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一座大型灌區的高效節水實踐

發布時間:2023-10-23 10:05:00來源: 人民日報

  作為(wei) 全國農(nong) 業(ye) 水價(jia) 綜合改革試點,山西大禹渡灌區進行積極探索

  一座大型灌區的高效節水實踐

  水利是農(nong) 業(ye) 的命脈。

  黃河水滾滾,黃土崖聳峙。在山西省運城市芮城縣的大禹渡揚水工程渠首,6條約700米長的鋼筋混凝土水管沿黃土坡攀援而上,通過五級渠係,黃河水引上旱塬,滋潤良田。

  走進大禹渡灌區,鋪黃綴綠,秋果飄香,一派豐(feng) 收景象。這裏曾經“水從(cong) 腳下流,幹旱讓人愁”,守著黃河水用不上。如今,一渠渠黃河水潤澤黃土地,灌溉麵積達54.62萬(wan) 畝(mu) ,“旱疙瘩”變成糧倉(cang) ,芮城縣連續15年獲“全國產(chan) 糧大縣”稱號。

  水資源短缺一度是芮城農(nong) 業(ye) 發展的瓶頸。作為(wei) 水利部第一批深化農(nong) 業(ye) 水價(jia) 綜合改革推進現代化灌區建設試點,芮城以大禹渡灌區農(nong) 業(ye) 水價(jia) 改革為(wei) 突破口,建設“設施完善、節水高效、管理科學、生態良好”的現代化灌區,走出一條灌區高質量發展之路。

  這座於(yu) 1974年竣工的大型灌區,通過新時代探索實踐,煥發新機,為(wei) 水資源短缺地區破解農(nong) 業(ye) “水瓶頸”提供了借鑒。

  用水之變——

  從(cong) 井水到黃河水,渠係通到田間,農(nong) 民用上“放心水”

  收割機駛過“青紗帳”,黃澄澄的玉米穗傾(qing) 瀉而出,大王鎮觀後村種糧大戶張金滿又迎來了豐(feng) 收,“小麥和玉米,各澆了兩(liang) 水,兩(liang) 季加起來畝(mu) 產(chan) 過了2000斤。”

  黃河水澆出高產(chan) 田。建揚水泵站、鋪設渠道,今年年初,灌區水網延伸到小山村。看著黃河水汩汩暢流入田,張金滿眉頭舒展,“有收無收在於(yu) 水。澆一遍水頂一遍肥,莊稼躥得有勁頭。”

  澆地省心了。村子地勢高,之前眼巴巴看著黃河流,村裏人隻能指望3口深井。“井挖到300多米深,水還是不夠用。”張金滿回憶,遇上坑坑窪窪的地塊,水越流越沒勁,澆一畝(mu) 地少說四五個(ge) 小時。

  那時候,村裏喇叭一通知,張金滿趕緊扛起鋤頭下地,疏通溝渠,平整地塊,有時還得整宿盯著,“就怕澆不透,300多畝(mu) 地可耽誤不得。”

  用上黃河水,心裏托了底。“灌區統一放水,咱按時接水。水量足,流得快,澆一畝(mu) 地半個(ge) 多小時,不用操心。算好時間,還能回家睡一覺。”張金滿說。

  黃河水提到山溝溝,水費貴不貴?張金滿算得仔細:“用灌區的水,每小時收40多元,按澆一畝(mu) 半小時算,隻花20多元。井水每小時計費30元,可澆一畝(mu) 要用四五個(ge) 小時。算下來,現在能省不少錢。”

  農(nong) 民得實惠,灌區運行還得有保障,水價(jia) 咋定?

