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之成為實踐:曆史嬗變及其意義
【論點摘編】
丁立群在《中國社會(hui) 科學》2023年第9期撰文指出,從(cong) 古希臘到中世紀,勞動一直處於(yu) 被貶抑的地位,是苦難、痛苦、懲罰的代名詞,是一種非人的活動。資產(chan) 階級的興(xing) 起,使勞動地位發生了逆轉。但是他們(men) 仍把勞動看作單純的“成物”活動,忽視勞動對人的內(nei) 在構建意義(yi) 。黑格爾第一次論述了勞動對人的教化和解放意義(yi) 。馬克思批判地繼承了黑格爾關(guan) 於(yu) 勞動的哲學思想,在完全意義(yi) 上把勞動提升為(wei) 實踐。馬克思創立了“勞動—社會(hui) ”的實踐哲學:以勞動實踐作為(wei) 人類社會(hui) 的基礎;依據勞動的兩(liang) 重性構建了人道與(yu) 科學統一的基本邏輯;轉換了實踐哲學的存在場域,用“社會(hui) ”範疇取代傳(chuan) 統實踐哲學的政治、倫(lun) 理範疇,拓展了實踐哲學的廣度和深度;重構了實踐哲學的終極旨趣,用社會(hui) 解放代替了政治解放,使實踐哲學成為(wei) 無產(chan) 階級革命和人類解放的理論。
《光明日報》(2023年10月30日 15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