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故園古老而綿長的聲音
作者:王蔚(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
聶雄前的散文集《鵝公坪》(人民文學出版社2023年4月出版,入選中國圖書(shu) 評論學會(hui) 發布的“中國好書(shu) ”2023年7月推薦書(shu) 目),開篇的顯眼位置有兩(liang) 句話:一句是李清照的詞,“故鄉(xiang) 何處是,忘了除非醉”。另一句是奧地利哲學家維特根斯坦的論斷,“我的語言的界限意味著我的世界的界限”。
不論從(cong) 立意還是從(cong) 情感上看,這兩(liang) 句名言似乎都無關(guan) 聯。然而讀完整本書(shu) 會(hui) 發現,這兩(liang) 句話貫穿全書(shu) 。故土難離,鄉(xiang) 音難改,語言是我們(men) 了解世界的關(guan) 鍵工具,故園的鄉(xiang) 語鄉(xiang) 音也注定影響著每個(ge) 人的一生。
《鵝公坪》呈現了20世紀60年代至新世紀初鄉(xiang) 村社會(hui) 的多重麵貌,注重從(cong) 故鄉(xiang) 展開對人和事的講述,書(shu) 寫(xie) 其中的糾葛與(yu) 變遷。在馥鬱的“鄉(xiang) 愁”背後,讀者可以察覺到作者對故鄉(xiang) 、對鄉(xiang) 土有著更深層的理解。而故園也在這裏以獨特的語言,傳(chuan) 達出古老而綿長的聲音。
散文集的開頭寫(xie) 道,在外生活多年的作者從(cong) 地圖軟件上找出家鄉(xiang) 的標識,繼而引出對家鄉(xiang) 自然景觀的描繪。所謂“故土難離”,首先自然是指生於(yu) 斯長於(yu) 斯的那方水土。在三湘大地的無數村莊中,“鵝公坪”這個(ge) 小村子似乎並無太多過人之處,但是它在當地村落中有不小的地理“優(you) 勢”——地勢平坦,有一條省道從(cong) 正中間穿過,於(yu) 是它幸運地成為(wei) 周圍十裏八鄉(xiang) 的集散中心,後來又有了農(nong) 機站、供銷社、中學、衛生院等。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鵝公坪的村民似乎有了比別人更多的自信和幸福感。客觀的生存生產(chan) 環境,在某種程度上構建了一個(ge) 村子的性格。
回憶起孩童時代的所見所聞,作者從(cong) 記憶的景觀中重識村莊,那是一片飽含生機、有樂(le) 趣的寶地。在“放牛娃的春天”一節中,作者寫(xie) 了一段讓人不禁莞爾的放牛趣事。他在小小的年紀被委以重任,負責看護村子裏賴以耕田的大水牯。大水牯健碩無比,偏又爭(zheng) 強好勝,愛溜達到其他村子裏去找水牛鬥架,給年幼的他帶來不少憂慮,但隨著了解的加深,人與(yu) 牛之間逐漸有了情感的維係。在大水牯生命的最後時刻,“我”跪在牛欄邊貼著它的頭痛哭的情景令人動容。放牛娃和大水牯,隱喻的是鄉(xiang) 村社會(hui) 中人與(yu) 自然的關(guan) 係,這不全是一種智力、力量層麵的博弈,也是一種尋求和諧、順應、尊重的共生結構。
《鵝公坪》裏,故鄉(xiang) 的自然之境是寧靜的、穩定的,這給了生活在其中的人們(men) 以踏實和安全感;它又是流動的,時刻處在細微的變化之中,不論是土地,還是在土地上生長的莊稼、樹木,包括在土地上耕種、收獲的人。就像大水牯的到來和離去,這種流動或許在某個(ge) 時刻令人牽腸掛肚、驚心動魄,卻不曾改變鄉(xiang) 村的整體(ti) 狀態和麵貌。於(yu) 是鄉(xiang) 村在這種與(yu) 自然友善共生的狀態中代代傳(chuan) 續。
當地老人稱“曾經”“從(cong) 前”為(wei) “含糖”。這或許是諧音,映射出鄉(xiang) 人們(men) 對舊日的傳(chuan) 承,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時光流轉,人事代謝,自然景觀的不變,反而凸顯了當代鄉(xiang) 村人文景觀的激變。於(yu) 是,當讀者隨作者重回“含糖歲月”,就見證了那些鄉(xiang) 人的不凡際遇。當時代的巨輪向前迅猛推進,傳(chuan) 統鄉(xiang) 村那原本平靜與(yu) 保守的狀態被打破了。
在作者的筆下,鵝公坪的眾(zhong) 多鄉(xiang) 親(qin) 次第登場,演繹他們(men) 的故事。時代的巨浪起伏,使這些普通人的人生泛起絢爛的水花,讓讀者也不由得隨之激蕩。這種對故鄉(xiang) 人的重新審視之所以動人,或許正是因為(wei) 在我們(men) 心底“生了根”的鄉(xiang) 土記憶被激活。
《鵝公坪》中的很多人物都個(ge) 性鮮明,但他們(men) 在漫長歲月裏的遭際,在生活的波瀾中主動或被動的變與(yu) 不變,又讓人很難給他們(men) 貼上簡單的標簽。而多年之後,沿著作者童年的視角回顧,會(hui) 發覺他們(men) 繞不開瀟湘大地的一種集體(ti) 性格——霸蠻。“你要堅強,你要霸蠻。”一群閃閃發光的小人物在困境中的擔當,對湘中強悍的民風、鄉(xiang) 民熱血的性情進行淋漓盡致的詮釋。這是那個(ge) 年代人們(men) 直麵生活的勇氣和堅忍,也是曆經多年鑄就的集體(ti) 文化性格。這種性情沒有被泯滅,反而越發堅忍,最終淬煉為(wei) 具有濃鬱家國情懷的湖湘精神,並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寫(xie) 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鵝公坪》將鄉(xiang) 親(qin) 們(men) 追逐美好生活的熱望,譜寫(xie) 成一幅鮮活的鄉(xiang) 村曆史圖景,一幅從(cong) 祖輩、父輩起就拚盡全力去描繪的奮鬥圖卷。鵝公坪留下了時代的印記,勾勒出幾代村民悲欣生活的側(ce) 影,也記錄了社會(hui) 發展變革對個(ge) 體(ti) 命運的影響,其中恍然可見一條綿延不絕的鄉(xiang) 土文明脈絡。
聆聽故園,也是一次自我發現的旅程。在聶雄前筆下的鵝公坪這一方小小天地中,我們(men) 重新思考生活,審視故園的麵貌,聆聽故園動人的聲音。這聲音不再隻是“界限”和羈絆,而是安慰眷戀故土的遊子,讓他們(men) 心中有根,在奔湧和巨變的年代,也不再懼怕不可逾越的時空距離。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曆史不會(hui) 遺落鄉(xiang) 土中的文明,也不會(hui) 忘記那些默默為(wei) 生活努力奮鬥的鄉(xiang) 親(qin) 。因為(wei) 這是我們(men) 理解曆史和文化的窗口,更是我們(men) 的文化之根。
《光明日報》(2023年10月18日 14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