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 】雲南:讓生態與旅遊共進共贏

發布時間:2023-10-30 10:33: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 】

  光明日報記者 張勇 徐鑫雨 光明日報見習(xi) 記者 阮紫嫣

  “你知道嗎,帶人觀鳥也能賺錢!”剛到雲(yun) 南省德宏州盈江縣石梯村,“鳥導”徐小龍就拉著記者去參觀特色“鳥塘”,“這個(ge) ‘鳥塘’是我的拍鳥寶地,每年2月到4月是觀鳥旺季,賺個(ge) 兩(liang) 三萬(wan) 塊不成問題!”

  忽然,徐小龍壓低聲音:“來了!你看,犀鳥!”一隻黃黑白相間的雙角犀鳥闖入我們(men) 的視線。隻見它立在枝頭四下張望一番,然後將剛剛捕捉的“美食”喂給巢中的雌鳥和幼鳥。

  生態觀鳥,讓石梯村遠近聞名。這個(ge) 藏在群峰中的昔日窮山村,也由此變成了充滿活力的富村寨。

  在雲(yun) 南,石梯村並非個(ge) 例。

  犀鳥、亞(ya) 洲象、滇金絲(si) 猴、綠孔雀,犀鳥穀、三江並流、冰川雪山、熱帶雨林……雲(yun) 南生態資源之豐(feng) 饒,世所罕見。如何用好“綠水青山”?雲(yun) 南的答案是:走群眾(zhong) 生活與(yu) 生態保護共進共贏之路。

  要“共贏”,就不能就生態保護談保護,而要建立起利益聯結機製。

  在迪慶州維西縣塔城鄉(xiang) 塔城村,第二支部書(shu) 記餘(yu) 小華和記者算起了增收賬:“我們(men) 村在滇金絲(si) 猴國家公園範圍內(nei) 。全村46戶中,有20多戶都在生態保護崗位,每戶月收入2000多元,加上景區分紅等,年收入能有四五萬(wan) 元。”

  從(cong) 2020年起,當地景區收益的8%都給了坐落在景區內(nei) 的3個(ge) 村,去年塔城村每戶分到1500元。“我們(men) 真切地享受到了發展的紅利!”餘(yu) 小華說。

  “雲(yun) 南90%以上的鄉(xiang) 村旅遊,都是依托當地生態資源發展起來的。”雲(yun) 南省文旅廳資源開發處處長張雲(yun) 鵬也拿出一組數據:2022年全省鄉(xiang) 村旅遊共接待遊客3.93億(yi) 人次,實現旅遊收入1889億(yi) 元。

  旅遊發展了,又遇到了新問題:景點“人山人海”,如何避免生態破壞?

  要共贏,就要強化景區管理,激發全社會(hui) 保護生態的內(nei) 生動力。

  在玉龍雪山,主管部門通過精密測算後發現,景區每天最多可容納5萬(wan) 名遊客。為(wei) 了減少對生態環境的壓力,當地作出決(jue) 策——每天限流3萬(wan) 人,上山索道限流1萬(wan) 人。植被修複也同步開展,幾年來,景區內(nei) 新種植林木近2.5萬(wan) 株,恢複了40萬(wan) 平方米裸露麵積的植被。

  在地處橫斷山脈川滇交界處的瀘沽湖,今年以來,已有超過75萬(wan) 名遊客到此打卡。如此多遊客蜂擁而至,如何保護瀘沽湖的水質?

  在瀘沽湖東(dong) 岸的寧蒗縣永寧鎮大落水村,記者看到,村子臨(lin) 湖路邊建起了專(zhuan) 門的水溝。“這是用來收集汙水的,這樣汙水就不會(hui) 流到湖裏了。”村裏一家客棧老板的兒(er) 子楊紮西次兒(er) 告訴記者,“瀘沽湖是我們(men) 的衣食父母,大家都要保護好她!這幾年遊客多了,我們(men) 會(hui) 主動監督遊客,不能在湖裏遊泳、踩水,更不能在湖邊洗車。”

  如何增加自然生態的含金量?雲(yun) 南的做法是,既要“賞風景”,也要“品文化”。

  今年,是紅河州元陽縣哈尼梯田被列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的第十年。“要保護好19萬(wan) 畝(mu) 哈尼梯田,也要保護好哈尼梯田稻作文化”已成為(wei) 當地共識。由此,哈尼梯田文化館拔地而起,民族文化傳(chuan) 承文藝隊建了起來……在梯田環繞的阿者科村,自2019年開展鄉(xiang) 村旅遊以來,遊客絡繹不絕,已接待6.58萬(wan) 餘(yu) 人。綿延的梯田成為(wei) 遊客們(men) 向往的“詩和遠方”。

  走進普洱市瀾滄縣景邁山千年萬(wan) 畝(mu) 古茶園,在100多萬(wan) 株茶樹間,幹欄式建築錯落有致,茶舍隨處可見……傣族、布朗族人民世世代代在此繁衍生息。遊客和村民一道品茶論茶,談笑風生。從(cong) 北京來的張先生感歎:“這裏用文化留住遊客,讓遊客帶走文化!”

  天賦美景彩雲(yun) 南,四方遊客爭(zheng) 來賞。今年上半年,雲(yun) 南接待國內(nei) 外遊客5.39億(yi) 人次,創曆史新高。說起“共贏”的好日子,麗(li) 江市玉龍縣大具鄉(xiang) 甲子村委會(hui) 黑水村一組村民沙成龍很滿足:“現在水更清了,山更美了,我們(men) 的口袋也更鼓了!”

  《光明日報》(2023年10月30日 01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