  大禹渡揚水工程服務中心主任董曾武說,用水總量控製、定額分配到村、核算運行成本、農(nong) 作物實行分類收費,開展農(nong) 業(ye) 水價(jia) 綜合改革,健全水價(jia) 形成機製。

  “看家底,灌區有89條幹支渠、14座提水站、3922座配套建築物。工程日常維護保養(yang) 離不開資金和隊伍。高揚程、高泥沙,每立方米水綜合耗電量0.9至1度。總成本與(yu) 年均供水量相除,核定運行成本水價(jia) 為(wei) 每立方米0.57元。”大禹渡揚水工程服務中心財務科副科長呂紅丹介紹。

  “農(nong) 業(ye) 水價(jia) 的製定,要保護農(nong) 民種糧積極性。灌區推行分類收費,經濟作物收益相對高,水價(jia) 計劃3年內(nei) 逐步達到運行維護成本水平;糧油作物水價(jia) 按每立方米0.25元收取,差額由政府財政足額撥付。”呂紅丹說。

  水價(jia) 杠杆撬動節水,告別“大鍋水”,農(nong) 業(ye) 節水技術落入田間。

  “澆上黃河水,更要省著用,省水就是省錢。”東(dong) 壚鄉(xiang) 許坡村種糧大戶胡天妮,今年種了1800多畝(mu) 地,玉米畝(mu) 產(chan) 1500多斤。

  胡天妮記得剛種地時,扛著小水泵到黃河抽水。隨著種地規模變大,水泵個(ge) 頭也跟著變大,抽水能力從(cong) 每秒100立方米增加到800立方米。“澆地高峰期,沒日沒夜抽,大水漫灌,幾個(ge) 小時都澆不透。”他說。

  咋樣節水?胡天妮一直在琢磨。走進玉米地,一根根黑色管道沿著田壟延伸。“用上噴灌設備,水肥一體(ti) ,精準輸送到根係,用水少、吸收快,算下來每畝(mu) 能節水三成多。”胡天妮說。

  技術不斷升級。“啥設備能節水,我都願試一試。”胡天妮如數家珍,“那個(ge) 大家夥(huo) 是自走式噴灌機,水霧從(cong) 10米多長的大鐵臂噴出。地頭安裝了傳(chuan) 感器,溫度濕度定時監測,莊稼渴不渴,數據說了算。按需灌溉,種地更精準,1800多畝(mu) 地每年‘摳’出10萬(wan) 多立方米水。”

  節水,從(cong) 田頭延伸到源頭。“開展渠道襯砌,明渠改暗管,跑冒滴漏少了,輸水效果提高。”董曾武說。目前灌區內(nei) 農(nong) 田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達0.559,畝(mu) 均灌溉用水量191立方米,比2001年項目實施前節水67立方米。

  農(nong) 業(ye) 水價(jia) 綜合改革是促進灌區良性運行、農(nong) 業(ye) 節水的關(guan) 鍵。山西省水利廳有關(guan) 負責人表示,鼓勵灌區探索“準許成本+合理收益”水價(jia) 形成機製,推進灌區供水成本核算,實行分類水價(jia) 和超定額累進加價(jia) ,落實好節水獎勵和精準補貼,增強灌區管理能力,不斷提升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

  灌區高質量發展是實現農(nong) 田水利現代化的首要任務。水利部提出,11個(ge) 試點灌區和10個(ge) 試點縣區要抓住農(nong) 業(ye) 水價(jia) 綜合改革“牛鼻子”,逐步形成穩定的灌溉增效、用水付費、精準補貼、節水有利的農(nong) 業(ye) 水價(jia) 政策體(ti) 係,用2至3年時間,探索出可借鑒、可推廣的典型經驗,加快推進現代化灌區建設。

  機製之變——

  建立用水者協會(hui) ,一把尺子量到底,農(nong) 民用上“明白水”

  農(nong) 業(ye) 水價(jia) 綜合改革,牽動灌區管護機製之變。

  小農(nong) 戶如何對接大灌區?以前,大王鎮金盆村村民張先鋒總為(wei) 澆地發愁,“地塊散、井水少,一到澆地的節骨眼兒(er) 上,大家搶著澆,有時候俺這還沒有澆完,就輪到別人家,隻能幹著急。地澆不透,水費繳得不甘心。”

