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亞運,繪就中國體育蓬勃發展軌跡
【杭州準備好了】
光明日報記者 王東(dong)
隨著杭州第19屆亞(ya) 運會(hui) 開幕日期的臨(lin) 近,錢塘江畔的古城杭州正以全新麵貌向亞(ya) 洲、向世界展示自己。亞(ya) 洲各個(ge) 國家和地區的運動員將帶著激情、信心和希望,在這裏開始一段難忘的征程。
一屆亞(ya) 運會(hui) 也是一場文化盛會(hui) ,當賽場上的競逐定格,亞(ya) 運賽事蘊含的文化魅力和精彩瞬間同樣熠熠生輝。從(cong) 1990年北京亞(ya) 運會(hui) ,到2010年廣州亞(ya) 運會(hui) ,再到2023年杭州亞(ya) 運會(hui) ,亞(ya) 運會(hui) 三次來到中國,與(yu) 中國結下了不解之緣,其中的亞(ya) 運故事更值得人們(men) 尋味和追憶。
一
72年前,當首屆亞(ya) 運會(hui) 於(yu) 1951年在印度新德裏舉(ju) 辦時,百廢待興(xing) 的新中國尚無力組成一個(ge) 像樣的代表團。當時間進入到20世紀70年代,中華體(ti) 育健兒(er) 終於(yu) 昂首挺胸站到了亞(ya) 運盛會(hui) 的舞台上。
1974年,在伊朗德黑蘭(lan) ,中國射擊選手蘇之渤用最後一槍書(shu) 寫(xie) 了中國在亞(ya) 運會(hui) 上新的曆史——亞(ya) 運會(hui) 首金。在那一屆亞(ya) 運會(hui) 上,中國軍(jun) 團獲得了33枚金牌,向世界發出了一個(ge) 體(ti) 育大國即將崛起的強烈信號。
1978年的曼穀亞(ya) 運會(hui) 中,中國隊的金牌總數上升到51枚。中國體(ti) 育開始了“衝(chong) 出亞(ya) 洲、走向世界”的征程,迅速成長為(wei) 國際體(ti) 壇的一支重要力量。
1982年的新德裏亞(ya) 運會(hui) 是中國體(ti) 育史上又一個(ge) 裏程碑。那一年,中國隊首次超過霸榜多年的日本隊,坐上亞(ya) 運會(hui) 金牌榜的頭把交椅。亞(ya) 洲體(ti) 育的格局從(cong) 此被重塑,中國在亞(ya) 運會(hui) 賽場上開啟了一路領先的序幕。
在隨後的1986年漢城亞(ya) 運會(hui) 上,韓國隊與(yu) 中國隊在金牌榜上競爭(zheng) 激烈。直到最後一天中國田徑隊在男子4×100米比賽中率先衝(chong) 線,才讓中國隊以94塊金牌超過韓國隊的93塊。
從(cong) 正式參賽到登上亞(ya) 洲之巔,中國隊不僅(jin) 連續10屆在亞(ya) 運會(hui) 上保持金牌第一,還將昔日的亞(ya) 洲體(ti) 壇霸主日本隊甩在身後。正是通過亞(ya) 運會(hui) 這一舞台,中國人逐漸感受到了競技體(ti) 育的魅力,體(ti) 會(hui) 到了國運強則體(ti) 育強的道理。
二
“我們(men) 亞(ya) 洲,山是高昂的頭;我們(men) 亞(ya) 洲,河像熱血流……”33年前,《亞(ya) 洲雄風》極具穿透力的歌聲在北京工人體(ti) 育場響起,北京第11屆亞(ya) 運會(hui) 在萬(wan) 眾(zhong) 矚目下拉開帷幕。
直至今日,《亞(ya) 洲雄風》依然能夠喚起中國人最濃烈的亞(ya) 運記憶——那是中國人在家門口迎來的第一個(ge) 國際性綜合運動會(hui) 。
2022北京冬奧會(hui) 吉祥物“冰墩墩”也曾一度成為(wei) “頂流”,一如曾經的“盼盼”。在北京第11屆亞(ya) 運會(hui) 期間,手持金牌作奔跑狀的吉祥物“盼盼”幾乎覆蓋人們(men) 日常生活的每一個(ge) 角落。當年許多城市的大街小巷都能看見這個(ge) 左手舉(ju) 著金牌,右手點讚的大熊貓,甚至很多孩子的夢想就是去北京看亞(ya) 運會(hui) ,與(yu) “盼盼”合影。沉澱在這段記憶中最鮮明的形象,還包括念青唐古拉山下采集亞(ya) 運聖火火種的藏族少女達娃央宗,以及小姑娘顏海霞捐贈的1元6角錢。
