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尚體要
編者按
在古代文藝思想的演進過程中,一代代理論家綜核名實、敷衍陳說,形成了一係列關(guan) 鍵概念和詞匯,構成了古代文論體(ti) 係基石。通過擘析釋義(yi) 、考鏡源流,探討、研究這些關(guan) 鍵詞,對理解古代文藝思想可收綱舉(ju) 目張之效。本版特約請三位專(zhuan) 家圍繞古代文論關(guan) 鍵詞撰寫(xie) 文章,以饗讀者。
作者:吳中勝(贛南師範大學教授)
《尚書(shu) 》人稱“文章之祖”,是後世諸多文章的祖根。《尚書(shu) 》確立了眾(zhong) 多文體(ti) 的文章體(ti) 製,垂範後世。《尚書(shu) 》記言的同時,也有記事,甚至是後世“記事本末”的始祖,啟發了後世的諸多文章學觀念。與(yu) 其實用性的鮮明特征相適應,《尚書(shu) 》提出的“辭尚體(ti) 要”影響深遠,成為(wei) 中國文章學的一個(ge) 重要理念。
《尚書(shu) 》既然是“政書(shu) 之源”,服務於(yu) 軍(jun) 國大事,當然是其第一行政要務,也就是說,實用性是其鮮明特征。劉勰說:“唯文章之用,實經典枝條,五禮資之以成,六典因之致用,君臣所以炳煥,軍(jun) 國所以昭明,詳其本源,莫非經典。”(《文心雕龍·序誌篇》)《尚書(shu) 》開啟了中國文章學的實用傳(chuan) 統。關(guan) 於(yu) 《尚書(shu) 》各體(ti) 文的功用,吳林伯說:“大抵典以示常法,謨以陳謀議,誥以告眾(zhong) 民,誓以訓師旅。”(《〈文心雕龍〉·義(yi) 疏》上冊(ce) )理論是實踐的歸納和總結,中國文章學重實用的理論品格,是與(yu) 《尚書(shu) 》重實用的文章實踐分不開的。章學誠:“《尚書(shu) 》無一空言,有言必措諸事也。後之輯章奏者,但取議論曉暢,情辭慨切,以為(wei) 章奏之佳也,不備其事之始末。雖有佳章,將何所用?”(《文史通義(yi) ·書(shu) 教中》)既然強調實用性,中國文章學對言辭就要求簡明曉暢,也即“辭尚體(ti) 要”。劉勰說:
《易》稱辨物正言,斷辭則備;《書(shu) 》雲(yun) 辭尚體(ti) 要,弗惟好異。故知正言所以立辯,體(ti) 要所以成辭,辭成無好異之尤,辯立有斷辭之義(yi) 。雖精義(yi) 曲隱,無傷(shang) 其正言;微辭婉晦,不害其體(ti) 要。體(ti) 要與(yu) 微辭偕通,正言共精義(yi) 並用;聖人之文章,亦可見也。(《文心雕龍·征聖篇》)
劉勰在這裏提到的“辭尚體(ti) 要”,出自《尚書(shu) ·畢命》:
王曰:“嗚呼!父師,今予祗命公以周公之事,往哉!旌別淑慝,表厥宅裏,彰善癉惡,樹之風聲。弗率訓典,殊厥井疆,俾克畏慕。申畫郊圻,慎固封守,以康四海。政貴有恒,辭尚體(ti) 要,不惟好異。商俗靡靡,利口惟賢,餘(yu) 風未殄,公其念哉!我聞曰:‘世祿之家,鮮克由禮。’以蕩陵德,實悖天道。敝化奢麗(li) ,萬(wan) 世同流。茲(zi) 殷庶士,席寵惟舊,怙侈滅義(yi) ,服美於(yu) 人。驕淫矜侉,將由惡終。雖收放心,閑之惟艱。資富能訓,惟以永年。惟德惟義(yi) ,時乃大訓。不由古訓,於(yu) 何其訓。”
