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藝術基金:撬動藝術生態變革
設立十年來,“不問出身,隻看項目”;推動作品“在演中改,在改中演”——
國家藝術基金:撬動藝術生態變革
光明日報記者 韓業(ye) 庭
“國家藝術基金設立10年來,共立項資助各類項目7116項,其中,大型舞台劇和作品創作項目1234項、小型劇(節)目和作品創作項目1283項、美術創作項目484項、傳(chuan) 播交流推廣項目1161項、藝術人才培訓項目922項、青年藝術創作人才項目2032項。”近日,在文化和旅遊部舉(ju) 辦的國家藝術基金設立10周年主題係列活動新聞發布會(hui) 上,國家藝術基金管理中心主任王明亮用一組數字亮出國家藝術基金10年來的成績單。數字的背後,不僅(jin) 是成績,也是深化文化體(ti) 製改革,推進藝術領域治理方式現代化的探索。
激發藝術創新創造活力
雲(yun) 南曲靖的胡群山是個(ge) 業(ye) 餘(yu) 攝影愛好者。為(wei) 重溫抗戰曆史,她想拍攝一組反映抗戰時期滇緬公路的作品,但缺乏創作資金。在朋友的建議下,她抱著試一試的心態申報了國家藝術基金,“沒想到竟然獲得了資助”。隨後,胡群山在中緬邊境尋找滇緬公路的蹤跡,拍攝出1萬(wan) 多幅作品,其中100幅作品被國家藝術基金收藏。
國家藝術基金從(cong) 設立之初,申報主體(ti) 就麵向全社會(hui) ,不分國有民營,不分單位個(ge) 人,隻要符合條件就可以申請資助,這極大地激發了藝術創新創造的活力。
福建省漳州市薌劇團複排薌劇《保嬰記》時,製作舞美需要30多萬(wan) 元。作為(wei) 基層院團,漳州市薌劇團的創作經費一直十分緊張,別說30萬(wan) 元,就是3萬(wan) 元,劇團當時也難拿出。
幸運的是,國家藝術基金運行的第一年,《保嬰記》就獲得了資助。項目資金解了漳州薌劇團的燃眉之急,《保嬰記》製作了新版舞美,舞台立刻清新靈動起來,獲得了第十三屆中國戲劇節優(you) 秀劇目獎、優(you) 秀導演獎、優(you) 秀演員獎等各種獎項。
對於(yu) 經濟欠發達地區而言,國家藝術基金更是為(wei) 當地的藝術創作提供了有力支撐和保障。
以內(nei) 蒙古為(wei) 例,10年來,內(nei) 蒙古地區共獲得資助項目187項,申報主體(ti) 覆蓋市盟縣旗各級國有和民營文藝院團,藝術研究院所、高校、文聯組織和藝術家個(ge) 體(ti) ,立項資助類型涵蓋舞台藝術創作、傳(chuan) 播交流推廣、藝術人才培訓、青年藝術創作人才和美術創作項目。值得一提的是,很多資助下沉到了基層一線演出團體(ti) ,比如關(guan) 注烏(wu) 蘭(lan) 牧騎的“小戲小品”編劇人才、蒙古族舞蹈表演創作、“一專(zhuan) 多能”型表演創作藝術人才培訓等項目,為(wei) 提升各級烏(wu) 蘭(lan) 牧騎隊員的業(ye) 務水平發揮了重要作用。
“國家藝術基金‘不問出身,隻看項目’,激發了藝術工作者的創作熱情,提升了他們(men) 創新創造的活力。”內(nei) 蒙古藝術劇院院長李莉說,10年來,內(nei) 蒙古地區青年創作人才項目共立項36項,藝術人才培訓項目共立項19項,這些項目為(wei) 內(nei) 蒙古發現和培育了一批具有創作潛質的優(you) 秀文藝人才。
提高藝術領域治理能力
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文藝院團的創作,從(cong) 選題到經費,主管部門擁有最終的決(jue) 定權。“我們(men) 院團長,本應把主要精力投入創作,可為(wei) 了申請創作經費,我們(men) 把很多時間都用在了‘打報告、找領導’上,因為(wei) 最終排什麽(me) 戲、經費投多少,往往由領導說了算。”一位院團負責人這樣描述曾經的情形。
國家藝術基金設立後,文化行政部門從(cong) 具體(ti) 的項目評審和資金運用中抽身,把項目的評審權、資金的分配權交給專(zhuan) 家——讓專(zhuan) 業(ye) 的人,幹專(zhuan) 業(ye) 的事。據了解,國家藝術基金已建成由8000多位藝術專(zhuan) 家、管理專(zhuan) 家和財務專(zhuan) 家組成的專(zhuan) 家庫,從(cong) 立項評審到項目驗收,主要由這些專(zhuan) 家完成。
