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智能、節儉、文明”:成就精彩盛會的密碼
光明日報記者 李曉 劉博超 陸健
又到金桂飄香時。燦爛的電子煙花驚豔綻放,數字火炬手“踏過江麵”奔赴“大蓮花”場館,與(yu) 現場火炬手一起,以數實結合的方式點亮主火炬塔。台下,“小青荷”熱情洋溢,用誌願服務唱響青春樂(le) 章……盛大的開幕式,為(wei) “綠色、智能、節儉(jian) 、文明”的辦賽理念寫(xie) 下生動注腳。當賽事大幕徐徐拉開,更多美好與(yu) 精彩不斷湧現。
以“綠”為(wei) 底色,繪無限風光
賽事開啟了,零碳工程師也活躍起來。他們(men) 的任務是降碳——為(wei) 賽事的交通配套、智能場館、綠電交易提供專(zhuan) 業(ye) 服務。國家電網杭州蕭山區供電公司的來涵彬就是一名零碳工程師,這不,他正戴著安全帽“巡館”呢!
杭州奧體(ti) 中心場館群,賽事活動多,人員流動大,空調是能耗大戶。如何製定一套“清涼”方案,既降溫又節能?來涵彬和同事們(men) 自有妙招:在場館的第四和五層區域安裝能夠感應濕度、光照、人群密度的特殊裝備,獲取相關(guan) 變量,進而調控溫度,減少每一度電的損耗,達到精準降碳的目的。
提起用電,來涵彬津津樂(le) 道,“新疆的風電、甘肅的光伏,來自大西北的‘風光’被輸送到西子湖畔,點亮了亞(ya) 運的燈火。”據悉,本次亞(ya) 運賽事全部場館常規用電使用綠色電力,在亞(ya) 運史上還是首次。
“綠”意盎然的不僅(jin) 是用電,各大場館中的“亞(ya) 運綠”更為(wei) 亮眼。
傍晚時分,記者踱步到一片“奇山異水”間,《富春山居圖》中的飄逸靈動,讓人生發“天下獨絕”的感慨。
富陽水上運動中心躍入眼簾,與(yu) 之相伴的,是大片大片的綠:空中俯瞰,屋頂猶如鋪上了一層綠毯;綠化率達45%的場館外,歐石竹、百日草、月季等綠植鬱鬱蔥蔥;彎腰細看,鵝卵石徑中隱藏著一條條地下“毛細血管”——雨水循環係統,收集雨水、過濾雜質再用於(yu) 噴泉、灌溉,預計每月節水約1000噸。
如果說,水上運動中心蘊含了富春江之韻,那麽(me) 與(yu) 之隔江相望的富陽銀湖體(ti) 育中心則勾畫出富春山之魂。
江南民居風格的中心場館三麵環山、錯落有致,人字形的屋麵與(yu) 山勢交相呼應。走進館內(nei) ,隻見屋頂上縱橫分布著綠色節能導光管,通過收集自然光就能讓屋內(nei) 十分亮堂。富陽銀湖體(ti) 育中心項目工程師湯帥介紹,這既能節能照明,又可隔絕大部分紫外線,營造舒適健康的賽場環境。
記者穿行在賽場內(nei) 外,隨時可以看到便捷暢通的城市綠道,不斷優(you) 化的減汙降碳係統,可供全民共享的賽後場館……杭州在打造首屆碳中和亞(ya) 運會(hui) 的過程中,正為(wei) “辦好一個(ge) 會(hui) ,提升一座城”積蓄無限生機。
用科技賦能,更添新活力
前些天,俞瑜高擎火炬“薪火”,在眾(zhong) 人的歡呼下完成接力傳(chuan) 遞。除了火炬手身份,他還是亞(ya) 運火炬項目技術負責人。回憶兩(liang) 年的研發經曆,不少往事猶在眼前:為(wei) 了如期交付,他與(yu) 同事日夜相繼,編製了26份指導書(shu) ,攻克了工藝、材料等多個(ge) 技術堵點……
“要問火炬最硬核的科技有哪些?真不少!”俞瑜說,比如,增加了直噴火穩焰技術、大孔導流防雨技術、雙射流混合技術等,讓火炬無懼風雨,保障正常燃燒。
“薪火”傳(chuan) 遞的科技力量,在賽場內(nei) 外不斷延續。
開幕式上,杭州奧體(ti) 中心體(ti) 育場,猶如一朵旖旎盛開的“大蓮花”。這座占地麵積430畝(mu) 、可容納約8萬(wan) 人的體(ti) 育館,由數十片大小花瓣組成,花瓣透如蟬翼,兼顧了透氣與(yu) 采光。
如此巨大的場館,怎樣有條不紊地運營與(yu) 使用?
