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聚高技能人才之力 築高質量發展之基

發布時間:2023-10-26 10:15: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經濟界麵】

  光明日報記者 邱玥

  為(wei) 期4天的第二屆全國技能大賽近日落下帷幕,所有109個(ge) 比賽項目,均服務於(yu) 實體(ti) 經濟,近四成屬於(yu) 先進製造業(ye) 項目,近三成屬於(yu) 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項目。全國技能大賽的參賽選手,既有企業(ye) 生產(chan) 一線的工人,也有來自技工院校、職業(ye) 院校的師生。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努力培養(yang) 造就更多大師、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jun) 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技能人才在賽場上脫穎而出,既凸顯出我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的堅實步伐,又為(wei) 我國通過培養(yang) 合格技能人才破解就業(ye) 矛盾指引了方向。

  1.大賽競技場成為(wei) 高質量發展“風向標”

  雖然第二屆全國技能大賽曆時隻有短短4天,但通過掃描賽場,可以看到新時代新征程職業(ye) 發展的新趨勢和從(cong) 業(ye) 人員新風采。

  與(yu) 首屆大賽相比,第二屆全國技能大賽增加了20個(ge) 新職業(ye) 和數字技術技能類賽項,包括人工智能訓練、互聯網營銷、全媒體(ti) 運營、服務機器人應用技術等。109個(ge) 比賽項目中,近四成屬於(yu) 先進製造業(ye) 項目,近三成屬於(yu) 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項目。在賽場上,物聯網安裝調試賽項吸引了眾(zhong) 多觀眾(zhong) 的目光。

  “這一賽項考察選手對物聯網基礎應用場景搭建和調試、安裝的能力。”該賽項現場技術保障人員徐鵬介紹,隨著我國物聯網產(chan) 業(ye) 發展日趨完善,對相關(guan) 崗位人才的能力要求也在不斷提升。選手需要利用相關(guan) 設備完成在智慧農(nong) 業(ye) 、智慧家居、智慧工廠等場景中搭建物聯網係統的任務要求。

  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以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新商業(ye) 模式為(wei) 核心內(nei) 容的“三新”經濟增加值為(wei) 210084億(yi) 元,比2021年增長6.5%,比同期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GDP)現價(jia) 增速高1.2個(ge) 百分點,由此催生出的新職業(ye) 也成為(wei) 求職者的新選擇。

  “當今社會(hui) 正在經曆新一輪的科技革命與(yu) 產(chan) 業(ye) 變革,不斷塑造著新的生產(chan) 力需求。”複旦大學中國研究院副研究員劉典表示,新職業(ye) 的興(xing) 起,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產(chan) 物。以數字產(chan) 業(ye) 為(wei) 例,從(cong) 供給看,隨著數字中國建設的推進,數字安全工程技術人員、人工智能工程技術人員、信息安全測試員等職業(ye) 就是伴隨著新經濟業(ye) 態的需求而興(xing) 起的新職業(ye) ,成為(wei) 數字經濟時代的新生力量。這些力量為(wei) 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帶來轉型升級的空間,讓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活躍起來,成為(wei) 新的經濟增長點,也為(wei) 新職業(ye) 打開無限可能。從(cong) 需求看,新經濟的發展創造了人民群眾(zhong) 對更多細分產(chan) 業(ye) 的新需求,研學旅行指導師、無人機駕駛員、網約配送員、家庭教育指導師等職業(ye) 應運而生,成為(wei) 服務於(yu) 人們(men) 對於(yu) 美好生活追求的新職業(ye) 。

  回到賽場上,我們(men) 也看到花藝、美發、烘焙等服務業(ye) 不斷走向多元化、專(zhuan) 業(ye) 化,整理收納師等一些新職業(ye) 新工種不斷出現,凸顯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堅實步伐。

  202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ye) 分類大典(2022年版)》將“整理收納師”正式納入居民服務人員職業(ye) 類目中。在本屆大賽中,湖北幼兒(er) 師範高等專(zhuan) 科學校現代家政服務與(yu) 管理專(zhuan) 業(ye) 副教授羅欣作為(wei) 選手參加了家政服務(整理收納)項目的比賽。“整理收納師是新職業(ye) 工種,市場需求很大,學校開設的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今年迎來了第一批畢業(ye) 生,實現了100%就業(ye) 。”

  “新職業(ye) 的背後是新業(ye) 態的支撐,體(ti) 現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正邁出堅實步伐,同時也意味著發展的新機遇和就業(ye) 的新空間,這對於(yu) 增強新職業(ye) 從(cong) 業(ye) 人員的社會(hui) 認同、促進就業(ye) 創業(ye) 具有重要意義(yi) 。”第二屆全國技能大賽執委會(hui) 技術保障工作部副部長李戰強說。

