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文化視角與國際關係史研究的新趨勢

發布時間:2023-10-30 10:33: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翟韜(首都師範大學曆史學院副教授)

  國際關(guan) 係史(外交史)研究是現代史學的一個(ge) 分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萌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有所發展,在當今時代成長為(wei) 蔚為(wei) 大觀的研究分支領域,與(yu) 國際關(guan) 係學(國際政治研究)也多有交叉和對話。國際關(guan) 係史主要研究時段聚焦在近現代,尤其是20世紀。從(cong) 國別角度而言,研究二戰及之前的國際關(guan) 係史,國內(nei) 外學界關(guan) 注歐洲國家和日本較多;研究二戰後、冷戰時期的國際關(guan) 係史,焦點是美國。

  國際關(guan) 係史研究有兩(liang) 大主導的視角和方法。一個(ge) 是安全視角,在此種觀照下,國際關(guan) 係史研究的核心議題是戰爭(zheng) 與(yu) 和平的問題,主要探究地緣政治、結盟、威懾、戰爭(zheng) 、締結條約等內(nei) 容。具體(ti) 而言,兩(liang) 次世界大戰的起源和戰後秩序的構建,美蘇冷戰和核威懾,陣營對抗的同盟體(ti) 係,世界霸權的轉移,以及國際聯盟、聯合國為(wei) 代表的國際組織是這種視角觀照下的主要探討對象。

  另一個(ge) 是經濟視角,核心的思路是探討曆史上資本主義(yi) 經濟體(ti) 係與(yu) 國際政治的關(guan) 係,主要探討西方大國對資源、市場、交通要道的爭(zheng) 奪,國際經濟體(ti) 係的建立,對外經濟援助等內(nei) 容。具體(ti) 而言,圍繞土地和石油資源的殖民戰爭(zheng) 和爭(zheng) 霸戰(如列強瓜分非洲、西方大國爭(zheng) 奪中東(dong) 的曆史),圍繞蘇伊士運河、巴拿馬運河等交通要道的國際衝(chong) 突與(yu) 危機,世界經濟體(ti) 係如布雷頓森林體(ti) 係的構建,道威斯計劃和楊格計劃、馬歇爾計劃、巴黎統籌委員會(hui) 的運作等經濟外交現象,是學者們(men) 頻繁探討的話題。

  以上兩(liang) 大主導性視角多采用現實主義(yi) 思路,政治學和國際政治經濟學是主要的研究方法和學科資源,都把政府決(jue) 策者看作是理性計算的行為(wei) 體(ti) ,服從(cong) 於(yu) 國家安全和物質利益的需要,從(cong) 而做出合理的外交選擇。這兩(liang) 種解釋視角都曾風行一時,至今仍然影響巨大。但是在近三十年,一種新的思路——文化視角和方法應運而生。

  就社會(hui) 因素而言,首先是蘇聯解體(ti) 和冷戰結束的方式,讓人們(men) 前所未有地注意到文化因素在國際關(guan) 係史中的力量;其次是“九·一一事件”背後“文明衝(chong) 突”的原因,以及伊拉克、阿富汗戰爭(zheng) 造成美國全球聲譽的下降,使得學術界意識到“軟實力”的重要性;最後,新世紀以來美國麵臨(lin) 愈演愈烈的社會(hui) 撕裂,國際學術界自然關(guan) 注國際關(guan) 係當中的文化身份問題。

  就學術界而言,學者們(men) 越來越意識到價(jia) 值觀和思想等文化因素對一國的安全和經濟訴求有很大的反作用。順著這種思路,可以看到國家和民族共同體(ti) 也是一種精神狀態,那麽(me) 國家之間的關(guan) 係,必然也是各種版本的價(jia) 值觀的往還交互過程。

  受以上雙重因素的影響,文化視角和方法開始在國際關(guan) 係史研究中發揮重要作用。國際關(guan) 係史的“文化轉向”主要體(ti) 現在如下兩(liang) 種進路。

  第一,文化作為(wei) 研究方法。即用文化方法研究國際關(guan) 係史中的重要事件或者現象,身份認同、文化觀念、外交政策的意識形態根源這三種研究路數運用得最多。