  黃河水引到了金盆村,如何讓大夥(huo) 兒(er) 用好水、水費怎麽(me) 繳,村裏進行了探索。

  成立農(nong) 民用水者協會(hui) 。灌區按照高低遠近,劃分片區,村裏成立用水組,聘用水管員。金盆村村委會(hui) 副主任楊建波擔任水管員,“微信群裏發布澆地信息,大家按需報名,排出時間表,按著順序澆。”

  “就拿這茬秋玉米來說,村裏預交部分水費,灌區集中放水半個(ge) 月。水量足、水頭大,不怕澆不上。”楊建波說。

  水費能按時收齊嗎?“澆地省心又頂事,大家夥(huo) 願意繳。”張先鋒笑嗬嗬地說,“以前澆地總是懸著心,現在黃河水一口氣就流到地頭。今年一畝(mu) 玉米收了1500來斤,小麥打了1000多斤。”

  先購票、後配水,用多少放多少。“水管員先到灌區工作站繳費開票,工作人員根據水票開閘調度,水管員再組織村民澆地,形成繳費用水閉環。”大禹渡揚水工程服務中心總幹工作站有關(guan) 負責人任璿璿介紹。

  目前,大禹渡灌區農(nong) 民用水者協會(hui) 劃分8個(ge) 用水片區,設立221個(ge) 用水組,聘用水管員500多人。協會(hui) 充分調動農(nong) 民積極性,開展水量分配、水費收繳、管理渠道、化解矛盾等服務工作,灌區水費收繳率達100%。

  過去,計量設備缺失,標準不統一,曾是製約水費收繳的因素之一。大禹渡灌區開展用水計量規範化、精準化、數字化,渠口有了“公平秤”,農(nong) 民用上“明白水”。

  “水賬清楚了,價(jia) 格透明,村民心裏敞亮。”南磑鎮石門聯村晉家莊組水管員王順順說起變化,“全村1000多畝(mu) 地,過去靠七八口井,水用多用少沒個(ge) 準數,澆的是‘馬虎水’。”

  安裝統一製式的量水設施,一把尺子量到底。“鬥口是村裏和灌區交接水的地方,鬥口處配有規範的量水堰,看水位刻度就有對應的水量,心中有數。”王順順說。

  “我們(men) 逐步推進數字孿生灌區建設和計量設施標準化改造,打造‘一杆秤’,杜絕‘糊塗賬’。”大禹渡揚水工程服務中心信息科科長閆帥介紹。

  水網連上互聯網。泵機轟鳴,水聲滔滔,在灌區南幹渠進水閘,汩汩黃河水流入幹渠,豎立一旁的磁致伸縮水位流量計實時記錄。“脈衝(chong) 電流磁場精準測算,數據傳(chuan) 送終端,工作人員科學調度。”閆帥說。

  “黃河泥沙大、冬天有冰凍,超聲波、雷達等技術的測流誤差大。我們(men) 與(yu) 科技公司合作,多次試驗,攻克難題,實現了技術突破。”閆帥介紹。目前灌區安裝244台磁致伸縮水位流量計,管水員手機、閘房配水顯示終端、水政監察人員電腦、中心調度監測係統實現數據同步共享。

  末級渠係管護有資金、有隊伍,打通“最後一公裏”。

  灌區放水前,王順順仔細巡查,清除雜草淤泥,夯實渠道邊坡。“村裏通過一事一議,將水管員工資折算在水費中,小水利有人管,大家夥(huo) 兒(er) 才能長受益。”王順順說。

  “我們(men) 明確水費收繳依據,明晰村級水管員聘任條件和職責範圍。田間末級渠係由農(nong) 民用水者協會(hui) 管理,幹渠以及服務麵積超萬(wan) 畝(mu) 以上的支渠由灌區負責,分級管護,責任到人,確保各類工程長效運行。”董曾武說。

  建工程與(yu) 建機製協同推進。水利部提出充分發揮村集體(ti) 組織、農(nong) 民用水者協會(hui) 、農(nong) 村合作社等積極性,參與(yu) 灌區建設和管理。目前全國已建成用水合作組織6萬(wan) 多個(ge) ,服務灌溉麵積近3億(yi) 畝(mu) 。

