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借古開今 探索重彩繪畫現代語言

發布時間:2023-10-23 10:01: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葉健(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

  中國畫的發展正在經曆著由“境”到“景”的形態轉移、由“虛”到“實”的轉換,如何既表現傳(chuan) 統繪畫的意境之美,又傳(chuan) 達現代真實場景中的精神世界,是中國畫需要探索的話題。以重彩為(wei) 例,當代畫家需要借古開今,在努力尋求色彩的表現性、裝飾性和象征性的基礎上開拓新局麵,探索新的語言模式,表達現代的觀念。

  用傳(chuan) 統筆法表達現代狀態

  “中國畫所寫(xie) 近景一樹一石也是虛靈的、表象的。”(宗白華《藝境》)比如,畫中梅花所現之處是實景,除此之外盡是空白,不由得引人遐想,畫筆未及的地方該是怎樣美好的空間。這種空間的營造使整幅畫充滿了“詩意”。相對於(yu) 實景再現,描繪一個(ge) 空間、一種情境,甚至是一種猜想,都更使人流連忘返。因為(wei) 沒有描繪出來的,恰恰是最完美無瑕的自然世界。中國傳(chuan) 統繪畫傳(chuan) 達的不僅(jin) 僅(jin) 是畫麵本身,而是一套完整的宇宙觀。

  由“境”到“景”的形態轉移,在中國畫的繪畫語言上體(ti) 現為(wei) 由“虛”到“實”的轉換。對於(yu) “境”,我們(men) 可以理解為(wei) 一種個(ge) 體(ti) 依據主觀意念需要,將眼中之物進行個(ge) 人化的組合嫁接,形成一種超越現實的境界美感。所以“境”在藝術表現上就是介於(yu) 明晰與(yu) 模糊之間的,是不可言說之美。“景”則更注重物在統一空間中真實的再現,給人一種現實場景的美感,表達方式上偏向於(yu) 敘述性與(yu) 情節性。二十世紀的中國畫在創作麵貌上有所改變,即在追求“境”之美感的同時,也逐漸加入了更多客觀而真實的“景”。

  在中國傳(chuan) 統繪畫裏,對空間的理解與(yu) 處理有著一套獨有的方式。“空本難圖,實景清而空景現。神無可繪,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畫處多屬贅疣。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笪重光《畫筌》)這段文字精簡概括地闡釋了中國傳(chuan) 統繪畫裏所謂的空間,這種“妙境”也就是中國畫所追求的境界特征。可以說此特征很大程度是根基於(yu) 中國傳(chuan) 統的哲學思想,即《易經》的宇宙觀,由此形成的空間立場,使藝術家能超越時空的範疇,去遊走移動與(yu) 俯瞰全景,最後結合想象描繪出“太虛之境”。

  隨著中國畫家們(men) 對於(yu) 形體(ti) 、空間描繪能力的提升,這種變化固然使得畫麵中場景的真實性大大提高,卻也使得傳(chuan) 統繪畫中的一些神韻與(yu) 靈動從(cong) 明暗塊麵造型的間隙中悄然流逝。傳(chuan) 統中國畫中的“詩意”審美必然有其可取之處,如何將抒情化與(yu) 現有的實景繪畫銜接,是我們(men) 值得討論的話題。

  古人的審美經驗體(ti) 現為(wei) 一種物我合一的狀態。這種狀態來源於(yu) 人們(men) 對自我的克製,進而與(yu) 客體(ti) 對象的統一。“內(nei) 美靜中參”,中國畫的靈魂就藏在這種“內(nei) 美”之中。畫家於(yu) “靜”中感悟,從(cong) “靜”中創造。筆者並不想提倡一味地效仿古人之意,隻是想借鑒“相由心生,應物寄情”的方式與(yu) 手段,通過現實場景化的具象視角,吸收西方藝術體(ti) 係中關(guan) 於(yu) 理性、秩序、精確的經驗,來構建微觀、現實化的空間。其中,在表現語言上適當地融入中國傳(chuan) 統繪畫中的圖式與(yu) 色彩,強化畫麵中意境的審美情趣。由此,探索一種自由的、個(ge) 性的、實驗的藝術創作方式,構建帶有獨特東(dong) 方意味的精神空間。

  觀念化的圖像與(yu) 經典語言的結伴呈現對於(yu) 重彩還是一個(ge) 新的命題。當代重彩所要思考的並不是照搬某一種圖式的成功方式,而是理解它背後藝術史的演進價(jia) 值,在“境”與(yu) “景”的轉換與(yu) 並存中尋求適合的語言架構。用傳(chuan) 統的筆法表達現代的狀態是一種新的嚐試,可以使畫麵呈現特殊的質感;同時,地道的傳(chuan) 統語言形成了一種回溯,構成更接近中國畫的質地,讓畫麵既有當代性又透露出傳(chuan) 統的審美韻味。