  “隻有提升人力資本投入,才能提升全要素生產(chan) 率,教育、科技、人才協同發展才能更有效地釋放創新驅動的能量。”中國勞動學會(hui) 會(hui) 長楊誌明說。技能人才是支撐中國製造、中國創造的重要力量,高技能人才是技能人才隊伍的核心骨幹,對於(yu) 提高核心競爭(zheng) 力,增強國家科技創新能力具有重要意義(yi) 。

  2.技能人才助力破解結構性就業(ye) 矛盾

  位於(yu) 江蘇省靖江市季市鎮的大中電機,是一家綜合性電機製造企業(ye) ,去年因擴產(chan) 能和拓市場,企業(ye) 技能人才出現短缺。“目前隻招到了一部分人員,缺口還很大。”該公司人事專(zhuan) 員表示,她們(men) 還在想辦法招工,以滿足公司發展需要。而土生土長的季市人章女士,想在家門口找份工作,但一直找不到合適的。“偏技術的崗位倒是薪資待遇還不錯,但自己又沒有相關(guan) 技能。”

  一邊是招工難,一邊是就業(ye) 難,這是季市鎮就業(ye) 用工市場的一大痛點。今年以來,季市鎮以培育技能人才為(wei) 抓手,全方位開展就業(ye) 幫扶工作。截至目前,季市鎮開展技能培訓200餘(yu) 人,其中150人實現了“家門口就業(ye) ”。如今的章女士找了份嵌線工的工作,“現在每個(ge) 月的工資不比出門打工掙得少,照顧家裏又方便,真的感謝政府開展了培訓。”她笑著說。

  當前,我國已進入人口發展新常態,雖然人口和勞動力規模依然龐大,但總量呈下降趨勢,勞動力大齡化特征明顯,並存在供需結構性錯配等問題。特別是在製造業(ye) 一線,普工數量不足,高技能人才的求人倍率長期保持在2以上。麵對結構性就業(ye) 矛盾,尤其是青年就業(ye) 難題,技能人才相對不足的問題既對勞動力供給提出了新要求,也為(wei) 青年就業(ye) 選擇提供了新方向。

  在西安技師學院,今年畢業(ye) 生不到1000人,但來了110多家企業(ye) 招聘,平均1個(ge) 畢業(ye) 生有4個(ge) 崗位等著要。焊接、數控加工、電氣自動化等專(zhuan) 業(ye) 的畢業(ye) 生更是供不應求。人力資源社會(hui) 保障部職業(ye) 能力建設司副司長王曉君指出:“正是因為(wei) 技工院校堅持就業(ye) 導向,按照市場需求靈活設置專(zhuan) 業(ye) ,同時強化校企合作,培養(yang) 企業(ye) 特別是先進製造業(ye) 最需要的技能人才,才能實現就業(ye) 率多年保持在96%以上。”

  與(yu) 此同時,隨著經濟社會(hui) 發展,尤其是互聯網、數字經濟等新技術的出現,新職業(ye) 不斷湧現,對勞動力市場供求關(guan) 係產(chan) 生深遠影響。《2023年新職業(ye) 發展趨勢白皮書(shu) 》的數據顯示,17.5%的年輕人在嚐試傳(chuan) 統行業(ye) 以外的新職業(ye) ,58.5%的年輕人對新職業(ye) 抱有強烈興(xing) 趣。

  2019年以來,人社部先後發布了5批共74個(ge) 新職業(ye) ,包括互聯網營銷師、民宿管家、研學旅行指導師、數字孿生應用技術員等,並於(yu) 2022年收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ye) 分類大典(2022年版)》中。此外,漢服妝造、寵物攝影等各種類型的新業(ye) 態也為(wei) 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提供了新選擇。除了人社部發布的新職業(ye) ,我國還存在著許多尚未收入國家職業(ye) 分類大典,但從(cong) 業(ye) 規模已十分可觀的新興(xing) 職業(ye) 。這些新興(xing) 職業(ye) 的出現,代表著各個(ge) 領域龐大的人才缺口,是人才資源需求結構最直觀的體(ti) 現,為(wei) 我國穩就業(ye) 帶來新的增長空間。