  效益之變——

  糧食豐(feng) 收有保障,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有奔頭,“豐(feng) 收水”成了“致富水”

  從(cong) “百斤田”到“噸糧田”,靠的就是精準用好黃河水。

  西陌鎮朱陽村坐落在半山腰,黃河水從(cong) 腳底下流過。種植戶劉海江說,“以前種一季麥子,畝(mu) 產(chan) 頂多500來斤。換過種子,改過技術,辦法想過不少,可收多收少,老天說了算。”

  泵站接力提水,延伸管道引水,隨著灌區建設不斷完善,朱陽村用上了黃河水。“水是莊稼人的膽,現在一季變兩(liang) 季,小麥從(cong) 畝(mu) 產(chan) 500多斤增加到1000多斤,接著播一茬玉米,畝(mu) 產(chan) 能有1500多斤,算下來每畝(mu) 糧食增產(chan) 2000斤左右,增收1000多元。”劉海江說。

  水網連田網,大中型灌區與(yu) 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統籌推進,“飯碗田”提質量。

  一道道水渠相通,一條條機耕道延伸,一排排防護林挺立。“高標準農(nong) 田項目落到村裏,建好了田間水利設施,黃河水引到哪兒(er) ,地就種到哪兒(er) 。”古魏鎮新村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郭文彬說,“糧田變良田,每畝(mu) 糧食產(chan) 量增加三成以上。”

  先算“糧食賬”。基礎設施改善,供水能力顯著提高,灌區由設計灌溉麵積31.35萬(wan) 畝(mu) 擴灌至目前的54.62萬(wan) 畝(mu) ,建設高標準農(nong) 田麵積29.76萬(wan) 畝(mu) ,糧食複播麵積由30%提高到95%以上,平均畝(mu) 產(chan) 達975公斤。目前大禹渡灌區“十四五”續建配套與(yu) 現代化改造項目全力推進,今年將改善灌溉麵積11.12萬(wan) 畝(mu) ,恢複灌溉麵積2.23萬(wan) 畝(mu) 。

  算算“增收賬”。灌區之變,帶動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發展,“土特產(chan) ”在黃土地上茁壯成長。

  紅彤彤的蘋果掛滿枝頭,南磑鎮周青村村民張建輝在果園裏忙著,“今年果子結得多,個(ge) 頭大,每畝(mu) 預計能收3萬(wan) 多斤。”

  旱地種蘋果,水是關(guan) 鍵。“前段天氣旱,灌區及時放水,果園澆足了兩(liang) 水,果樹根紮得深,葉長得茂,心裏一下子就有底了。這幾年,學新技術、闖市場,好果子賣出好價(jia) 錢,畝(mu) 均收入能有五六萬(wan) 元。”張建輝說。

  一條水渠帶活一個(ge) 產(chan) 業(ye) 。芮城縣全力發展鄉(xiang) 村特色產(chan) 業(ye) ,拓寬農(nong) 民增收渠道。去年推廣蘋果新優(you) 品種1500多畝(mu) ,香椿、櫻桃、花椒被評為(wei) 全國名特優(you) 新農(nong) 產(chan) 品,新認證綠色食品6個(ge) 。目前灌區農(nong) 民年人均純收入達11310元。

  再算“生態賬”。黃河水置換地下水,地下水位回升。

  郭文彬說,“改用黃河水後,村裏封了13口井,剩餘(yu) 的當作備用水源,地下水能喘口氣。”

  “多用地表水,少用地下水。”山西省水利廳有關(guan) 負責人說,山西人均水資源占有量381立方米,約為(wei) 同期全國人均值的1/6。省裏全力治理超采區,充分挖掘灌區潛力,置換水源,關(guan) 閉機井,2022年全省關(guan) 閉機井461眼,壓減水量3892萬(wan) 立方米。如今,地表水利用量逐步增加,水源結構明顯改善,地下水超采區水位逐年回升。

