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社會應正視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

發布時間:2023-10-11 10:05: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觀者有心】

  作者:韓 晗(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副教授、中國作家協會(hui) 會(hui) 員)

  在智能手機和短視頻問世之前,上網對於(yu) 老年人來說是一件難事,密密麻麻的鍵盤加上複雜的網絡連接技術,讓許多老年人望“網”長歎。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便捷化,老年人上網不再是難事。據統計,2022年12月,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網民規模達1.53億(yi) 。然而,老年人在互聯網上又是孤獨的。年輕人正熟練地在各種音樂(le) App中尋找自己青睞的音樂(le) ,通過手遊享受著從(cong) “青銅”打到“王者”的刺激,更不用說購物、追劇、交友……但放眼望去,適合老年人的App有多少?適合老年人的平台又有幾個(ge) ?當我們(men) 嘲笑“老年人表情包”時,是否真正地反思過,在浩如煙海的互聯網世界裏,我們(men) 自己究竟給父輩提供了什麽(me) ?

  老年人在互聯網上的孤獨,正是他們(men) 在現實生活中精神文化需求得不到關(guan) 照的真實寫(xie) 照。城市中拔地而起的購物中心以及讓年輕人目不暇接的盲盒手辦、AR遊戲、主題書(shu) 店、巨幕影院等,著實有“五色令人目盲”之感,但當中又有多少為(wei) 老年人提供了休閑娛樂(le) 的空間?

  幾年前,筆者曾就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進行過一次調研。在某新一線城市的數十家商業(ye) 文化綜合體(ti) 的消費者中,60歲以上的老年人竟然隻有2.1%,遠遠低於(yu) 這座城市老年人占總人口的比例。老年人去哪了?經過多方調研詢問,我們(men) 在該市一家廢棄的區級圖書(shu) 館一樓發現有近百位老年人雲(yun) 集於(yu) 此,或讀書(shu) 看報,或聊天下棋。這是一間連空調都沒有的閱覽室,卻依然一座難求。

  再以老年人經常看的電視為(wei) 例,電視機倒是越來越智能化,但電視操作卻越來越難。對老年人而言,看電視簡直是一場“過五關(guan) 斬六將”的冒險。打開智能電視機,他們(men) 會(hui) 遇到過長的開機廣告、繁多無用的功能、複雜的額外付費等一係列“攔路虎”。不僅(jin) 如此,與(yu) 青春題材、少兒(er) 題材等影視作品相比,反映老年人生活、傳(chuan) 播老年人聲音的影視作品少之又少。所以,一些老人哪怕學會(hui) 了開電視,也覺得電視越來越沒看頭。

  從(cong) 宏觀層麵看,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hui) ,且老年人口規模日益龐大、老齡化程度日益加深,而一個(ge) 社會(hui) 幸福不幸福,很重要的是看老年人幸福不幸福。從(cong) 微觀層麵看,我們(men) 每個(ge) 人都會(hui) 老去,豐(feng) 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能夠讓我們(men) 的老年時光更美好、更精彩。社會(hui) 應正視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這不僅(jin) 是基於(yu) 維護社會(hui) 穩定、促進社會(hui) 和諧的呼籲,更包括對於(yu) 你我老了之後的現實生活的關(guan) 切。

  豐(feng) 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是一個(ge) 係統工程。首先,應將滿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擺在與(yu) 滿足中青年及少兒(er) 精神文化需求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全社會(hui) 形成文化助老新風尚。一直以來,文化產(chan) 品市場以“娃主題”和“她主題”為(wei) 主,人們(men) 想當然地認為(wei) 老年人文化消費欲望低。其實,擁有大量閑暇時光的老年人,非常渴望豐(feng) 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他們(men) 潛在的精神文化需求巨大,社會(hui) 不能對這種需求視而不見。

  其次,應及時改變成見,營造適老化的文化消費環境,推動老年文化產(chan) 品研發,加強高質量老年文化產(chan) 品供給。過去,老年人文化消費少,主要原因在於(yu) 收入水平低。隨著人們(men) 生活水平的提升,尤其是養(yang) 老金的逐年上漲,老年人將成為(wei) 我們(men) 國家的“文化消費大戶”。近年來,不斷擴張的銀發旅遊市場便是很好的例子。因此,文化產(chan) 業(ye) 從(cong) 業(ye) 者應及時改變成見,轉變思路,盡快培育起適老化的文化產(chan) 品市場,推出一批高質量的文化消費平台,讓老年人願意把錢花在“悅己”上,真正做到老有所樂(le) 。

  再次,打造能夠滿足老年人需要的公共文化空間。“一座偉(wei) 大的城市,在於(yu) 它在文化上能夠善待老年人、兒(er) 童與(yu) 殘疾人。”這是世界城市規劃大師勒·柯布西耶的名言。目前,我國城市建設一日千裏,但在硬件上對老年人算不上特別友好。比如,很多城市設立了兒(er) 童圖書(shu) 館,很多商場設立了兒(er) 童活動區,但專(zhuan) 門服務於(yu) 老年人的文化場所卻不多。應鼓勵商業(ye) 文化綜合體(ti) 設立“老年人樓層”,有條件的地方可以設立“老年圖書(shu) 館”等文化場館。即使限於(yu) 現實條件,一時無法興(xing) 建專(zhuan) 門的老年人文化空間,也應對現有的公共文化設施進行必要的適老化改造,提升公共文化服務的適老化水平。

  此外,針對特殊的老年人群,我們(men) 應在精神文化上給予更多關(guan) 懷。比如,在1000萬(wan) 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中,“帶娃族”老人占總人口的百分之七左右,這是一個(ge) 極其龐大的數字。他們(men) 中的很多人為(wei) 了幫子女帶娃,背井離鄉(xiang) ,默默承受著一般的老年人不應承受的孤獨,城市理應對他們(men) 的精神文化生活給予更多關(guan) 注。

  《光明日報》(2023年10月11日 13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