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幾代考古人的守望——元謀猿人遺址考古發掘盤點

發布時間:2023-09-12 09:41: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徐鑫雨 張勇 光明日報見習(xi) 記者 阮紫嫣

  在雲(yun) 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謀縣老城鄉(xiang) ,大那烏(wu) 村以東(dong) 的山坡上,有一處曆史悠久的遺跡。這裏發現了迄今為(wei) 止中國最早的古人類化石,它就是元謀猿人遺址。

  “對元謀猿人遺址的關(guan) 注,特別是年代學、地層學方麵的關(guan) 注,持續這麽(me) 長時間,這在全世界來看都是很少見的。”雲(yun) 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館員、元謀猿人遺址考古發掘項目負責人阮齊軍(jun) 抑製不住內(nei) 心的讚歎。

  牙齒化石揭露直立人元謀新亞(ya) 種

  1965年5月1日,為(wei) 配合成昆鐵路的修建,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錢方先生一行來到元謀縣進行第四紀地質考察。冒著元謀炎熱的氣浪,他們(men) 在褐色黏土層中發現兩(liang) 枚疑為(wei) 人牙的牙齒化石。經中國地質博物館胡承誌先生研究鑒定,這兩(liang) 枚牙齒同屬一成年男性個(ge) 體(ti) 的左、右上中門齒化石,命名為(wei) “直立人元謀新亞(ya) 種”,簡稱“元謀人”,後經古地磁測定距今約170萬(wan) 年,是中國最早的古人類化石。

  談及兩(liang) 枚牙齒化石的時代界定,阮齊軍(jun) 表示:“測年工作的曆史很長,從(cong) 20世紀70年代持續到21世紀20年代,至今已有10次以上不同機構和團隊,采用不同方法測定化石地層的年代,大部分測量結果都還是支持距今約170萬(wan) 年的觀點。”

  1972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yu) 古人類研究所、中國地質博物館等單位在今天元謀人遺址範圍內(nei) 的牛肩包和郭家包梁子一帶共調查和發掘了8個(ge) 化石地點,並發現一批哺乳動物化石,這也是元謀人遺址的第一次發掘。“哺乳動物的發現為(wei) 研究古人類提供了珍貴的實物材料,通過哺乳動物群對比和古地磁年齡分析,我們(men) 可以推斷當時元謀人生活的年代。”元謀人博物館館長王珍珍說。

  1973年至1975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yu) 古人類研究所、雲(yun) 南省博物館和元謀縣文化館聯合對元謀猿人門齒化石出土地點進行正式發掘。這是元謀人遺址的第二次發掘。這次發掘出土少量石製品、燒骨和炭屑等遺存以及大量動物化石,共發掘出石器16件,其中地層出土6件,周邊采集10件。

  “這些石器的人工痕跡經過專(zhuan) 家鑒定,是沒有爭(zheng) 議的。但存在與(yu) 古人類化石相似的問題——材料太少,這就導致其難以支撐起關(guan) 於(yu) 石器技術和文化麵貌的係統分析,隻能說從(cong) 少量石器的整體(ti) 麵貌上呈現出簡單粗糙的特點。”在阮齊軍(jun) 眼中,雖然就目前來看遺址發現與(yu) 人緊密相關(guan) 的化石和遺存仍然有限,但他深切地感受到元謀人遺址的重要性。

  1984年12月,第三次元謀人遺址發掘工作開始了。北京自然博物館在遺址東(dong) 南部郭家包梁子的短期發掘中,發現距今100多萬(wan) 年的直立人脛骨化石1段,具有人工痕跡的骨片3件,以及大量動物化石。同年12月底,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yu) 古人類研究所繼續在郭家包梁子進行短期發掘,發掘出土尖狀骨器1件以及大量動物化石。

  我國古人類曆史提至百萬(wan) 年前

  “元謀猿人的發現,將我國古人類曆史從(cong) 五六十萬(wan) 年前提早到了一百多萬(wan) 年前。在同一地點,既有人類化石,又有文化遺存的早更新世遺址,目前在中國境內(nei) 隻有元謀等少數幾處。”雲(yun) 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研究員鄭良說。1982年2月23日,國務院公布元謀猿人遺址為(wei)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元謀縣建成元謀人陳列館。

  1997年4月至5月,雲(yun) 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在元謀猿人牙齒化石出土地點附近和郭家包梁子等地進行了試掘,這也是元謀人遺址的第四次發掘。這次發掘發現大量動物化石。

  2000年,國家“九五”攀登計劃“早期人類起源及環境背景的研究”雲(yun) 南子課題組在遺址郭家包梁子發掘,發現少量動物化石,這也是第五次發掘工作。“每天早上八點,我便帶領團隊一同到挖掘現場工作,晚上六點多回到住處,這樣兩(liang) 點一線的工作持續了兩(liang) 個(ge) 多月。那時候的路不像現在這麽(me) 好走,有時候遇到河,車子過不去,人就要從(cong) 河裏走過去。”參加第五次遺址發掘的鄭良回憶。雖已退休多年,鄭良對23年前的發掘工作記憶猶新。

