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鳳凰縣菖蒲塘村:科技興村香果成“金果”
【深入學習(xi) 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中國式現代化·走進鄉(xiang) 村看振興(xing) 】
光明日報記者 趙嘉偉(wei)
金秋十月,記者走進湖南省湘西州鳳凰縣菖蒲塘村,田地裏閃耀著點點金黃。“這金色可不是稻穀哩。”菖蒲塘村駐村第一書(shu) 記唐金生拉著記者走近一瞧,原來是一個(ge) 個(ge) 碩大飽滿的香柚躲在寬大的綠葉後麵,露著“頭”呢。
“上個(ge) 月村裏的獼猴桃‘綠色產(chan) 業(ye) ’剛剛瓜熟蒂落,這不馬上就要迎來‘金色產(chan) 業(ye) ’香柚的采摘季,空氣裏的果香是一個(ge) 月換一茬呐。”望著隨山勢鋪開、一片接著一片的獼猴桃園、柚園、刺葡萄架,唐金生興(xing) 奮地說,“現在我們(men) 走上了發展壯大果苗產(chan) 業(ye) 的好路子,十年間,村民收入翻了4.9倍,村集體(ti) 收入翻了70倍。”
“少地、缺水,這裏曾經是附近有名的窮溝溝。”菖蒲塘村原村支部書(shu) 記王安全回憶道,當時村民們(men) 僅(jin) 靠種植水稻、玉米維持生計,看著村裏家家戶戶過得拮據,王安全的心裏很不是滋味。窮則思變,一次到當地縣農(nong) 科所參觀學習(xi) 後,王安全瞄上了水果產(chan) 業(ye) 並帶頭試種蜜橘,掛果成功後,更是帶動村民學習(xi) 技術、考察市場,讓村民賺到了“第一桶金”。近年來,菖蒲塘村的村民抓住“科技”這把發展金鑰匙,跑市場、搞科研、做電商,找到了一條可複製、可借鑒的致富路子。
一大早,村民田儒兵站在自家園內(nei) ,正仔細檢查獼猴桃樹嫁接枝的生長情況。“可不是吹牛話,我這果子,個(ge) 頭大,甜得掉牙。”十多年前,田儒兵還在上海的一家電子廠打工,如今已成為(wei) 村裏的種植大戶,“在家一年收入能有十來萬(wan) ,不比打工差。”
“果子好,秘密在這枝上哩。”田儒兵向記者介紹,2011年他剛從(cong) 上海返回老家,多年沒在村裏幹過活的他,一度陷入了迷茫。2013年,他開始種植獼猴桃,同時跟著老書(shu) 記王安全學習(xi) 嫁接技術。“最開始種植的是從(cong) 外麵引進來的米良一號獼猴桃品種,雖然相比普通獼猴桃要大要甜,但是種植管理成本較高,售價(jia) 較貴,銷量很難上得去。”2021年,田儒兵從(cong) 外地覓得一種好苗木,便開始琢磨起獼猴桃品種培育,搞起了農(nong) 業(ye) “科研”。經過兩(liang) 年的培育,改良出來的果種上市早、個(ge) 頭大、口味甜,管理成本還下降了不少。
“不光果子能賣出個(ge) 好價(jia) 錢,這果枝更是‘寶貝疙瘩’。春天種,冬天收,一株苗木就能賣六七塊錢,一畝(mu) 地能賣八千多株,兩(liang) 畝(mu) 地就是十萬(wan) 元左右嘞。”田儒兵把自己花費數年時間培育出來的成果稱為(wei) “蜜香金果”,盤算著產(chan) 業(ye) 帶給他的巨大收益。然而,他並沒打算就此安心“歇歇腳”,反倒是笑嗬嗬地說:“市場變化快,我還要繼續鑽研,培育出更好的水果。”
“誰說農(nong) 民不能搞科研?”“人人都是技術員。”村裏的人麵對專(zhuan) 家,不犯怵,靠的正是自己的“絕門技藝”。除了田儒兵,村民丁清清也通過芽變成功選育了無籽獼猴桃,申請了國家專(zhuan) 利,並在湘西州範圍內(nei) 推廣。把技術變成錢,村裏帶出了一大批懂科技、會(hui) 經營的新型農(nong) 民。
目前,村裏有省州縣科技示範戶268戶,初級農(nong) 技師職稱48人,中級農(nong) 技師職稱21人。村裏還組建了一支“女子嫁接隊”,對外輸出苗木嫁接技術服務,短短幾年時間,這支隊伍足跡遍布湖南、貴州、重慶、四川、陝西等地,人數壯大到247人,收入超1000萬(wan) 元。
在菖蒲塘村,不僅(jin) 有這樣一支懂技術、會(hui) 鑽研的“科技農(nong) 民”,還有一支跟得上時代、懂得潮流的“電商青年軍(jun) ”,他們(men) 通過手機和網絡,把村裏的果苗推銷到全國各地。
2010年,村民向黎黎從(cong) 湖南長沙念完大專(zhuan) 後,回到了自己的家鄉(xiang) 創業(ye) 。“剛回到家,就遭到了父母的激烈反對,他們(men) 想著,好不容易把自家娃送到大城市讀書(shu) ,又回來當農(nong) 民。”為(wei) 了表明自己留在家鄉(xiang) 的決(jue) 心,她跟父母立下了“三年之約”,一定踏踏實實在村裏幹一番事業(ye) 。2015年,向黎黎建立“鳳凰古城紅心獼猴桃基地”網站,利用鳳凰古城的名氣提升菖蒲塘村獼猴桃知名度。“第一年就賺了18萬(wan) 塊錢,還清了創業(ye) 貸款,還賺了幾萬(wan) 塊錢。”2016年,向黎黎開始種植苗木並在網上銷售,還幫父老鄉(xiang) 親(qin) “帶貨”,生意越來越火爆,2022年全年銷售額達到50萬(wan) 元。
如今,菖蒲塘村電商從(cong) 業(ye) 人數超過50人,年創收800多萬(wan) 元。搭乘電商的“快車道”,菖蒲塘村的水果苗木產(chan) 業(ye) 叫好又叫座,品牌效應越來越顯著,很多客商認準了“菖蒲塘”三個(ge) 字。“從(cong) 傳(chuan) 統水果銷售到通過科技和旅遊做大做強水果產(chan) 業(ye) ,從(cong) 賣果子到賣技術,菖蒲塘人敢吃苦、敢嚐鮮,在青山綠水間掘金致富,在田園鄉(xiang) 村中構建幸福家園。”菖蒲塘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周祖輝說。
《光明日報》(2023年10月26日 05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