  “新職業(ye) 的興(xing) 起為(wei) 就業(ye) 市場注入了新的動力和活力,在推動職業(ye) 需求和工作方式變革的同時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新發展空間,也對我國新職業(ye) 的未來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劉典表示,隨著技術和市場的演進,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和新的經濟模式不斷湧現,需要相應的新職業(ye) 來適應和支持。新職業(ye) 帶來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優(you) 化,促進了經濟的轉型升級。而經濟發展的新要求在帶來新職業(ye) 的同時,又在不斷推進形成新的生產(chan) 力。這種經濟需求與(yu) 新職業(ye) 形成之間的良性互動進一步促使經濟釋放出新的動能。這意味著新職業(ye) 的高質量發展不僅(jin) 會(hui) 帶動就業(ye) 以及培訓教育行業(ye) 發展,也會(hui) 帶動經濟進一步增長。

  3.進一步加大高技能人才培養(yang) 力度

  2022年,中辦、國辦印發的《關(guan) 於(yu) 加強新時代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提出,到“十四五”時期末,技能人才占就業(ye) 人員的比例達到30%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達到1/3,為(wei) 新時代加強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指明了方向。

  最新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技能人才總量已超2億(yi) 人,占就業(ye) 人員總量26%以上,高技能人才超過6000萬(wan) 人,正朝著“十四五”目標奮力邁進。瞄定這一目標,加強職業(ye) 技能培訓成為(wei) 全麵提升勞動者就業(ye) 創業(ye) 能力、緩解技能人才短缺、提高就業(ye) 質量的重要助力。

  這次全國技能大賽的參賽選手中,既有企業(ye) 生產(chan) 一線的工人,也有來自技工院校、職業(ye) 院校的師生。技能大賽不僅(jin) 是職業(ye) 教育從(cong) 業(ye) 者施展拳腳的平台,更折射出了職業(ye) 教育發展的新趨勢。目前,我國已形成以技師學院為(wei) 龍頭、高級技工學校為(wei) 骨幹、普通技工學校為(wei) 基礎的現代技工教育體(ti) 係。截至2022年末,全國共有2551所技工院校,在校生達445萬(wan) 餘(yu) 人,每年向社會(hui) 輸送約百萬(wan) 名畢業(ye) 生。

  “此次大賽旨在以賽促訓、以賽促培、以賽促建,不斷完善技能人才培養(yang) 、使用、評價(jia) 、激勵機製。”人力資源社會(hui) 保障部部長王曉萍表示,以職業(ye) 技能競賽為(wei) 引領,健全終身職業(ye) 技能培訓製度,推動技工教育特色發展,打造一支愛崗敬業(ye) 、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you) 良的技能勞動者大軍(jun) ,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ye) 。

  近年來,為(wei) 促進技能人才隊伍建設,我國出台了新職業(ye) 教育法、“新八級工”職業(ye) 技能等級製度等一係列法律和政策。深入實施高技能人才振興(xing) 計劃、落實“十四五”職業(ye) 技能培訓規劃、開展“技能中國行動”……一批批技能培訓計劃和行動深入開展。

  “這些政策、製度、法律法規對於(yu) 推動職業(ye) 教育培訓高質量發展、提高勞動者素質,促進就業(ye) 創業(ye) 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王曉君表示,目前各地都在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的各項政策,從(cong) 培養(yang) 、使用、評價(jia) 、激勵各個(ge) 環節加大工作力度,推動技能人才工作整體(ti) 發展。加強技能人才職業(ye) 技能等級製度建設,建立“新八級工”職業(ye) 技能製度,對於(yu) 健全技能人才成長通道,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和社會(hui) 地位必將發揮重大的作用。

  王曉君介紹,“技能中國”行動的總體(ti) 目標是在“十四五”期間加大技能人才培養(yang) ,力爭(zheng) 使技能人才總量增加四千萬(wan) ,達到占就業(ye) 人員的30%。目前,為(wei) 了加大“技能中國”行動的組織實施力度,各地不斷健全政策措施,組織實施專(zhuan) 項培訓計劃,比如金藍領計劃、高技能領軍(jun) 人才計劃等,強力推進高端人才、高端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同時,人力資源社會(hui) 保障部也先後會(hui) 同河南、浙江等地簽署框架協議,推進部省共建技能強省、技能社會(hui) ,目的就是為(wei) 了推動高技能人才實現整體(ti) 發展。

  “我們(men) 將加快落實《關(guan) 於(yu) 加強新時代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進一步加大高技能人才培養(yang) 力度,不斷完善技能導向的使用製度,不斷完善技能人才培養(yang) 、使用、評價(jia) 、激勵製度,激勵更多勞動者特別是青年人走技能成才之路。”王曉君說。

  目前,我國技能人才總量已超2億(yi) 人,占就業(ye) 人員總量26%以上;高技能人才超過6000萬(wan) 人。

  目前,全國累計建成954個(ge) 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和1196個(ge) 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

  (邱玥整理)

  《光明日報》(2023年10月26日 15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