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企業加強基礎研究
【科學隨筆】
作者:李欣 程浩倫(lun) (北京工業(ye) 大學經濟與(yu) 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必須強化企業(ye) 科技創新主體(ti) 地位,更好發揮科技領軍(jun) 企業(ye) “出題人”“答題人”“閱卷人”作用,通過強能力、創機製、抓服務多措並舉(ju) ,引導企業(ye) 加強基礎研究,鍛造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發力點,努力實現重大原創性突破,不斷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you) 勢。
著力提升企業(ye) 基礎研究能力。當前,我國企業(ye) 基礎研究經費投入不足、科研平台較少、研發人員缺乏等問題比較突出,迫切需要夯實企業(ye) 基礎研究根基。一是引導企業(ye) 製定研發戰略。政府在製定國家和區域的科技、產(chan) 業(ye) 創新規劃時,充分聽取和了解企業(ye) 創新需求,共同凝煉科技、產(chan) 業(ye) 創新的重點領域和前沿方向,通過規劃引導各類企業(ye) 開展基礎研究。鼓勵和支持科技領軍(jun) 企業(ye) 製定“領先研發戰略”,強化基礎研究的前瞻布局和長遠謀劃,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絡,不斷開拓新興(xing) 市場,提升企業(ye) 國際競爭(zheng) 力。二是引導企業(ye) 加大基礎研究投入。進一步增加對企業(ye) 基礎研究研發費用的稅收抵扣比例,采取“後補助”等方式對企業(ye) 投入基礎研究進行補助獎勵,通過引入政策性基金、加大政府采購力度等措施,充分調動企業(ye) 開展基礎研究的積極性。鼓勵企業(ye) 與(yu) 科研人員聯合成立科技初創公司,開展基礎研究和顛覆性技術創新。三是鼓勵和支持企業(ye) 打造科技創新平台。在有條件的科技企業(ye) 加快建設一批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企業(ye) 技術中心等各類創新基地和平台,鼓勵優(you) 勢企業(ye) 與(yu) 高校、科研機構強強聯合建立新型研發機構,通過打造高水平創新平台,為(wei) 企業(ye) 科技創新夯基築台,集聚創新資源。
創新企業(ye) 領銜基礎研究新機製。聚焦“四個(ge) 麵向”,充分發揮企業(ye) 在創新鏈、產(chan) 業(ye) 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發展中的“鏈主”作用,構建企業(ye) 主導產(chan) 學研協同開展基礎研究的新機製。一是構建科技領軍(jun) 企業(ye) 牽頭“大兵團作戰”的研發機製。戰略導向的體(ti) 係化基礎研究是科技前沿的“無人區”和戰略必爭(zheng) 領域,具有戰略性、引領性、獨創性特征,對保障國家安全、提升產(chan) 業(ye) 核心競爭(zheng) 力和人民生命健康具有重大意義(yi) 。一方麵,由國家主導,進行體(ti) 係化設計,以重大任務為(wei) 牽引,進行一體(ti) 化部署;另一方麵,對應用目標明確的戰略需求導向研發任務,由實力雄厚的科技領軍(jun) 企業(ye) 牽頭,聯合高校、科研院所的優(you) 秀團隊,形成跨領域、跨行業(ye) 的科研攻關(guan) 聯合體(ti) 進行研發,實現重大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突破,策源未來產(chan) 業(ye) 和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二是構建鏈主企業(ye) 主導“卡脖子”攻關(guan) 的研發機製。市場導向的應用性基礎研究和“卡脖子”攻關(guan) 中的一般原理、理論和方法等研究,主要以項目任務為(wei) 紐帶,實行“企業(ye) 業(ye) 主製”管理,由科技領軍(jun) 企業(ye) 或科技型骨幹企業(ye) 牽頭,加強產(chan) 學研合作,聯合相關(guan) 創新鏈或產(chan) 業(ye) 鏈的優(you) 勢科研力量進行攻關(guan) ,通過“揭榜掛帥”“賽馬”等製度,賦予創新主體(ti) 和領軍(jun) 人才更大技術路線決(jue) 定權、更大經費支配權、更大資源調度權,做到科研力量聚集、創新鏈條融合、資源有機整合,不斷開發新技術,拓展新市場,創造新需求,推動優(you) 勢產(chan) 業(ye) 向全球價(jia) 值鏈高端攀升。三是鼓勵和引導企業(ye) 建立“科學基金”研發機製。前沿導向的探索性基礎研究瞄準的是世界科學前沿和基礎科學問題,除政府科學基金資助外,目前部分科技領軍(jun) 企業(ye) 開始聚焦原始創新,采取“選人不選項目”的基金方式,支持富有創造力的科學家,開展探索性與(yu) 風險性強的基礎研究。通過建立寬鬆包容的科研環境,促進學術思想多元融合,充分發揮人才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產(chan) 生出開拓性的創新“火花”和奇思妙想的創新思路,形成具有前沿性、基礎性的新技術、新理論、新方法。
強化企業(ye) 基礎研究服務支撐。強化科研基礎設施與(yu) 公共服務開放共享,為(wei) 企業(ye) 把握未來發展方向,了解知識脈絡、技術體(ti) 係、產(chan) 業(ye) 發展,以及精準配置研發資源、高效組織科研等提供服務支撐。一是為(wei) 企業(ye) 提供基礎研究信息服務。建立麵向企業(ye) 基礎研究的知識挖掘服務平台,利用大數據等信息化手段,建立基礎研究知識圖譜,向企業(ye) 提供世界基礎研究動向、新的技術前沿與(yu) 熱點、技術機會(hui) 、顛覆性技術、領域演化規律等專(zhuan) 業(ye) 化的信息服務。二是加強對企業(ye) 基礎研究的金融服務。鼓勵金融機構創新科技金融產(chan) 品和服務,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建立投貸聯動等多種融資方式,健全科技保險產(chan) 品體(ti) 係,完善風險補償(chang) 機製等,引導金融資源加大對企業(ye) 基礎研究的支持力度。三是引導科技人才向企業(ye) 集聚。進一步完善市場導向的人才政策,建立人才供需平台,做好人才“一站式”服務,為(wei) 企業(ye) 引才聚才提供專(zhuan) 業(ye) 化的人才服務。對集成電路、芯片、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生命科學、新能源、新材料等重點領域企業(ye) 所需要的高層次人才,加大培養(yang) 和引進力度,開展產(chan) 學研一體(ti) 化高層次人才培養(yang) ,建設國家產(chan) 教融合人才培養(yang) 基地,發展“訂單式”、現代學徒製等多元化人才培養(yang) 模式。支持企業(ye) 與(yu) 院校共建現代產(chan) 業(ye) 學院、聯合實驗室、實習(xi) 基地等平台,推動企業(ye) 與(yu) 大學、院所間的人才雙向流動,鼓勵科研人員到企業(ye) 從(cong) 事基礎研究,推動創新鏈、產(chan) 業(ye) 鏈與(yu) 人才鏈深度融合。
《光明日報》(2023年09月21日 16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