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時代催促,“全員體育老師”的誕生

發布時間:2023-11-01 10:08:00來源: 新華網

  新華社北京10月30日電(記者馬邦傑)全員體(ti) 育老師,即全校教職工都參與(yu) 體(ti) 育教學和組織活動,是否匪夷所思?這在一些學校已經成為(wei) 現實,有的正在成為(wei) 現實。

  從(cong) 體(ti) 育零基礎到冠軍(jun)

  “全體(ti) 老師都來學習(xi) 和嚐試組織體(ti) 育活動、教授體(ti) 育課”,是雲(yun) 南宣威大山裏的一位“體(ti) 育零基礎”的小學校長探索出來的模式。困則思變,探索的動力來自他當年麵臨(lin) 的困局。

  宣威市靖外明德小學2008年由五所農(nong) 村學校合並而成,合校之初校風校紀讓校長雷應飛頭痛不堪。他說:“學生來自不同的村落和學校,彼此之間溝通交流存在很大問題。當時有些孩子抽煙,廁所裏滿地煙頭。學生之間打架鬥毆也時有發生。”

  雷應飛嚐試各種辦法來解決(jue) 這個(ge) 問題。他借鑒其他學校的做法,在校內(nei) 舉(ju) 辦藝術節、科技節等活動。後來,他發現體(ti) 育是最有效的辦法。

  雷應飛應聘校長之前是數學老師,他說自己之前“從(cong) 來沒有接觸過、從(cong) 來沒有學過體(ti) 育”,學生們(men) 也很少上體(ti) 育課,“體(ti) 育老師都去教語文、數學了,體(ti) 育課更多隻是排在課表裏,名存實無。”

  而讓這些體(ti) 育基礎薄弱的校長和學生走出困局的正是體(ti) 育。剛開始時,雷應飛嚐試著引進城鎮學校的體(ti) 育教學模式,舉(ju) 辦為(wei) 期一月的體(ti) 育節,舉(ju) 辦班級籃球聯賽……隨著體(ti) 育活動的增多,學生抽煙和打架鬥毆的現象逐漸減少,直到最後絕跡。

  “開始真沒想到體(ti) 育竟然還有如此功效。”雷應飛說。

  雷應飛於(yu) 是在學校大力推行體(ti) 育教學活動。體(ti) 育成為(wei) 學校最重要的學科。現在學生每天有三個(ge) 小時的體(ti) 育活動,其中包括晨練、體(ti) 育課、課間活動、下午體(ti) 育社團活動以及晚飯後的籃球和旱地冰球等活動。

  學校有位名叫錢國萬(wan) 的老師在師範院校求學時主修體(ti) 育專(zhuan) 業(ye) ,1999年參加工作,教小學數學。2014年,靖外明德小學開展足球,他在擔任數學老師15年後終於(yu) 回到了老本行——轉任專(zhuan) 職體(ti) 育老師。現在全校的足球課都由他負責。

  靖外明德小學隻有錢國萬(wan) 等3名專(zhuan) 職體(ti) 育老師,根本應付不了繁重的體(ti) 育教學和體(ti) 育活動組織任務。雷應飛於(yu) 是鼓勵其他老師來幫忙。“開始沒想到要推行全員體(ti) 育老師這個(ge) 模式。”他說。

  雷應飛慢慢發現,體(ti) 育打破了各科老師之間的隔閡,增強了團隊凝聚力,拉近了師生關(guan) 係,因此老師們(men) 都喜歡參與(yu) 進來。他說:“我們(men) 很多老師來自農(nong) 村,讀書(shu) 時和我一樣沒接觸過體(ti) 育。而體(ti) 育是滿足人的天性的活動,隻要接觸到,大家都會(hui) 喜歡。我發現他們(men) 比學生還喜歡體(ti) 育,現在是他們(men) 推著我走。”

  雷應飛說,靖外明德小學的老師都教體(ti) 育課。對於(yu) 那些新工作的教師,這是個(ge) 硬性要求。雷應飛本人負責教旱地冰球。

  多年“全員體(ti) 育老師”實踐,讓靖外明德小學成為(wei) 當地一所體(ti) 育強校,學校足球、籃球隊多次在各種比賽中奪冠。今年7月底在曲靖市第七屆校園體(ti) 育聯賽中,他們(men) 的球隊奪得四個(ge) 冠軍(jun) 、一個(ge) 亞(ya) 軍(jun) ,其中女足四連冠。

  緩解“體(ti) 育老師缺編”的難題

  2022年7月,根據教育部體(ti) 育衛生與(yu) 藝術教育司提供的數據,按照體(ti) 育學科占總課程比例11%和體(ti) 育教師每周課時15節計算,體(ti) 育教師缺編約12萬(wan) 人,尤其是鄉(xiang) 村小學、初中和教學點,體(ti) 育教師缺編問題較為(wei) 突出。

  記者在調研中發現,學校體(ti) 育工作加強之後,體(ti) 育老師不僅(jin) 僅(jin) 要上課,還要負責校隊訓練比賽、組織大課間活動和課後體(ti) 育社團等,很多都在超負荷工作。

  靖外明德小學的專(zhuan) 職體(ti) 育老師每周要上18節體(ti) 育課。他們(men) 還要帶領校隊訓練,晚上組織校內(nei) 比賽等,據雷應飛估算,這相當於(yu) 10多節體(ti) 育課的勞動量。