在奧體(ti) 中心運營大廳,記者在一塊超級大屏上找到了答案——數智管理艙,它猶如人體(ti) 大腦一般掌控著全局。“數字孿生”技術讓大屏上的畫麵與(yu) 數據對應相應的係統與(yu) 設備,進而統一管控,節省成本。
與(yu) 此類似,中國首座達到亞(ya) 運會(hui) 賽事標準的專(zhuan) 業(ye) 電子競技場館——中國杭州電競中心,也有一個(ge) “智慧大腦”。
這座形似“星際戰艦”的建築擁有自動升降大屏、全息投影設備、豐(feng) 富的視聽音效,建設者還專(zhuan) 為(wei) 這個(ge) “龐然大物”量身定製了數字駕駛艙,進行全場景、全要素運營和維護。
此外,雲(yun) 計算、大數據等最新技術為(wei) 盛會(hui) 架設通信基礎設施,保障賽事信息通過“一朵雲(yun) ”及時上傳(chuan) 信息技術指揮中心,並傳(chuan) 遞到全國乃至世界多地。
賽場之外,科技元素也在釋放蓬勃活力——無論是杭州文三數字生活街區的新業(ye) 態,還是“數字治城”的新樣本,抑或是“中國視穀”的新氣象,都在證明:一場智能化賽事,就是城市提質升級的引擎。在這裏,可見無限風光,更可見智慧閃光。
簡約不簡單,節儉(jian) 更出彩
要問“節儉(jian) ”竅門,主辦方給出四個(ge) 詞:能改不建、能修不換、能租不買(mai) 、能借不租。
在手球比賽場地——浙江工商大學文體(ti) 中心,彈性膠墊煥然一新。“場地原本的木板不符合賽事標準,不得不換掉重鋪。”中心工作人員喻蔚坦言,“從(cong) 功能上看沒問題,丟(diu) 了太可惜。”在“節儉(jian) 辦賽”理念驅動下,地板沒廢棄、資源再利用,中心將這批地板贈給了淳安縣汾口中學,學生們(men) 上體(ti) 育課告別了水泥地。
節儉(jian) 的理念,細致入微,體(ti) 現在每一次“物盡其用”中。
在將杭州電子科技大學體(ti) 育館改造成新的擊劍館時,建設者將館內(nei) 的5000多個(ge) 座椅原拆原裝。雖然已被使用了近17年,但曆經洗刷、拋光、修複等流程後,煥然一新的藍色座椅讓觀眾(zhong) 眼前一亮。
據悉,在杭州亞(ya) 運會(hui) 56個(ge) 競賽場館中,有44個(ge) 是改建或臨(lin) 建,僅(jin) 有12個(ge) 新建場館。目前已經有51個(ge) 場館製定了比賽之後的具體(ti) 利用方案。
為(wei) 了少花錢、多辦事,主辦方還在“節流”方麵下功夫。
淳安界首體(ti) 育中心的自行車比賽賽道,由374塊300年以上樹齡的進口赤鬆木板拚接而成。“這些木板都是租的,僅(jin) 此一項就節省近900萬(wan) 元。”運行團隊工作人員穀元浩介紹,除了賽道地板外,觀眾(zhong) 座椅、體(ti) 育智能照明、升旗控製係統等都是臨(lin) 時設施,節約成本約1600萬(wan) 元。
“借”也是好辦法。在富陽水上運動中心,臨(lin) 時板房和上百台空調都從(cong) 街道租賃,電腦及餐廳桌椅等從(cong) 當地行政資產(chan) 公務艙調撥,共節約700餘(yu) 萬(wan) 元。
賽時為(wei) 亞(ya) 運,賽後為(wei) 城市。
未來,電競場館將兼顧球類賽事、文藝會(hui) 演等多項全民活動;羊山攀岩中心將化身青少年研學基地;亞(ya) 運村計劃變為(wei) 大型社區,為(wei) 市民打造溫馨港灣。
簡約不簡單,節儉(jian) 更出彩,新理念已經融入城市可持續發展之中。