  “元謀人遺址現占地817畝(mu) ,分為(wei) 三個(ge) 區域,第一個(ge) 區域是元謀人化石出土區域,當年在這裏發現了兩(liang) 枚牙齒。第二個(ge) 是牛肩包化石出土區域。第三個(ge) 是郭家包梁子化石出土區域,也是我們(men) 現在正在做發掘的位置。”王珍珍向記者介紹。

  “元謀人遺址所承載的曆史價(jia) 值、科學價(jia) 值和社會(hui) 價(jia) 值,對探索我國早期人類的體(ti) 質特征和早期文化提供了寶貴資料。”阮齊軍(jun) 說。至今元謀人遺址保護範圍內(nei) ,開展了多次調查、5次發掘工作,共發現古人類牙齒化石2枚、距今100多萬(wan) 年的脛骨化石殘段1件、有人工痕跡的石製品22件、尖狀骨器1件、有人工修理痕跡的骨片數件,以及炭屑遺存。另外,在曆次調查和發掘中還發現了大量的哺乳動物化石,共計6目29屬約40個(ge) 種。

  “元謀猿人遺址處於(yu) 距今約170萬(wan) 年的早更新世,在這裏發現了我國境內(nei) 目前時代最早的古人類化石,對於(yu) 探索和實證我國百萬(wan) 年人類史具有重要意義(yi) 。同時,遺址地處我國西南部,在地理位置上處於(yu) 歐亞(ya) 大陸發現早期直立人化石和早期古人類文化遺存的腹心和樞紐區域,對於(yu) 東(dong) 亞(ya) 地區早期古人類演化、擴散和交流方麵的研究具有重要價(jia) 值,對於(yu) 了解中國直立人的演化關(guan) 係、擴散模式和形成機製也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義(yi) 。”阮齊軍(jun) 說,“元謀人化石的發現在1972年報道之後就引起非常廣泛的社會(hui) 關(guan) 注,後來寫(xie) 入中小學曆史教科書(shu) ,在廣大人民群眾(zhong) 的知識體(ti) 係和文化情感中具有不可忽視的廣泛影響力。”

  將考古發掘工作延續下去

  “元謀是中國人類發展史上一個(ge) 非常重要的地點,本就應該經常性地組織一些調查。但由於(yu) 經費短缺等各方麵原因,元謀猿人遺址發掘工作停頓了很長時間。”鄭良說,“目前發現的人類化石還是太少了。之前發現的兩(liang) 枚古人類牙齒化石,呈現一左一右的特點,實際上是同一形態。從(cong) 目前發現化石的情況看,我認為(wei) 中國古人類雖然與(yu) 外界有文化的互相交流、滲透,但有獨立發展的體(ti) 係。”

  今年1月,元謀猿人遺址考古工作站建成揭牌。7月21日,元謀猿人遺址第六次考古發掘正式啟動,這是時隔23年之後再一次重啟發掘工作。

  今年55歲的村民楊世學曾參加過2000年在元謀猿人遺址的考古發掘工作,今年又一次在發掘現場看到了他忙碌的身影。每天早上不到七點,楊世學便從(cong) 距離挖掘點4公裏的河壩街騎著電動車過來,開始一天的工作。“發現的東(dong) 西多得很!這個(ge) 地方有犀牛、大象、馬鹿,前幾天還挖到了一個(ge) 蚌殼。”他說。

  為(wei) 了做好保護與(yu) 利用工作,多年來,元謀縣積極推進元謀猿人遺址保護及後續項目建設。一方麵,啟動了元謀人遺址保護條例立法工作前期調研論證,定期印發保護倡議書(shu) 、宣傳(chuan) 手冊(ce) 2萬(wan) 餘(yu) 份;另一方麵,加強與(yu)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yu) 古人類研究所等單位合作,深化館藏文物研究,籌劃創建元謀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參與(yu) “東(dong) 方故鄉(xiang) 中華大地百萬(wan) 年人類史”臨(lin) 時展覽等,進一步提升元謀人影響力。

  據阮齊軍(jun) 介紹,中國是歐亞(ya) 大陸發現直立人化石較多的區域。總體(ti) 而言,中國境內(nei) 發現的直立人化石有其共同的一些形態特征,例如頭骨低平、眉骨粗壯、吻部前伸、門齒呈鏟形、腦量為(wei) 800毫升至1200毫升左右等。但近年來古人類學家的研究表明,中國直立人頭骨和牙齒化石在形態上存在廣泛的變異性,可能與(yu) 地理隔離、氣候環境和遺傳(chuan) 漂變等存在一定關(guan) 係。而化石形態表現出的原始或進步性狀與(yu) 所處時代的早晚目前還沒有形成完全的對應關(guan) 係。

  “能發現新的人類化石是最好的。”談到第六次發掘工作,鄭良滿心期待,“不過,真正深入地做工作才是最重要的,建議以小分隊形式堅持做工作,不斷總結積累經驗,將考古發掘工作延續下去。”

  《光明日報》(2023年09月12日 07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