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現炒”的錢吃預製菜?
前兩(liang) 年火熱一時的預製菜,如今卻被推上了風口浪尖。食材不夠新鮮、口感欠佳,去餐廳吃到了預製菜卻不知情,更有不少人擔心預製菜是否健康和安全……專(zhuan) 業(ye) 人士表示,圍繞預製菜的知情權和健康問題需要引起重視,預製菜行業(ye) 也需要更加規範的標準。
價(jia) 格不低口感不佳
不用洗、不用切、簡單加熱就能吃……前兩(liang) 年,省時省力的預製菜一度在年輕人中成了香餑餑,成為(wei) 外賣之外的又一選擇。然而今年以來,火熱一時的預製菜逐漸失寵了。
一個(ge) 曾經主打預製菜銷售的商家,上線不足一年就頻繁傳(chuan) 來關(guan) 店的消息。在朝陽區合生國際家園附近,一年前曾經紅火一時的門店,如今已經人去屋空。距此兩(liang) 公裏外的另一家店,也隻剩下灰跡斑斑的橙色招牌,店內(nei) 已空無一物。周邊商戶說,該店一年前就撤了。從(cong) 手機上打開該品牌的小程序,也隻能看到“係統更新維護中”的字樣。
“他家的宮保雞丁口感不好,吃起來有種麵乎乎的感覺。”韓女士曾是該品牌線下店的第一批食客,但買(mai) 了幾次產(chan) 品後,她便逐漸失去了興(xing) 趣。“不少菜都是經過冷凍保存的,食物的口感和質地已經改變了,吃起來口感不好。”韓女士說。
價(jia) 格貴、不實惠,也是預製菜不受消費者認可的重要原因。“小白秒變大廚”“5分鍾一道菜”……在一家超市的半成品菜區,貼滿了類似的廣告標語。然而種類豐(feng) 富的菜品卻沒能吸引消費者的更多注意,隻有少數年輕人偶爾駐足,鮮有顧客將半成品菜放入購物筐。25.8元一份的三杯雞,僅(jin) 含雞腿肉300g;27.9元一份的杭椒牛柳,牛肉隻有150g;19.9元一份的宮保雞丁,雞腿肉隻有180g……“像這個(ge) 魚香肉絲(si) 19.9元一份,裏麵隻有150g豬肉。現在普通的五花肉不到20元一斤,這麽(me) 一比半成品菜太貴了。”在消費者劉先生看來,買(mai) 預製菜的人“忒不會(hui) 過日子了”。
花錢沒嚐到大廚手藝
“出門吃飯,就是想吃現炒的菜,享受大廚的手藝。”提起前幾天的就餐經曆,吳先生窩了一肚子火。他和家人在一家餐館就餐時,意外發現商家正往後廚搬運成箱的預製菜料理包。“我一直以為(wei) 這家店的菜都是現炒的,現炒的和預製菜的成本能一樣嗎?我不能接受自己用‘現炒’的錢買(mai) 來預製菜,那還不如我自己在家做呢。”吳先生說。
消協曾針對預製菜在消費者中開展調查,結果顯示:62.8%的消費者在外就餐時吃到過預製菜;53.2%的消費者反對在餐廳裏使用預製菜;78.1%的消費者反映餐廳使用預製菜未做到提前告知。從(cong) 去年開始,“外賣、堂食中使用了預製菜卻沒有告知顧客”,成為(wei) 被廣泛投訴的問題,中國消費者協會(hui) 就此曾點名批評,指出這種做法損害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多位法律界人士均表示,餐飲經營者在堂食、外賣中使用預製菜未提前告知消費者,涉嫌欺詐消費者,更侵害了消費者的知情權、選擇權。
“很多消費者排斥的不是預製菜,而是沒有選擇地被動吃到預製菜。”某中餐廳創始人兼主廚馮(feng) 先生表示,一家餐廳吸引食客,靠的就是味道與(yu) 手藝;烹飪技藝或者說廚師的人工費用,本身就是顧客消費的一部分。“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失去了烹飪這一環節,食客吃到的隻是被加熱的料理包,難免失去了品味美食的樂(le) 趣。”馮(feng) 先生說。
“早起去市場買(mai) 菜、切菜備菜、醃肉、準備醬料……這是後廚師傅數十年如一日的日常工作。現在,即便是一個(ge) 不懂做飯的暑期臨(lin) 時工,經過簡單培訓,撕開包裝袋加熱一下,就能做出菜品上桌售賣,肯定可以有效節省進貨成本、人力成本、壓縮出餐時間,所以越來越多的店家選擇使用預製菜。”馮(feng) 先生分析道。
如何保障健康和安全
走進商超市場可以發現,市麵上售賣的預製菜多為(wei) 易保存的葷菜。一份黑椒牛仔骨保質期為(wei) 15個(ge) 月、花膠雞保質期12個(ge) 月、酸菜黑魚片保質期12個(ge) 月……讓不少消費者看了心裏直犯嘀咕。“價(jia) 格、口味先不提,我最擔心的是菜和肉不新鮮,孩子吃了,會(hui) 不會(hui) 對健康有影響?”李女士說,自己曾經購買(mai) 過三杯雞預製菜,配料表中包括防腐劑和增稠劑,“吃著比較鹹,也比較油,吃了一次就不敢讓孩子再吃了。”
“為(wei) 了還原口感、顏色和儲(chu) 存方便,在一些預製菜產(chan) 品中,鹽的含量會(hui) 較高,此外還有其他添加劑,攝入過多肯定對健康有一定影響。尤其是老人,不建議常吃預製菜。”廚師馮(feng) 先生表示。
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食品科學與(yu) 營養(yang) 工程學院教授、中國食品科技學會(hui) 理事範誌紅曾表示,正規產(chan) 品中的添加劑都會(hui) 遵守國家標準,但預製菜在營養(yang) 方麵的欠缺確實不容忽視。因為(wei) 大部分預製菜隻能提供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不能提供足夠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因此消費者在吃預製菜的時候,應多搭配一些新鮮蔬果。
中國食品產(chan) 業(ye) 分析師朱丹蓬表示,當前我國預製菜存在兩(liang) 個(ge) 關(guan) 鍵“痛點”,一個(ge) 是行業(ye) 缺乏統一的國家標準規範,另一個(ge) 是消費端對預製菜的認可度、接受度還不夠高。“國內(nei) 預製菜仍然處於(yu) 不斷去探索需求的狀態。首先要推動行業(ye) 標準出台,考慮食品安全以及營養(yang) 和風味的保障等。”
據了解,從(cong) 去年起,多省市相繼出台了預製菜的地方標準。省錢、省時間的同時,能讓消費者吃得更踏實、更安心,預製菜才能有繼續生存的空間。(記者張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