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光明網評論員:“實體書式生活”正在回歸

發布時間:2023-10-31 10:08:00來源: 光明網

  【閱讀提示】福州路上海書(shu) 城回歸,上海老書(shu) 迷排隊打卡

  光明網評論員:暌違兩(liang) 年的上海書(shu) 城重裝歸來,在滬上吹起文化熏風。媒體(ti) 報道,當天距離書(shu) 城開門還有一小時,福州路上就已經人頭湧動,拍照打卡者、守候者無數。

  上海書(shu) 城別有曆史意義(yi) ,沉澱著浦江兩(liang) 岸的文化記憶。重裝後也更有現代精神,低碳綠色的理念、人文雅正的審美流淌在空間布局中。不過,其受到如此大的歡迎,還在於(yu) 一種向“實體(ti) 書(shu) 式生活”回歸的社會(hui) 心理。疫情後,尤其今年,某地實體(ti) 書(shu) 店熱度飆升、某報告顯示實體(ti) 書(shu) 店人氣回歸的聲音時有耳聞,上海書(shu) 城的消息,是這個(ge) 背景音中的一部分。

  向往“實體(ti) 書(shu) 式生活”,是一種細膩複雜的社會(hui) 心理,也許不能以懷舊、情懷等一言以蔽之。對抗疫情的幾年,是中國社會(hui) 生活高度線上化的幾年;抗疫結束後,人們(men) 又迎來了世界範圍內(nei) 人工智能狂飆的時刻,媒介社會(hui) 、雲(yun) 化生活、數字生存——無論用哪個(ge) 概念,它都已然形成。一種下意識的、對數字生存的對抗正慢慢興(xing) 起,或者說,一種“生活還可以什麽(me) 樣”的探尋,開始出現在普羅大眾(zhong) 心中。

  實體(ti) 書(shu) 、期刊、報紙,是有明確時間性和空間性的出版物,每一本都指向一個(ge) 確定的出版時間、一個(ge) 確定的印刷地點,這二者常常構成了對所謂“年代”“時代”“地方性”的判斷,而一卷本一卷本的書(shu) 籍或期刊連綴起來,幾乎就是線性時間的觀感。相反,數字生活的特征恰恰是隻有“剛剛”“當下”而沒有線性時間,“包舉(ju) 宇內(nei) ”卻地域模糊。人們(men) 下意識的向“實體(ti) 書(shu) 式生活”回歸,深層是一種在時空中錨定自我所在的訴求。

  因為(wei) 時間和空間是一定的、載體(ti) 是實存的,書(shu) 籍的出版本身就代表著一種確定性。中國最早的書(shu) 籍出現在商代,歐洲最早的書(shu) 籍大概在公元前的古希臘,可信的、不可抹去的人類曆史,全部灌注在書(shu) 頁間。在確定和“不可更改”的意義(yi) 上,一切印在印刷媒介上的字,其實和鐫刻在金字塔上的象形文字沒什麽(me) 區別。相較起來,數字生活的一切則是動態的、隨時可編輯的,甚至連時間軸都是可以調整的,代碼和數據庫記錄曆史能否可靠?疑問尚存。一個(ge) 在數字中生活的普通人,也許於(yu) 無形中承受了太多“不確定性”之重,坐在書(shu) 店裏捧著一本有實在重量、已然確定的書(shu) ,是不多的安定感來源之一。

  互聯網和數字生活帶來的速度、效率革命,帶來的知識下沉和個(ge) 體(ti) 平權,自不待言,這其實已經是成熟現代社會(hui) 的基本麵。強調實體(ti) 書(shu) 和書(shu) 店的聲音,或許有一些確實來自回退式的思維,來自“舊即有理”的邏輯慣性,但大部分看來,還是源自一種對保持生活張力的本能。這是希望生活不隻有一種力量,不隻是一個(ge) 樣貌,而始終有平衡性的力量能使它保持在一個(ge) 可選擇的狀態。從(cong) 沉浸式的數字生活中,慢慢走入沁涼的、書(shu) 架間的巷道,展開印著無數同好指紋的書(shu) 頁,可能就是這樣一個(ge) 選擇。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