從(cong) 言辭崇尚角度來看這段話,有相反相成的兩(liang) 方麵主張:“辭尚體(ti) 要,不惟好異”。言辭要簡明扼要,不要喜好立異。孔穎達《尚書(shu) 正義(yi) 》:“言辭尚其體(ti) 實要約,當不惟好其奇異。商之舊俗靡靡然,好相隨順、利口、辯捷、阿諛、順旨者,惟以為(wei) 賢,餘(yu) 風至今未絕。公其念絕之哉,戒畢公以治殷民之法。”正如清代方以智說:“《典》《謨》爾雅,訓體(ti) 約厚,隆古尚簡故耳。”(《文章薪火》)
崇尚簡明要約,反對浮華怪異,這種思想深刻影響著中國文章學的話語建構。孔子就是這一思想的忠誠實踐者,他認為(wei) :“攻乎異端,斯害也已。”(《論語·為(wei) 政》)“文勝質則史。”(《論語·雍也》)“辭達而已矣。”(《論語·衛靈公》)。孟子也反對淫辭邪說:“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說,距詖行,放淫辭,以承三聖者;豈好辯哉?”(《孟子·滕文公下》)東(dong) 漢樸素的唯物主義(yi) 思想家王充反對“虛妄”,主張“實誠”:“虛妄顯於(yu) 真,實誠亂(luan) 於(yu) 偽(wei) ,世人不悟,是非不定,紫朱雜廁,瓦玉集糅,以情言之,豈吾心所能忍哉!”(《論衡·對作》)劉勰也主張明白曉暢的語言:“《書(shu) 》實記言,而訓詁茫昧,通乎《爾雅》,則文意曉然。故子夏歎《書(shu) 》,昭昭若日月之明,離離如星辰之行,言昭灼也。”又:“《尚書(shu) 》則覽文如詭,而尋理即暢。”(《文心雕龍·宗經篇》)拿注解經典來說,劉勰就反對煩瑣的章句之學,像秦延君注《堯典》,10萬(wan) 多字;朱普解《尚書(shu) 》,30萬(wan) 字,令人“惡煩”,後人“羞學”。相反,“若毛公之訓《詩》,安國之傳(chuan) 《書(shu) 》,鄭君之釋《禮》,王弼之解《易》,要約明暢,可為(wei) 式矣。”(《文心雕龍`論說篇》)一正一反,體(ti) 現劉勰反對繁雜,主張要約明暢的文辭主張。“辭尚體(ti) 要”成為(wei) 中國文章學在言辭方麵的重要主張,其精神貫穿中國文論始終。《文心雕龍》凡7次提到“體(ti) 要”一詞:“《書(shu) 》雲(yun) 辭尚體(ti) 要,弗惟好異。”“體(ti) 要所以成辭。”“微辭婉晦,不害其體(ti) 要。”(《文心雕龍·征聖篇》)“雖讀千賦,愈惑體(ti) 要。”(《文心雕龍·詮賦篇》)“是以立範運衡,宜明體(ti) 要。”(《文心雕龍·奏啟篇》)“《周書(shu) 》雲(yun) :‘辭尚體(ti) 要,弗惟好異。’蓋防文濫也。”(《文心雕龍·風骨篇》)“蓋《周書(shu) 》論辭,貴乎體(ti) 要。”(《文心雕龍·序誌篇》)等,而且劉勰明言“體(ti) 要”一詞來源《尚書(shu) 》,可見《尚書(shu) 》對《文心雕龍》話語建構的深遠影響。
《尚書(shu) 》主張辭尚體(ti) 要,自然反對“巧言令色”:“能哲而惠,何憂乎驩兜,何遷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也壬?”(《尚書(shu) ·皋陶謨》)皋陶重視的是聰明又有恩德的人,反對“巧言令色”的奸佞小人(壬)。皋陶提出“行有九德”的觀點,所謂“九德”即“寬而栗,柔而立,願而恭,亂(luan) 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強而義(yi) 。”