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應民聲總關情
【主題教育在基層】
呼應民聲總關(guan) 情
——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在主題教育中探索“暖心走訪”機製
光明日報記者 常河 丁一鳴
篩子市小巷道整體(ti) 改造後,薛閣街道譙陵社區居民董影再也不用擔心夜間出門會(hui) 踩進泥坑;十八裏鎮侯橋村村民馬誌亮發現村裏一下安裝了40多盞路燈;魏崗鎮趙莊社區居民盼望已久的水泥路終於(yu) 修好了;閑置場地成了休閑文化廣場,五馬鎮五馬村村民李淑俠(xia) 和夥(huo) 伴們(men) 的廣場舞跳得更歡快……
這些令群眾(zhong) 開心的事,源於(yu) 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在第二批主題教育中探索創新的“民聲呼應·暖心走訪”工作機製。
第二批主題教育開展以來,譙城區精心製定主題教育理論學習(xi) 計劃安排,將區直單位中的縣處級以上領導幹部一並納入區委讀書(shu) 班學習(xi) ,實現“關(guan) 鍵少數”全員參與(yu) ;結合青年黨(dang) 員、流動黨(dang) 員、年老體(ti) 弱黨(dang) 員及新經濟組織、新社會(hui) 組織、新就業(ye) 群體(ti) 中的黨(dang) 員等4類群體(ti) 實際,推行個(ge) 人自學、網絡助學、上門送學、結對幫學等模式,“量體(ti) 裁衣”製定不同“學習(xi) 菜單”,變“大水漫灌”為(wei) “精準滴灌”,確保學習(xi) 全覆蓋、無死角。據了解,截至目前,該區已組織578名黨(dang) 務工作者到1231名黨(dang) 員家中送學幫學。
在此基礎上,譙城區探索出“暖心走訪”機製,通過設置問卷“菜單”,推動萬(wan) 名幹部帶著問卷走村入戶開展大調研,察民意、訪民情、解民憂、暖民心,持續提升基層治理精細化水平,用走訪機製推動一個(ge) 個(ge) 民生訴求變成一件件民生實事,成為(wei) 黨(dang) 委政府和人民群眾(zhong) 的“連心橋”。
篩子市街始建於(yu) 20世紀80年代,多條巷子路麵坑坑窪窪、高低不平,一下雨泥濘不堪,遇到大雨,積水容易倒灌進居民家裏。“過去不僅(jin) 出行難,積水生雜草,蚊蟲亂(luan) 咬人,天一黑,大人很少出門,更不敢讓小孩出門。”董影回憶說。
篩子市街巷路麵破損、排水不暢等問題,不僅(jin) 是群眾(zhong) 的“煩心事”,也是黨(dang) 委、政府的“揪心事”,但受製於(yu) 資金、政策等因素,情況一直未能明顯改善。不久前,譙陵社區黨(dang) 委書(shu) 記馬會(hui) 子在入戶走訪時,居民再次把這件“煩心事”提了出來。
“社區幹部多次到實地走訪,對需修繕的道路進行丈量統計,製定解決(jue) 方案逐級上報,最終區裏將該街巷問題納入片區改造項目並給予資金支持。”馬會(hui) 子說,目前改造項目已全部完成,惠及居民160戶400餘(yu) 人,群眾(zhong) 的“煩心路”變成了“暖心路”。
“暖心走訪”收集問題進而推動問題得到高效解決(jue) ,是開展這項行動的關(guan) 鍵點和落腳點。“用黨(dang) 員幹部的‘辛苦指數’換來人民群眾(zhong) 的‘幸福指數’。”譙城區委書(shu) 記周霄說,“我們(men) 之所以在財力緊張的情況下仍然下大力氣努力補足曆史欠賬,就是考慮到這既是曆史使命,我們(men) 責無旁貸;也是發展趨勢,我們(men) 退無可退;更是治理之需,我們(men) 別無選擇。”
“現在路麵整潔、排水通暢,還安裝了路燈、監控,巷子的牆壁也粉刷一新,沒讓我們(men) 這些居民掏一分錢。”董影高興(xing) 地說,“路好了,環境美了,晚上巷子裏也熱鬧了,真心感謝黨(dang) 委、政府的‘暖心走訪’。”
“以前一到晚上黑乎乎的,也不願意出來;現在路燈安裝好了,亮堂堂的,晚上出來走動走動拉拉呱心情更舒暢,跳廣場舞的人也多了。”馬誌亮說。
十八裏鎮侯橋村村民組長在走訪時,有居民反映家門口沒有路燈,夜晚出行不方便,存在一定安全隱患。了解到情況後,侯橋村村委會(hui) 立即安排人員到居民家中走訪摸排和實地查看,及時製定方案,最終確定路燈安裝點位。目前,40盞路燈已安裝完畢並投入使用。
據了解,第二批主題教育中,譙城區要求全區黨(dang) 員幹部始終“帶著態度”“帶著方法”“帶著目標”開展工作,讓群眾(zhong) 工作更主動、服務模式更係統、問題辦理更高效。
“一次上門將走訪問題全部做完,把以前需要重複協調聯係的內(nei) 容‘合並同類項’。這樣,基層幹部減了負,上門入戶也有了抓手。”譙城區委組織部副部長朱義(yi) 軍(jun) 說。
五馬鎮五馬村有村民反映,鎮上應適當增加群眾(zhong) 休閑娛樂(le) 的場所,建議將五馬集老街南頭、311國道北側(ce) 一處閑置場地利用起來。第二批主題教育中,該鎮黨(dang) 委通過走訪調研後,將該閑置地納入文化廣場改造項目。今年國慶節前,投入使用後的文化廣場成為(wei) 附近群眾(zhong) 的好去處,一到晚上,村民們(men) 就在這裏跳跳舞。歡快的是群眾(zhong) ,歡騰的是村莊。
《光明日報》(2023年10月25日 05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