曾任安徽省文化和旅遊廳副廳長的唐躍,深切體(ti) 會(hui) 到國家藝術基金帶來的這種變化。“以前,省直院團拍什麽(me) 戲,得先上報給廳裏,廳裏批準了,再撥款給院團。本應是‘裁判員’的文化行政部門,當起了‘運動員’,參與(yu) 到具體(ti) 創作中。”唐躍說,有了國家藝術基金,文藝院團可以直接申報項目,成為(wei) 藝術創作的主人。
過去,藝術創作資金往往隻在文化係統內(nei) 部“體(ti) 內(nei) 循環”,非國有院團及個(ge) 人很難獲得資助。同時,文化行政部門即便有心“管天下”——所有文藝院團都給予資助,但苦於(yu) 資金規模和相關(guan) 限製,而隻能“管腳下”——先照顧下屬單位。這樣的管理模式,存在著資金管理鏈條長、使用效益不高等問題。
王明亮說,國家藝術基金采取科學、規範、專(zhuan) 業(ye) 的“項目製”管理方式,是中央財政資金支持引導藝術事業(ye) 健康發展的創新機製、創新模式和創新手段,推動了各級各類藝術機構、單位和廣大文藝工作者轉變固有的藝術活動組織方式和慣性思維,樹立精品意識、成本意識和績效意識,全麵提高項目策劃能力、計劃實施能力和預算編製執行能力,提高了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
為(wei) 精品創作提供有力支持
不久前,舞劇《沙灣往事》舉(ju) 辦了創排十周年慶典演出。十年來,《沙灣往事》巡演了近300場,足跡遍布北京、上海等60多個(ge) 城市。“《沙灣往事》能有今天的成績,跟國家藝術基金的資助密不可分。”《沙灣往事》總編導周莉亞(ya) 感慨地說。
十年前,周莉亞(ya) 還是個(ge) 青澀的舞壇新人。她與(yu) 同為(wei) 新人的韓真一起創作的《沙灣往事》,起初並不被業(ye) 界看好。後來,《沙灣往事》獲得了國家藝術基金4次資助,在演中改,在改中演,終於(yu) 成為(wei) 舞劇經典。
以前搞創作,一旦得獎,很多劇目就“刀槍入庫,馬放南山”。沒有持續的打磨修改,自然難出精品。在這個(ge) 過程中,不少創作者變得心浮氣躁。周莉亞(ya) 道出創作者的無奈:“創作者都想把作品打磨成精品,可沒有外部支持,創作者很難專(zhuan) 門拿出大量時間打磨一部劇,大家得為(wei) 生計奔波啊。”
國家藝術基金為(wei) 精品創作提供了有力支持。“十年來,《沙灣往事》演出了近300場,也修改了近300遍。”周莉亞(ya) 說,“大到燈光音樂(le) ,小到每一個(ge) 動作,我們(men) 都是改了再改,改完覺得合適就留下,覺得不好繼續改。”
同樣獲得了國家藝術基金多次資助的歌劇《大漢蘇武》目前也在不斷修改中。“剛開始修改是為(wei) 了完成國家藝術基金的任務,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對作品打磨修改漸漸變成創作者的行動自覺。”《大漢蘇武》導演陳蔚說,“在對作品的一次次打磨中,我們(men) 不僅(jin) 磨掉了作品的缺陷,也磨掉了自己身上的浮躁。”
當受資助的藝術家們(men) ,一個(ge) 個(ge) 靜下心、沉下身,藝術生態開始發生悄然變化。比如,在資助劇目作品研討會(hui) 上,專(zhuan) 家們(men) 的溢美之詞少了,批評和意見多了,有的專(zhuan) 家甚至對作品“吹毛求疵”。“要擱以前,作為(wei) 主創,肯定覺得麵子掛不住,但現在我們(men) 對批評和意見都坦然接受,因為(wei) 每一次修改,都能讓作品增色不少。”陳蔚說。
藝術生態的變革催生出更多優(you) 秀作品。據統計,國家藝術基金資助的項目中,有49部作品入選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設“五個(ge) 一工程”獎,有38部作品榮獲“文華大獎”,均占獲獎總量的80%左右。
王明亮表示,下一步,國家藝術基金要創新資金來源,推動設立省級藝術基金,引進社會(hui) 資金,拓寬資金來源渠道;要創新資助方式,不斷探索優(you) 秀獎勵和匹配資助等資助方式,提高資金使用效益;要創新成果運用,建設優(you) 秀作品資源庫、優(you) 秀藝術人才資源庫、高水平專(zhuan) 家資源庫,搭建交流提升平台、服務共享平台、宣傳(chuan) 推廣平台,推動資助成果在更大範圍共享。
《光明日報》(2023年09月20日 13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