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評論員:越野變撒野,誰來管住“任性遊”
【閱讀提示】越野變撒野?2000餘(yu) 棵需補種!騰格裏沙漠造林區治沙植物被壓後續
光明網評論員:每逢假期必談旅遊文明,幾乎是不成文的約定。剛剛過去的黃金周也不例外。有網友發文稱,中秋國慶長假期間,騰格裏沙漠中大片用於(yu) 治沙的植物被自駕遊的越野車碾壓。隨後事情在社交網絡快速發酵。很快,當地展開勘查確認並回應稱,遭碾壓的是騰格裏沙漠鎖邊生態公益基地造林區的治沙花棒樹,項目區碾壓涉及苗木4625棵,其中受損2003棵。
隨著細節和背景信息不斷被確認和補充,這場碾壓破壞激起更多人的憤慨。據介紹,遭損壞的林地位於(yu) 阿拉善地區,當地生態環境十分脆弱,種植花棒是為(wei) 了阻擋沙塵的遷徙,減緩沙漠化的進程。花棒是為(wei) 數不多能在此惡劣環境中存活的植物,要保證其成活也不是那麽(me) 容易。而遭碾壓的花棒樹,是今年春天才剛剛種下的。而且林場圍欄存在多處人工損壞的痕跡,從(cong) 林場車轍看闖入其中的不隻一輛車。多種“證據”都共同指向這一點:這場碾壓破壞是人為(wei) 的,不說蓄意,至少不是躲避險情等情況下的不得已而為(wei) 之。
不少人不禁要問:為(wei) 什麽(me) ?能不能碾壓?這個(ge) 問題並不難回答。但為(wei) 何明知故犯?說簡單點,不過是覺得如此做是當時個(ge) 人利益最大化的選擇。權衡利益,勢必考慮得與(yu) 失,闖入林場,若真如調查者推測是為(wei) 了抄近路,那麽(me) “得”是顯而易見的;至於(yu) “失”,不論是看得見的花棒樹的折損,還是由此可能產(chan) 生的、但目前未發生的沙塵問題,那是別人的“失”,其結果無法作用於(yu) 闖林者身上,自然不會(hui) 被當作砝碼放在天平上。
有人或許會(hui) 問,闖林者的道德感何在?道德感,或者更具體(ti) 地說是旅遊文明,通俗點說,無非就是敬畏心,是守規矩、遵規範。但客觀而言,道德感的養(yang) 成注定是一個(ge) 緩慢的過程,在旅行中,不少旅行者將自身與(yu) 旅遊景點和資源剝離開,不管自覺的還是不自覺的,都很難在較短時間內(nei) 達成情感上的鏈接、文化上的認同。
這當然不是說,我們(men) 旨在提升社會(hui) 文明水位的一些宣傳(chuan) 教育等浸潤之功沒有用,但我們(men) 無法僅(jin) 靠此就可避免不文明行為(wei) 。道德是最高的法律,法律是最低的道德。麵對不文明行為(wei) ,與(yu) 其動輒拷問道德感的付之闕如,不如以法律紅線守住“最低的道德”。
近年來,以法律約束任性遊,職能部門也作了不少努力,比如出台《旅遊法》、推出“黑名單”製度,但客觀說,它們(men) 長出的“肌肉”還不夠強壯,“牙齒”尚不夠鋒利,多了一些隔靴搔癢,少了一些剛性和痛感。就拿旅客“黑名單”來說,實行七八年來,能查證到的最新統計顯示,上榜人數也不過30人左右。更多達到上榜門檻的不文明行為(wei) ,出於(yu) 執法惰性等多種因素,被“有意”放過了。隻有讓遊客“黑名單”等法律紅線真正起到作用,讓任性遊真正付出代價(jia) 和成本,遊客才能產(chan) 生調適自身行為(wei) 以適應利益最大化新公式的動力和心力。
散客化、個(ge) 性化旅遊時代,發現不文明行為(wei) 確實變難了,但移動自媒體(ti) 時代的到來疊加景區數字化管理帶來的實名製普及,消弭了前述不利因素。一個(ge) 無心的自拍或“匿名”的“抖拍”,就能讓一個(ge) 不文明行為(wei) 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曝光。或許,這種潛藏各處的凝視和更剛性的處罰,能刺激“敬畏”的萌發,讓“撒野越野”這種任性遊更少一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