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圖書館:讓文化典籍“飛”入千家萬戶
【地方做法】
光明網記者 王營
不久前的“雙節”假期,國家圖書(shu) 館成為(wei) 很多人的好去處。置身於(yu) 卷帙浩繁之中,精神文化需求得以滿足的同時,人們(men) 也被其各項成果所折服。
國家圖書(shu) 館是國家級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同時,還履行著國家文獻信息資源總庫、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國家典籍博物館等職能。國家圖書(shu) 館館藏宏富,擁有敦煌遺書(shu) 、趙城金藏、《永樂(le) 大典》、文津閣《四庫全書(shu) 》“四大專(zhuan) 藏”,是全世界漢文古籍、甲骨、敦煌文獻收藏最多的機構,金石拓片、古代輿圖、少數民族圖籍的數量全國領先,名人手稿、革命曆史文獻、家譜、地方誌等特色館藏久負盛名,館藏文獻超過4300萬(wan) 冊(ce) 件,並以每年近百萬(wan) 冊(ce) 件的速度增長。獲取知識信息也好,享受文化休閑也罷,國家圖書(shu) 館為(wei) 人們(men) 提供了一個(ge) 多元文化空間。
這裏還有內(nei) 容豐(feng) 富的數字資源。打開國家圖書(shu) 館的官方網頁就會(hui) 發現,在“中華古籍資源庫”中,不用登錄就可以全文閱讀超過10.3萬(wan) 部的古籍影像資源。包含文學、曆史、自然科學等優(you) 秀圖書(shu) 以及部分優(you) 質網文在內(nei) 超過10萬(wan) 冊(ce) 的現當代中文電子圖書(shu) 供讀者免費閱讀。此外,這裏還收藏了豐(feng) 富的音像製品、電子期刊等。從(cong) 傳(chuan) 統到現代,從(cong) 華夏大地到世界各國,國家圖書(shu) 館的浩瀚館藏,記錄了時代風貌。
近年來,在傳(chuan) 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促進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建設中,國家圖書(shu) 館也走出了獨具特色的發展之路。
今年年初,國家圖書(shu) 館聯合北京大學數字人文研究中心等單位研發的《永樂(le) 大典》高清影像數據庫及《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知識庫發布上線,為(wei) 讀者探索和了解經典古籍提供了重要途徑。通過互聯網,人們(men) 可以領略其“芳容”,實現沉浸式觀看和學習(xi) 。借助社會(hui) 力量,以數字化為(wei) 創新手段保存、流傳(chuan) 珍貴古籍,成為(wei) 國家圖書(shu) 館發展的一個(ge) 重要方向。
國家圖書(shu) 館不斷加大投入,積極開展古籍數字化和資源開放共享工作。無論是“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百部經典VR作品”等一係列新型古籍閱讀產(chan) 品,還是“《古籍尋遊記》VR展覽”中的殷墟甲骨、居延漢簡、敦煌遺書(shu) 、明清檔案等優(you) 質專(zhuan) 題,抑或是“中華古籍資源庫”中“數字古籍”“數字方誌”“碑帖菁華”“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shu) 館藏古籍善本”等珍貴特色古籍資源庫……當文化典藏與(yu) 數字技術相遇,原本“養(yang) 在深閨人未識”的珍貴古籍實現活化,走入了千家萬(wan) 戶,也讓經典永續流傳(chuan) 。
為(wei) 更好服務大眾(zhong) 、服務社會(hui) ,國家圖書(shu) 館還策劃舉(ju) 辦了多項有熱度、有溫度的創新性服務項目,主動貼近讀者,營造全民閱讀的良好氛圍:“文津講壇”“國圖講壇”“中國典籍與(yu) 文化”等係列講座為(wei) 讀者奉上一場場文化盛宴;“國家圖書(shu) 館精品大展”“國家珍貴古籍特展”“中國記憶非遺項目係列展”等大型公益性展覽讓讀者流連其間,感受書(shu) 籍的力量;“中華傳(chuan) 統曬書(shu) 大會(hui) ”係列活動以及新春文化大禮包等更是提高了受眾(zhong) 的參與(yu) 度,不斷擴大讀者群體(ti) 。
傳(chuan) 承與(yu) 發展並重,顏值與(yu) 實力並存,國家圖書(shu) 館守正創新,更好踐行著保護古籍、傳(chuan) 承文明、服務社會(hui) 的使命與(yu) 責任。如今,已經114歲的國家圖書(shu) 館成為(wei) 新晉“打卡地”,其知曉度、美譽度不斷提升的同時,也必將為(wei) 中華民族文化以及人類文明的傳(chuan) 承和傳(chuan) 播作出重要貢獻。
《光明日報》(2023年10月17日 04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