  賦予當代重彩繪畫語言新生

  當代重彩以色彩為(wei) 中心的筆墨語言觀具有足夠的開放性與(yu) 包容性,在新的理念推動下,東(dong) 方與(yu) 西方、古典與(yu) 現代在這裏可以實現對接與(yu) 共存。把當下人的“精神質地”融匯到景與(yu) 境的轉換中,保留了傳(chuan) 統的味道,凸顯的則是現代的觀念。

  宗白華在《美學散步》中提出,“錯彩鏤金、芙蓉出水”,是中國美學史上兩(liang) 種不同的美感或美的理想。華麗(li) 與(yu) 平靜,繁複與(yu) 樸素,著重寫(xie) 實表現、精雕細刻與(yu) 隱喻式的情感再現,兩(liang) 種美感相輔相成,虛實相生,把材質的天然美感融入中國的藝術精神,凸顯了中國重彩畫的創作特征。重彩畫在戰國時期的帛畫《人物龍鳳圖》中展露了雛形。簡約、流利的墨線勾勒,流露著“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崇尚自然的思想觀念;而浪漫、優(you) 美的裝飾手法,洋溢出“錯彩鏤金,雕繪滿眼”的審美趣味。

  石濤曾在畫跋中提出“法無定相”“氣概成章”的思想。基於(yu) 對傳(chuan) 統的精研,將自己喜愛的、熟悉的、理解的優(you) 秀傳(chuan) 統形式語言,與(yu) 自己“觀看”世界的心理意象融合,達到“無意中之揮出”的自然。“道”和“技”在此被逐漸拉近。“道”不再不可觸及,至高無上;“技”也不再被鄙視和冷落。誠如莊子描繪庖丁為(wei) 文惠君解牛的“遊刃有餘(yu) ”。因為(wei) “技”具有極高的智能與(yu) 價(jia) 值,它本身就是一種美。失去了睿智的表現語言,作為(wei) “道”的觀念就無法被表述。當代重彩畫可以將水墨交融滲透的意象美感和“錯彩鏤金”的瑰麗(li) 色彩相結合,穿過虛幻的表象品味本質的真實,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新表達形式。

  中國重彩畫的形態並不是固定不變的,隨著觀念更迭,時尚與(yu) 趣味都會(hui) 發生轉變,價(jia) 值觀的選擇亦會(hui) 有所不同,也就必然產(chan) 生不同時期的創作闡述與(yu) 風格變化。以傳(chuan) 承與(yu) 變革為(wei) 切入點,梳理重彩不同曆史時期的形態表現,並探討其形態本體(ti) 流變及其延伸的可能意義(yi) ,剖析當代中國重彩畫形態的構成與(yu) 轉換,探索其形態表現的多樣性,非常有必要。我們(men) 傳(chuan) 承的應是本民族優(you) 秀的經典傳(chuan) 統繪畫語言,通過這種繪畫語言,來傳(chuan) 達當下人的精神質地和對當代的理解。

  借古開今,在努力尋求色彩的表現性、裝飾性和象征性的基礎上開拓新局麵,當代重彩以材質的美感質地為(wei) 切入點,探索當代藝術表現,要體(ti) 現材質自身的啟發性,追求礦物顏料天然品格的獨立審美價(jia) 值。

  礦物色具有天然的晶瑩美感,色域寬廣,與(yu) 中國崇尚自然的思想結合,是一種由技術進入到精神層麵的特殊材質,更適於(yu) 主觀的、精神性的表現。因此,“似與(yu) 不似”似乎就成為(wei) 最佳選擇,它完全可以將物象外在特征的“似”與(yu) 內(nei) 在精神的“不似”相結合,糅合在一個(ge) 畫麵當中。而恰恰“似與(yu) 不似”是中國傳(chuan) 統繪畫語言不可或缺的重要特征。出於(yu) 對畫麵豐(feng) 富的肌理色層、層層相透的色彩與(yu) 質地美感的迷戀,創作中還可以引入敦煌壁畫那層含蓄深遠、變幻莫測的神秘效果。

  讓色彩變化融入水墨中,把偶發的意外效果與(yu) 畫麵具體(ti) 形象的刻畫聯係在一起,同時把水墨的揮灑與(yu) 重彩的勾染巧妙結合。通過三礬九染的傳(chuan) 統繪製方式,在細致的筆觸下,蘊藏了豐(feng) 富的變化,溫潤、透明,宛如琥珀,細膩與(yu) 狂放並存。礦物顏料顆粒在畫麵上駐足、流動,跳躍著一種靈動,一種不可複製的情愫,流瀉出那一份天真、純淨與(yu) 美好。絢麗(li) 的色塊在躍動的韻律中歡暢起舞,使西畫的色彩流動在宋畫的意境中。

  重彩繪畫是一種潛意識中對內(nei) 心深沉細膩的探索,標新立異須正本清源,師古人之法更要師古人之心,守正才能創新。創作過程中內(nei) 在省思幻化於(yu) 境,動靜張弛、喜怒哀樂(le) 在此皆可自然流轉,在藝術探索中回歸自己的精神家園。

  《光明日報》(2023年10月22日 11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