(《尚書(shu) ·皋陶謨》)《尚書(shu) 》另一處也提到“巧言令色”:“慎簡乃僚,無以巧言令色,便辟側(ce) 媚,其惟吉士。”(《尚書(shu) ·冏命》)這一觀點直接影響中國文章學的言辭取向,所謂“美言不信。”(《道德經》)“巧言如簧。”(《詩經·巧言》)“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學而》)“巧言亂(luan) 德。”(《論語·衛靈公》)劉勰說:“過悅必偽(wei) ,故舜驚讒說。”他也是反對縱橫家們(men) 的“騁其巧辭”。(《文心雕龍·論說篇》)明代楊慎梳理中國文章學文辭觀演變時說:
《書(shu) 》曰“辭尚體(ti) 要”,子曰“辭達而已矣”,《荀子》曰“亂(luan) 世之徵,文章匿采”,揚子所雲(yun) “說鈴書(shu) 肆”,正謂其無體(ti) 要也。吾觀在昔,文弊於(yu) 宋,奏疏至萬(wan) 餘(yu) 言,同列書(shu) 生尚厭觀之,人主一日萬(wan) 幾,豈能閱之終乎?其為(wei) 當時行狀、墓銘,如將相諸碑,皆數萬(wan) 字。朱子作《張魏公浚行狀》,四萬(wan) 字猶以為(wei) 少。流傳(chuan) 至今,蓋無人能覽一過者,繁冗故也。元人修《宋史》,亦不能刪節。如反賊李全一傳(chuan) ,凡二卷,六萬(wan) 餘(yu) 字,雖覽之數過,亦不知其首尾何說,起沒何地。宿學尚迷,焉能曉童稚乎?予語古今文章,宋之歐、蘇、曾、王,皆有此病,視韓柳遠不及矣。韓柳視班馬又不及。班馬比三《傳(chuan) 》又不及。三《傳(chuan) 》比《春秋》又不及。予讀《左氏》書(shu) 趙朔、趙同、趙括事,茫然如墮矇瞆。既書(shu) 字,又書(shu) 名,又書(shu) 官,似迷語誑兒(er) 童者。讀《春秋》之經,則如天開日明矣。然則古今文章,《春秋》無以加矣。《公》《榖》之明白,其亞(ya) 也。《左氏》浮誇繁冗,乃聖門之荊棘,而後人實以為(wei) 珍寶,文弊之始也。愛,忘其醜(chou) ,可乎?(《升庵集·論文》)
楊慎也是把《尚書(shu) 》的“辭尚體(ti) 要”視為(wei) 中國文論的優(you) 良傳(chuan) 統,發揚則是好文風,背離則是文壇弊病。
清初顧炎武則進一步擴大“巧言”的範圍,能巧言卻不為(wei) 是大勇之士:“《詩》雲(yun) :‘巧言如簧,顏之厚矣。’而孔子亦曰:‘巧言令色,鮮矣仁。’又曰:‘巧言亂(luan) 德。’夫巧言不但言語,凡今人所作詩賦碑狀,足以悅人之文,皆巧言之類也。不能不足以為(wei) 通人,夫惟能之而不為(wei) ,乃天下之大勇也。故夫子以剛毅木訥為(wei) 近仁。學者所用力之途,在此不在彼矣。”(《日知錄》)
晚清劉熙載也推崇“辭尚體(ti) 要”,他說:“約,其如《書(shu) 》所謂‘辭尚體(ti) 要’乎?”又:“文之道,可約舉(ju) 經語以明之,曰:‘辭達而已矣’‘修辭立其誠’‘言近而指遠’‘辭尚體(ti) 要’‘乃言厎可續’‘非先王之法言不敢言’‘易其心而後語’。”(《藝概·文概》)其中就有“辭尚體(ti) 要”。可見,《尚書(shu) 》對中國文章學反對浮華辭藻的觀點有深遠影響。
相關(guan) 稿件:
兼解以俱通
義(yi) 歸翰藻
《光明日報》(2023年09月25日 13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