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一部聚焦林業改革的電視劇

發布時間:2023-09-21 10:28:00來源: 人民日報

  作者:任姍姍

  浩瀚林場,皚皚雪原,齊聲的號子,切割機嗡嗡作響,灶台邊熱氣騰騰……開場的一個(ge) 長鏡頭,上世紀90年代“三道溝”風光撲麵而來。在央視一套黃金時段、騰訊視頻播出的電視劇《父輩的榮耀》,是一部值得細細品味的劇。

  《父輩的榮耀》聚焦林業(ye) 改革,通過生活在“三道溝”林場幾個(ge) 普通人家的悲歡離合,折射中國林業(ye) 滄桑巨變的20年,詮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主題。不論是編劇趙冬苓密密匝匝長達60萬(wan) 字的劇本,還是看起來與(yu) 普通觀眾(zhong) 頗有距離的林業(ye) 改革題材,都說明這並非一部容易討巧的劇。難,恰恰讓總導演康洪雷產(chan) 生創作衝(chong) 動,因為(wei) 他選擇劇本的第一個(ge) 標準就是“必須非常難”。

  從(cong) 軍(jun) 旅題材電視劇《激情燃燒的歲月》《士兵突擊》《我的團長我的團》,到改編文學名作《青衣》《推拿》,再到革命曆史題材《我們(men) 的法蘭(lan) 西歲月》,康洪雷的作品總有讓人印象深刻的地方。2006年,《士兵突擊》播出後,鋼七連的連訓“不拋棄、不放棄”成了金句廣為(wei) 流傳(chuan) 。

  在北京乘坐地鐵,康洪雷會(hui) 特別留意年輕人用手機播放什麽(me) 。他發現,看劇的人越來越少,“刷”短視頻、購物的人越來越多。“年輕人更關(guan) 注現實了,充滿假定性的故事還能慰藉他們(men) 的心靈嗎?”《父輩的榮耀》破題思路是,按照藝術規律去講故事,就讓故事依著生活的節奏,從(cong) 容不迫,娓娓道來。

  《父輩的榮耀》將20年的滄桑巨變濃縮在三代林場人的命運裏。以宋留喜為(wei) 代表的第一代林場工人是拓荒者,在深山老林篳路藍縷、安營紮寨,“眼瞅著一棵棵樹倒下,卻沒給後人留下福”。以顧長山為(wei) 代表的第二代林場工人,麵對上世紀90年代末的林業(ye) 減產(chan) 、限伐,迫切尋找新的出路。以陳興(xing) 傑為(wei) 代表的第三代年輕人重新創業(ye) ,他們(men) 走出“三道溝”,又回到“三道溝”,用知識和智慧回饋養(yang) 育他們(men) 的家鄉(xiang) 。

  “思想的轉變是最難的。他們(men) 曾長期在‘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慣性下生活。他們(men) 如何麵對一係列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何解決(jue) 這一係列現實問題?”康洪雷說,這是他的創作初衷。

  提起康洪雷的作品,人們(men) 會(hui) 想到許多有特點的人物,他們(men) 真摯、樸素的情感裏閃爍的人格光輝,將普通人平淡無奇的生活照得通亮。《父輩的榮耀》裏也有牽動人心的顧長山、那存花一家。顧長山夫婦善良、樸實,又有著一股子韌勁,要養(yang) 育自己的兒(er) 子,又接濟工友、鄰居的孩子,物質並不寬裕,生活磕磕絆絆,但一家人緊緊抱在一起爬坡又過坎。生活並不全是瑣碎,是那些代代傳(chuan) 承下來的美德支撐他們(men) 始終向著希望的方向走去。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勿以善小而不為(wei) ,勿以惡小而為(wei) 之”以及深沉的家國情懷,就體(ti) 現在顧家人的日常裏,體(ti) 現在宋留喜、顧長山和孩子們(men) 的選擇中。顧家人的喜悅和悲傷(shang) 有很強的代入感,用觀眾(zhong) 的話說,讓人“笑著、哭著、牽掛著”。

  “演員得像人物,造型得有歲月的斑駁,故事才能讓人有切膚之感。”康洪雷邀請林業(ye) 工人到劇組給演員們(men) 上課,講自己剛入職的狀態、工作的細節,展示工服、鞋帽和工具。組織演員去當地體(ti) 驗生活,與(yu) 工人們(men) 交談,漸漸抹去自己在生活中的影子、表演上的一些慣性。在康洪雷看來,觀眾(zhong) 之所以會(hui) 喜歡一個(ge) 人物,恰恰是因為(wei) 這個(ge) 人身上的特色或者說某種局限性。隻有每一個(ge) 人物都有特點,人物的群像才鮮活,一部戲的味道才能出來。

  細節考驗導演功力,點點滴滴的細節決(jue) 定了一部劇的品質。大到劇組依照當年林區人家的狀況,1∶1搭出1.8萬(wan) 平方米的“三道溝”,小到房間的內(nei) 飾、牆與(yu) 牆的接縫處、工服的搭配,康洪雷要求都得符合當年的狀況。拍攝中,林業(ye) 工人們(men) 去劇組參觀,很多人感慨“這就是我們(men) 當年的生活啊”。播出後,劇中屋簷上的冰淩、灶台邊的灰,凡是用心之處都被觀眾(zhong) 一一捕捉。

  “人們(men) 評價(jia) 那些經典名著,無論誕生在何時,總能被詮釋出當代意義(yi) 。電視劇也許難以匹敵文學的豐(feng) 厚、哲學的深刻,但不能喪(sang) 失對生活的洞察。”康洪雷說。讓觀眾(zhong) 通過作品感受人性的美好、獲取精神上的滋養(yang) ,優(you) 秀電視劇的醇厚與(yu) 魅力、創作者的匠心與(yu) 功力,也許正是源於(yu) 此吧。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