文韻浸古都,有禮滿杭城
當人們(men) 在良渚古城,目睹亞(ya) 運火種采集的盛況;當人們(men) 在開幕式現場,感受“萬(wan) 涓匯流、奔湧成潮”的澎湃力量;當人們(men) 看到玉琮、西湖、絲(si) 綢等文化意象帶來的靈感化為(wei) 一個(ge) 個(ge) 精巧設計閃耀亞(ya) 運賽場,展現中華文明獨特神韻之時,亞(ya) 運會(hui) 已成為(wei) 一場體(ti) 育與(yu) 文化交相輝映的盛會(hui) 。
聽,亞(ya) 運會(hui) 火種采集儀(yi) 式上,一曲《良渚之光》驚豔了世界。伴隨悠揚的旋律,“良渚先民”向高地聚集、起舞。熊熊燃燒的亞(ya) 運火種,散發著來自中華文明聖地的燦爛光芒。
看,開幕式上《錢塘潮湧》篇章中,大潮勁湧、舞者飛旋,淋漓盡致地演繹了“弄潮兒(er) 向濤頭立”的精神。待到潮水“退去”,生命之樹盎然勃發。
亞(ya) 運會(hui) 主媒體(ti) 中心的文化藝術長廊,常引記者駐足欣賞:唐詩宋詞的風韻,水墨江南的意蘊,妙趣橫生的兒(er) 童畫展,匠心獨運的剪紙與(yu) 折扇……漫步杭城,最近“上新”的胡慶餘(yu) 堂中藥博物館、南宋官窯燒製技藝體(ti) 驗中心等50個(ge) 亞(ya) 運人文體(ti) 驗點,100多家文化館聯動推出的5300餘(yu) 場“亞(ya) 運”主題群眾(zhong) 文化活動,更是讓人文之美與(yu) 中外賓朋美妙“邂逅”。
深厚文明化作熱誠風貌,如春風細雨般浸潤人心。
亞(ya) 運會(hui) 來了,年過八旬的譚啟曉也忙碌起來。一大早,他背上相機穿行在大街小巷。美麗(li) 的城市街景、忙碌的誌願身影,都被他定格為(wei) 珍貴瞬間。他常自豪地說:“我花了多年時間,用鏡頭拍攝了‘大蓮花’從(cong) 無到有的建造過程,圓了我的‘亞(ya) 運夢’!”
在杭州,很多普通百姓都心懷“亞(ya) 運夢”,他們(men) 記錄亞(ya) 運、參與(yu) 亞(ya) 運、奉獻亞(ya) 運,共同塑造了濃厚的文明新風尚。
走進杭州市拱墅區,提起“武林大媽”誌願服務隊的俞翠英,街坊鄰居紛紛豎起大拇指。66歲的她已有15年誌願服務經曆。為(wei) 了迎亞(ya) 運,她常常揣著一本便攜小書(shu) ——《文明亞(ya) 運市民手冊(ce) 》,學會(hui) 了不少文明禮儀(yi) ,為(wei) 來客送上一份關(guan) 愛與(yu) 幫助。據介紹,148萬(wan) 餘(yu) 名杭州市民成為(wei) 亞(ya) 運城市誌願者,在街頭巷尾發光發熱。
入住亞(ya) 運媒體(ti) 村,“小青荷”誌願者無處不在,真誠的笑容、周到的服務,常如楊柳拂麵,清新怡人。從(cong) 接站引導到入住房間再到餐飲、交通等諸多事項,隻要你想問,都能在他們(men) 那裏得到答案。
走訪中記者發現,無障礙設施幾乎覆蓋亞(ya) 運村、場館的各個(ge) 角落。語音提示幫助使用者“聽聲辨位”,電梯盲文按鍵讓使用者輕鬆抵達目標樓層……努力讓亞(ya) 運有愛無“礙”,杭州做到了!
放眼整個(ge) 城市,從(cong) 串點成線的服務驛站到“禮讓斑馬線”的金色名片,再到城市環境、風貌整治提升行動不斷見真章、顯實效,古都杭城,正在精雕細琢中“繡”出文明新風尚,笑迎四海貴客來。
《光明日報》(2023年09月28日 09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