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沙荒地裏刨“金”

發布時間:2023-09-11 10:06: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一線講述】

  沙荒地裏刨“金”

  講述人:寧夏園藝技術推廣站站長、寧夏蔬菜產(chan) 業(ye) 首席專(zhuan) 家 蔣學勤

  沙漠戈壁曆來是農(nong) 業(ye) 的夢魘。西北內(nei) 陸的寧夏,被毛烏(wu) 素沙地、騰格裏沙漠、烏(wu) 蘭(lan) 布和沙漠包圍,有不少沙荒地、戈壁灘,一度被視為(wei) 農(nong) 業(ye) 禁區。

  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隨著寧夏組織大規模生態移民,曾經荒無人煙的戈壁灘陸續迎來新主人,規模化的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逐漸形成。然而,自然條件的先天不足讓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發展屢屢受挫,移民難以安心紮根,那些年,在遷出區和遷入區“兩(liang) 頭跑”的現象非常普遍。後來,寧夏引黃灌區設施農(nong) 業(ye) 的發展帶給我們(men) 很大啟發,沙荒地遠離工業(ye) 生產(chan) ,空氣、水土基本無汙染,豐(feng) 富的光熱資源能夠很好地滿足作物生長需求,何不在沙荒地上發展設施農(nong) 業(ye) ,讓移民“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思路一變,說幹就幹!借著年年舉(ju) 辦的全國知名蔬菜銷售商走進寧夏的活動,我們(men) 引進實力強的龍頭企業(ye) 落戶寧夏,開發利用沙荒地,發展設施農(nong) 業(ye) 。來自深圳、海南等地的企業(ye) 在寧夏銀川的移民村,建起了上千畝(mu) 的連棟拱棚,嚐試在戈壁灘上種蜜瓜。

  一開始,種蜜瓜的日子可沒想象中那麽(me) “甜”。種植企業(ye) 百思不得其解:水也沒少灌,為(wei) 什麽(me) 連片瓜秧還是幹蔫?我們(men) 組織技術人員去現場查看,找到了根因:沙地土質不保水,前腳澆完水,下一秒就“嘩嘩”滲下去了,用傳(chuan) 統的土壤栽培經驗進行沙地種植,植株非常容易缺水打蔫甚至幹死。為(wei) 此,我們(men) 園藝技術推廣站嚐試在沙荒地上推廣智能水肥一體(ti) 化技術,采取“少量多次”的施肥灌水模式,反複試驗,最終根據氣候變化確定了灌溉頻次、灌溉量、灌溉液濃度,每兩(liang) 三天澆一次水,甚至一天澆兩(liang) 三次水,製定了沙地蜜瓜增產(chan) 管理技術標準,植株成活率和產(chan) 量大大提升,同時還減少了化肥施用量,蜜瓜品質也上來了。

  金燦燦的蜜瓜讓人嚐到了甜頭,如何帶動更多農(nong) 民參與(yu) 種植、增收致富?我們(men) 在調研中了解到,移民大多沒有從(cong) 事過瓜菜生產(chan) ,到了田間不知道從(cong) 哪下手,於(yu) 是我們(men) 就組織技術人員手把手教起壟、覆膜、鋪滴灌、定植、吊蔓等,再動員種植能手帶頭分片承包土地、訂單種植蜜瓜。我們(men) 集中供應種苗、化肥等,技術人員巡回指導,集中收購、統一包裝、統一品牌、統一銷售,移民種植蜜瓜人均年收入3.5萬(wan) 元以上,懂技術的人冬閑時間還跑到海南的種植基地打工,日子是越來越甜蜜了。

  這兩(liang) 年,寧夏實施百萬(wan) 畝(mu) 設施農(nong) 業(ye) 建設和效益倍增計劃,從(cong) 山區到川區,從(cong) 沙荒地到黃土塬,設施農(nong) 業(ye) 已經成為(wei) 發展現代農(nong) 業(ye) 的重要載體(ti) 和促進農(nong) 民增收的支柱產(chan) 業(ye) 。如今,寧夏的黃河東(dong) 岸,沙地高品質厚皮甜瓜形成了產(chan) 業(ye) 帶,大棚種植網紋蜜瓜1.2萬(wan) 多畝(mu) ,還打通了生鮮電商平台銷售渠道,遠銷北京、上海、香港等30多個(ge) 城市,最遠到了東(dong) 南亞(ya) 的餐桌,蜜瓜畝(mu) 產(chan) 值達到2萬(wan) 元以上,真正把“沙害”變“沙利”,實現了沙荒地裏刨“金”。

  (光明日報記者張文攀采訪整理)

  《光明日報》(2023年09月11日 05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