  一座座灌區,在保障糧食安全、發展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保護生態環境等方麵發揮著重要作用。水利部農(nong) 村水利水電司有關(guan) 負責人表示,水利部將繼續以糧食生產(chan) 功能區、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生產(chan) 保護區等為(wei) 重點,結合國家骨幹網水源工程和輸配水工程,新建一批節水型、生態型灌區,助力加快推進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

  記者手記

  以改革破題,建設現代化灌區

  秋日大地,豐(feng) 收畫卷鋪展。走在大禹渡灌區,看到的是豐(feng) 收的糧田,聽到的是農(nong) 民豐(feng) 收的笑聲。從(cong) 當年的平山頭、填溝壑,手提肩扛運土石,到如今以改革破題,完善運行機製,推動節水改造,灌區不斷提質增效,為(wei) 黃土地源源不斷引來了“幸福水”“振興(xing) 水”。

  有收無收在於(yu) 水,灌區是糧食安全的基礎保障。從(cong) 南到北,灌區澆灌出一個(ge) 個(ge) “糧倉(cang) ”。在內(nei) 蒙古河套灌區,黃河水沿著七級灌排體(ti) 係,滋潤1100多萬(wan) 畝(mu) 良田。淠史杭灌區橫跨長江和淮河兩(liang) 大流域,水係交織,稻浪翻滾。目前全國7300多處大中型灌區,生產(chan) 糧食約占全國總量的50%,農(nong) 田畝(mu) 均單產(chan) 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5到2倍。

  我國的基本水情是夏汛冬枯、北缺南豐(feng) ,水資源的時空分布很不均衡。灌區裏的水庫、水閘、渠道、泵站等水利設施協同配合,調豐(feng) 補枯,高效配置水資源,有力推動糧食生產(chan) 和鄉(xiang) 村特色產(chan) 業(ye) 發展,讓“望天田”變成旱澇保收的高標準農(nong) 田。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累計投入中央資金約1500億(yi) 元開展灌區建設和改造,建成了相對完善的蓄、引、提、輸、排工程網絡體(ti) 係,為(wei) 糧食豐(feng) 收提供了堅實支撐。

  保障糧食和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穩定安全供給始終是建設農(nong) 業(ye) 強國的頭等大事。當前,糧食需求剛性增長,端牢飯碗的壓力大,必須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與(yu) 此同時,作為(wei) 糧食生產(chan) 的主戰場,大中型灌區仍存在設施老化、能力下降、用水效率不高等問題。大力推進灌區現代化建設,要堅持問題導向,聚焦關(guan) 鍵環節,加快補齊農(nong) 田水利基礎設施短板,提升水資源配置能力,為(wei)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更大貢獻。

  推進現代化灌區建設,抓住農(nong) 業(ye) 水價(jia) 綜合改革這一關(guan) 鍵。大禹渡灌區先行先試,開展水權分配、精準計量、節水獎勵等改革,實現了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灌區持續運行、保護農(nong) 民種糧積極性等多重目標。試點探索啟示我們(men) ,應把灌區運行與(yu) 推進農(nong) 業(ye) 水價(jia) 綜合改革統籌起來,聚焦關(guan) 鍵環節,以點代麵,拓寬資金籌措渠道,逐步實現灌溉方式高效化、用水計量精準化、灌區管理智能化。

  推進現代化灌區建設,既要打通大動脈,也要暢通微循環。有的探索灌區建設與(yu) 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有機銜接,統籌資源,協同推進水、田、土、路、林等建設。有的充分調動社會(hui) 資本、農(nong) 民用水合作組織的積極性,讓田間小微水利管護有資金、有隊伍、有製度。多措並舉(ju) ,久久為(wei) 功,打造從(cong) 水源到田間、從(cong) 供水到用水、從(cong) 取水到排水相協調的工程體(ti) 係,才能讓廣大農(nong) 民真正用上用好“豐(feng) 收水”。

  清水潤田,支撐歲稔年豐(feng) 。加快推進現代化灌區建設,促進灌區高質量發展,藏糧於(yu) 地、藏糧於(yu) 技,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本報記者 王 浩 劉鑫焱)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