北京第11屆亞(ya) 運會(hui) 不僅(jin) 是一屆亞(ya) 運會(hui) ,更是國家力量和人民意誌的展示。這種決(jue) 心和信心也激發了中國體(ti) 育健兒(er) 的勇氣。競技場上,他們(men) 勇於(yu) 挑戰、超越自我,用拚搏創造奇跡。最終中國代表團狂攬183枚金牌。直到20年後,當中國再一次成為(wei) 東(dong) 道主時,這項金牌紀錄才被打破。
三
2010年,亞(ya) 運會(hui) 再次來到中國。承辦這屆比賽的是廣州市。
彼時,北京奧運會(hui) 剛剛成功舉(ju) 辦,廣州將向世界展示一個(ge) 什麽(me) 樣的中國,最為(wei) 大家所關(guan) 注。
廣州亞(ya) 運會(hui) 開閉幕式總導演陳維亞(ya) 曾對記者表示,2008年,北京奧運展開一幅畫軸,向世界展示了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廣州第16屆亞(ya) 運會(hui) 則在珠江上揚起八麵風帆,在盡顯華夏風情的同時,也預示著中國這艘巨輪正揚帆啟航,駛向世界舞台的中央。
廣州亞(ya) 運會(hui) 的開幕式放棄了在體(ti) 育場內(nei) 舉(ju) 辦的傳(chuan) 統,改在珠江上的海心沙呈現。在那個(ge) 流光溢彩的夜晚,亞(ya) 洲45個(ge) 國家和地區的運動員代表乘坐花船沿珠江巡遊進入開幕式會(hui) 場的場景,至今仍令人津津樂(le) 道。
在北京第11屆亞(ya) 運會(hui) ,每場比賽結束後,從(cong) 整理成績到亞(ya) 組委專(zhuan) 用的小型印刷廠印出成績公報並在新聞中心發布,需要15分鍾;而到了廣州,比賽結果從(cong) 經裁判認定到上傳(chuan) 亞(ya) 運會(hui) 官網向全世界發布,隻需要不到10秒鍾。90倍的提速,是兩(liang) 個(ge) 亞(ya) 運之間科技的跨越式發展。
如果說北京第11屆亞(ya) 運會(hui) 濃縮了一個(ge) 發展中國家在改革開放中奮勇前行的身影,廣州第16屆亞(ya) 運會(hui) 則凸顯了一個(ge) 在國際上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東(dong) 方大國新形象。
四
2018年,第18屆雅加達亞(ya) 運會(hui) 落幕之時,亞(ya) 運會(hui) 正式進入“杭州時間”。經過精心籌備,一屆充滿“綠色、智能、節儉(jian) 、文明”四大特色的亞(ya) 運會(hui) 即將呈現在世人麵前。
49年來,從(cong) 首次參賽到首次辦賽,再到第三次成為(wei) 東(dong) 道主,中國與(yu) 亞(ya) 運會(hui) 彼此相擁,共同成長。中國的亞(ya) 運軌跡凸顯了中國體(ti) 育和中國社會(hui) 的變化。
49年光陰荏苒,賽場依然令人激情迸發,但中國體(ti) 育的格局已從(cong) 競技場拓展到更大領域。
49年聖火綿延,見證著中國體(ti) 育觀的深刻變化和體(ti) 育價(jia) 值的多元發掘。在杭州亞(ya) 運會(hui) 即將啟幕之時,全民健身已然上升為(wei) 國家戰略。場館裏、公園裏甚至家裏,處處都是“健康中國”的生動寫(xie) 照。目前,全中國經常參加體(ti) 育鍛煉的總人數有4億(yi) 多人,政府主導、多部門協同、全社會(hui) 共同參與(yu) 的“大群體(ti) ”格局初步形成。
在深化改革和全麵轉型中,中國體(ti) 育正走出競技體(ti) 育一花獨放的時代,走上競技體(ti) 育、全民健身、體(ti) 育產(chan) 業(ye) 協調發展的軌道。當體(ti) 育開始真正發揮在社會(hui) 、經濟、文化和外交領域的多重功效時,體(ti) 育強國夢正匯入中國夢的時代洪流中。
《光明日報》(2023年09月19日 09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