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花香裏說豐年|在吉林白山,土地裏長出“金果果”
中新網白山9月28日電(記者 謝藝觀)人參、野菜、五味子……白山市地處吉林省東(dong) 南部,擁有豐(feng) 富的植物資源。
如何把自然稟賦轉化為(wei) 經濟優(you) 勢,這些年,白山市因地製宜,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之路。
人參讓村民走上“致富路”
9、10月份的撫鬆縣萬(wan) 良鎮,到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時節。此時,正是人參交易的旺季,吸引了全國各地的經銷商來到這個(ge) “人參小鎮”。
“現在人參完全不愁銷路,客戶上門就收走了。”王增柱告訴記者。
王增柱是萬(wan) 良鎮大方村的參農(nong) ,已經種了20多年人參,雖然隻有不到10畝(mu) 的土地,但他估計今年能出1萬(wan) 斤人參,年收入能達到二三十萬(wan) 元。
可觀的收益下,據王增柱介紹,大方村300多戶村民,200戶以上都在種植人參。
一方水土繁榮一方市場。“現在萬(wan) 良人參市場每年交易量大概在六七千萬(wan) 斤。”萬(wan) 良人參市場市場部經理孟繁春表示。
俗話說“東(dong) 北有三寶,人參貂皮烏(wu) 拉草”,擁有豐(feng) 富人參資源的吉林省,近年來也先後創建了集安、撫鬆兩(liang) 個(ge) 國家級人參產(chan) 業(ye) 園區。2021年,吉林省人參全產(chan) 業(ye) 鏈總產(chan) 值突破 600億(yi) 元,領跑全省鄉(xiang) 村特色產(chan) 業(ye) 發展。
山中野菜變成“香餑餑”
刺嫩芽、大葉芹、猴腿菜......近年來,隨著人們(men) 消費理念的變化,反季山野菜受到廣大消費者的歡迎。
白山市江源區也不斷優(you) 化農(nong) 業(ye) 種植結構,通過發展反季山野菜產(chan) 業(ye) ,進一步拓寬農(nong) 民致富增收途徑。
近日,記者走進位於(yu) 江源區的眾(zhong) 達農(nong) 業(ye) 有限公司,老山芹、大葉芹等野菜在日光溫室茁壯生產(chan) 著。
“這是大葉芹大棚,大棚麵積在450平左右,每平方能產(chan) 6到8斤蔬菜。”該公司負責人殷忠達告訴記者,“等到年前銷售的時候,能賣到四五十元一斤,單個(ge) 棚就能掙10多萬(wan) 元。”
他表示,目前基地擁有15個(ge) 大棚,種植近10種山野菜,實行精準訂單式銷售,2022年春節期間,新鮮的山野菜通過微信等網上平台,走上了人們(men) 的餐桌。
據了解,未來江源區也將立足本地資源稟賦,因地製宜發展特色農(nong) 業(ye) 種植,憑借山野菜的營養(yang) 價(jia) 值和藥用價(jia) 值,致力打造原生態、純天然綠色無公害農(nong) 產(chan) 品品牌。
小小五味子成為(wei) “搖錢樹”
白山市渾江區三道溝鎮,被譽為(wei) “五味子之鄉(xiang) ”。金秋時節,又到了北五味子豐(feng) 收的時候。
近日,記者走進渾江區三道溝鎮二道溝村的千畝(mu) 北五味子種植基地,一串串紅彤彤的北五味子點綴在綠葉間,村民正忙著采摘成熟的果實。
刁德山是二道溝村的一位北五味子種植戶。“今天雇了兩(liang) 個(ge) 人采摘,估計能收13箱,一箱50多斤。”他告訴記者,這些正采摘的北五味子已被客商訂購。
刁德山的家裏有10畝(mu) 地,1畝(mu) 地平均產(chan) 1500斤,目前北五味子市場售價(jia) 5.9元一斤,按他的話來說,比種玉米效益好得多。
現在二道溝村的家家戶戶都在種植北五味子,本村的土地不夠用,有村民到外村尋租土地種植。曾經遠近聞名的貧困村,在種植北五味子後,村民生活也發生了可喜的變化,幾乎家家都蓋起了新房。
小小的五味子成為(wei) 了村民增收致富的“搖錢樹”。(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