植戶發展再生稻生產(chan) 。與(yu) 此同時,要組織科技攻關(guan) 力量,在品種、技術、品質等方麵進行協同攻關(guan) ,研發再生稻專(zhuan) 用品種,集成推廣技術模式,探索品質提升路徑。
宜春市靖安縣雷公尖鄉(xiang) 種糧大戶萬(wan) 開佳認為(wei) ,發展再生稻,要加快土地流轉和集並整理,充分發揮種糧大戶、家庭農(nong) 場、合作社等新型主體(ti) 及產(chan) 業(ye) 聯合體(ti) 的示範帶動作用,切實提高種植效益,促進產(chan) 業(ye) 全鏈條升級,推進集中連片規模化種植。
“還需要在種植方式上進行創新。”南昌縣幽蘭(lan) 鎮青塘村的種糧大戶何幼軍(jun) 首次在280畝(mu) 再生稻種植中推行稻鴨共養(yang) 模式,第一季畝(mu) 產(chan) 濕穀就超過了600公斤,第二季畝(mu) 產(chan) 濕穀也達到了400公斤。在他看來,再生稻產(chan) 量理論上可以無限接近頭季稻,畝(mu) 產(chan) 天花板還能持續突破,他下定決(jue) 心,將通過稻鴨共生生態種養(yang) 實現第二季再生稻畝(mu) 產(chan) 濕穀突破500公斤,在最自然的狀態下,實現利益最大化。
“發展再生稻是當前南方稻區破解種糧效益難題、緩解糧經糧油爭(zheng) 地矛盾、提高複種指數、穩定稻穀總產(chan) 的重要措施。希望國家進一步指導各地因地製宜發展再生稻,不斷築牢我國糧食安全基礎,讓糧食這個(ge) ‘壓艙石’更堅實。”九江市柴桑區新合鎮鎮長李洪亮說。(記者賴永峰 劉興(xing)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