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評論員:“少年的你”構築全方位網絡保護屏障
【閱讀提示】《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明年1月1日起施行
光明網評論員:備受關(guan) 注的《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終於(yu) 落地。日前,曆經多年醞釀和完善,我國首部專(zhuan) 門性的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綜合立法正式出台,於(yu) 2024年1月1日起施行。該份規範性法律文件將為(wei) 未成年人在網絡空間的健康成長提供更堅實的法治保障。
未成年人是不折不扣的“網絡原住民”,對他們(men) 來說,“網絡化生存”正逐步成為(wei) 現實。統計顯示,截至2023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79億(yi) 人,其中10歲以下網民和10-19歲網民占比分別為(wei) 3.8%和13.9%,青少年網民數量近2億(yi) 人。換句話說,每2個(ge) 未成年人中就有1個(ge) 人是網民。伴隨著互聯網在該群體(ti) 中加速普及與(yu) 滲透,未成年人群體(ti) 也呈現出觸網低齡化、使用網絡日益深化的特點。互聯網是一把雙刃劍,它給未成年人提供了認識世界的強大工具,也讓其更加暴露在各種危機和風險中。
網絡遊戲沉迷、個(ge) 人信息泄露、網絡欺淩、網絡消費陷阱……相關(guan) 的社會(hui) 新聞屢見不鮮,刺痛社會(hui) 的敏感神經。在網絡空間為(wei) 未成年人構築起一道堅實的“防火牆”,日益成為(wei) 廣泛共識。“史上最嚴(yan) 防沉迷新規”出台、強化網絡直播“青少年模式”等就是呼應社會(hui) 呼聲的探索。2021年6月,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增設網絡保護專(zhuan) 章,按下了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的“加速鍵”,釋放出清晰而強烈的信號。此次出台的《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曆經7年醞釀並3次麵向社會(hui) 公開征求意見,反映出網絡環境快速變化及網絡場景加速迭代下監管麵臨(lin) 的新挑戰,但也因此被社會(hui) 寄予更高期待。
值得關(guan) 注的是,《條例》堅持問題導向,明確治理網絡欺淩的多條舉(ju) 措,頗具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尤其是進一步明晰了網絡產(chan) 品和服務提供者的責任義(yi) 務。文件明確提出,網絡產(chan) 品和服務提供者應當建立健全網絡欺淩行為(wei) 的預警預防、識別監測和處置機製,提供便利未成年人設置網絡欺淩信息防護選項,采用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加強對網絡欺淩的識別檢測等。頗具剛性的一條是,規定網絡服務提供者通過未成年人私密信息發現未成年人可能遭受侵害的,應當立即采取必要措施保存有關(guan) 記錄,並向公安機關(guan) 報告。相信隨著這些舉(ju) 措的落地,不斷織牢織密的安全網,將讓更多未成年人免遭網絡侵害。
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讓未成年人遠離網絡信息汙染和侵害固然必要,更長遠也更關(guan) 鍵的,還在於(yu) 提高未成年人的網絡素養(yang) ,增強對各種網絡風險的辨識能力,不斷提高自身使用網絡的能力與(yu) 水平,真正讓網絡為(wei) 自己所用。更好地使用網絡,才能實現更全麵的保護。對此,《條例》單設“網絡素養(yang) 促進”專(zhuan) 章,明確了學校、家庭、政府相關(guan) 部門及機構、社會(hui) 主體(ti) 等的職責,並覆蓋“軟件”“硬件”等方麵,將對培育未成年人網絡安全意識、文明素養(yang) 、行為(wei) 習(xi) 慣和防護技能等起到指引作用。
加強未成年人網絡保護不單單是誰的問題,也無法單靠哪一方的努力來實現。各責任主體(ti) 都應該也必須攜起手來,真正本著為(wei) 孩子負責的態度,推動“條例”落實,為(wei) “少年的你”構築起全鏈條、全方位的網絡保護屏障,以法治的力量護航他們(men) 健康成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