  學者在身份認同和對外決(jue) 策之間搭建起穩定的因果關(guan) 係,比如冷戰時期美國自以為(wei) 是的“世界領袖”身份意識對其大規模幹涉越南統一的政策行動起了相當大的影響,對越南統一進程和越南社會(hui) 造成了十分嚴(yan) 重的破壞;再比如日本的“亞(ya) 洲主義(yi) ”觀念,即所謂日本是亞(ya) 洲“盟主”的心態、畫地為(wei) 牢的“亞(ya) 洲版門羅主義(yi) 觀念”,對其侵略和殖民奴役亞(ya) 洲的政策行動影響極大,這對包括中國人民在內(nei) 的亞(ya) 洲各國人民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害。

  學者們(men) 也注意到文化觀念諸如性別、宗教、種族對外交決(jue) 策的影響。比如17世紀英國與(yu) 西班牙的爭(zheng) 霸鬥爭(zheng) ,也是英國國教與(yu) 西班牙信奉和支持的天主教的爭(zheng) 奪,兩(liang) 方爭(zheng) 奪基督教世界的正統地位是這場帝國主義(yi) 爭(zheng) 霸戰的重要因素。

  對外政策意識形態和知識根源最近也經常被學界涉及,比如有學者注意到現代社會(hui) 科學主要知識流派——“現代化理論”(社會(hui) 轉型的研究),被美國外交官運用到第三世界國家,他們(men) 親(qin) 身在越南、拉美等國家推動社會(hui) 轉型和“現代化”。這種“現代化外交”無一例外都以失敗告終,美國幹涉了很多第三世界國家的內(nei) 政並且打斷了這些國家曆史發展進程,也對其社會(hui) 造成了破壞。現代化這種宏大的社會(hui) 發展階段論,實際上是源自美國19世紀的擴張和帝國主義(yi) 思想——“天定命運”(Manifested Destiny)即認為(wei) 本國的製度和意識形態具有“普世性”、本國具有推動人類社會(hui) 變革的力量,這種思維方式被美國精英所承襲、延續,成為(wei) 美國的冷戰世界觀和國家意識形態。

  文化方法的學理根基是人類學、文化研究,底色是建構主義(yi) 的思路,把國際關(guan) 係看作是一個(ge) 個(ge) 文化體(ti) 和一套套價(jia) 值觀念之間的關(guan) 係。

  第二,文化作為(wei) 研究對象。國際關(guan) 係史當中的文化現象,可以分為(wei) 政府的文化外交和民間文化產(chan) 品的流動兩(liang) 大部分,學者們(men) 著力觀察研究文化作為(wei) “產(chan) 品”和“媒介”如何在國際關(guan) 係中流動。政府的文化外交包括各國政府主辦國際廣播電台、報刊雜誌、各種圖書(shu) 傳(chuan) 播項目等在內(nei) 的政府對外宣傳(chuan) 活動;包括各種文化展覽、藝術品交流、教育交流項目等在內(nei) 的對外文化輸出。

  近年來,學界也開始極大地關(guan) 注民間文化產(chan) 品在國際社會(hui) 的流動,尤其是大眾(zhong) 消費產(chan) 品,有學者關(guan) 注二戰時期可口可樂(le) 隨著美軍(jun) 的全球流動,二戰和冷戰時期好萊塢電影的意識形態輸出,也有學者把戰後日本動漫作為(wei) 外交軟實力的經典案例進行考察。

  簡言之,在國際關(guan) 係史和外交史研究中,文化是安全和經濟因素的補充性視角,它更加重視思想觀念的作用,注重意識對物質的反作用,這有助於(yu) 我們(men) 更全麵、更深入地理解國際關(guan) 係的曆史和現實。文化方法往往強調一國的國內(nei) 文化對其外交的影響,強調的是事物的“內(nei) 因”,這也有利於(yu) 校正跨國史研究的一些弊端,後者更多把外交決(jue) 策作為(wei) 對對方行為(wei) 的反應,尋求在互動中解釋曆史,過分強調“外因”對事物的影響。

  (本文係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文化冷戰視野下的美國與(yu) 香港、台灣關(guan) 係[1949—1979]”〔20BSS062〕的階段性成果)

  《光明日報》(2023年10月30日 14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