  北京蒲公英中學麵臨(lin) 類似境況。體(ti) 育老師李桐說,學校共有5個(ge) 體(ti) 育老師,平均每人每周上24節體(ti) 育課,還要帶兩(liang) 支校隊。“我們(men) 體(ti) 育老師周中每天都在忙碌,基本每天都要走兩(liang) 萬(wan) 多步,即使這樣,還是忙不過來。”

  湖州南潯區重兆小學的一位體(ti) 育老師說,學校體(ti) 育老師不缺編,但他們(men) 一直在超負荷工作。學校總務主任張紅強說,1999年他剛到校工作時,學校專(zhuan) 職體(ti) 育老師隻有1名,在學校加強體(ti) 育教學工作後,增至3名。“凡是重視體(ti) 育的學校,體(ti) 育老師都是最忙的。我們(men) 學校體(ti) 育老師除上課外,還要訓練和組織校隊參加各種比賽。”他說。

  張紅強現在學校兼上旱地冰球課。他說,在接受培訓後,知道如何上體(ti) 育課。“往往我還沒到操場,孩子們(men) 就已經排好隊等我了。上體(ti) 育課容易和學生們(men) 打成一片,與(yu) 在課堂上老師站在講台上講課、學生坐在下麵聽課不同。”他說。

  包括靖外明德小學、重兆小學和北京蒲公英中學在內(nei) ,目前全國共有12個(ge) 省區市的84所學校實行或正在引進“全員體(ti) 育老師”模式。他們(men) 都與(yu) 推廣這一模式的蔡崇信公益基金會(hui) 合作。後者將這一模式正式升級為(wei) “全員體(ti) 育老師”項目,並研發了足球、籃球、旱地冰球、曲棍球、棍網球、橄欖球等配套培訓課程,免費培訓“全員體(ti) 育老師”,同時為(wei) 學校捐贈器材、捐建場地等後續公益服務。基金會(hui) 理事長張正華說:“蔡崇信公益基金會(hui) ‘全員體(ti) 育老師’項目的目的是培訓更多體(ti) 育老師,為(wei) 孩子營造良好的運動氛圍,助力更多孩子上場比賽,讓每個(ge) 孩子都有機會(hui) 通過體(ti) 育運動獲得成長。”

  “校園教練”為(wei) 何難落地

  今年5月至7月,一名來自姚基金的籃球教練在靖外明德小學免費支教兩(liang) 個(ge) 月,主要負責訓練校隊。

  “專(zhuan) 業(ye) 教練教得確實規範,我們(men) 當然需要這樣的教練。”雷應飛說,“但我們(men) 短時間內(nei) 指望不上,學校沒有聘請校外教練的經費啊。”

  記者在調研中發現,經費不足目前是阻礙校園設置教練員崗位的一大障礙。

  另一大障礙是教師資格證書(shu) 。運動員退役進入校園擔任教練教體(ti) 育課之前,需要通過教師資格證書(shu) 考試。沒有證書(shu) ,就沒有在學校教體(ti) 育課的資格。記者在幾所資金充足的學校采訪了數名教練,發現他們(men) 都沒有拿到教師資格證書(shu) 。

  南京雨花台中學是所成績突出的足球特色校,校內(nei) 有支高水平足球教練隊伍。學校負責體(ti) 育的老師吳偉(wei) 介紹,這些足球教練因為(wei) 沒有教師資格證書(shu) ,隻能通過特殊的方式參與(yu) 普通學生的體(ti) 育課。他說:“他們(men) 會(hui) 幫助體(ti) 育老師製定教案,上課時會(hui) 站在場邊輔助體(ti) 育老師上課。他們(men) 沒有教師資格證書(shu) ,不能上場教學。”

  也有學校與(yu) 校外培訓機構合作,聘請對方的教練來學校教體(ti) 育課。這些教練很多沒有教師資格證書(shu) ,本不應該到校園教課,另外他們(men) 的教學態度也被詬病。一位曾聘請校外教練上體(ti) 育課的校長說:“很多教練上完課就走,如果給的費用不高就不太上心。”

  而在推行“全員體(ti) 育老師”模式的學校,一些非專(zhuan) 職體(ti) 育老師考取了專(zhuan) 業(ye) 教練證書(shu) ,成為(wei) 校園教練。比如靖外明德小學有兩(liang) 個(ge) 老師持有中國足協D級教練證書(shu) ,6個(ge) 持有E級證書(shu) 。

  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教育局副局長陸國強很是認可“全員體(ti) 育老師”模式。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時代對學校體(ti) 育工作提出了更多更高要求,對於(yu) 那些體(ti) 育老師缺編、“校園教練”難以落地的學校,“全員體(ti) 育老師”眼下是推動學校體(ti) 育工作最合適的模式。他說:“當前也沒有更好的方法了。”

  陸國強認為(wei) ,學校體(ti) 育的十六字方針——“享受樂(le) 趣、增強體(ti) 質、健全人格、錘煉意誌”——是學校體(ti) 育內(nei) 涵精煉概括,也是時代賦予學校體(ti) 育工作的任務。“全員體(ti) 育老師”模式,是這一任務行之有效的踐行。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