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鹽堿地這樣變成“黑土地”

發布時間:2023-11-01 10:08: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十月的東(dong) 北,天氣已經開始轉冷,吉林省大安市龍沼鎮太平村龍海灌片卻是一片搶豐(feng) 收的熱鬧景象:一排排金燦燦的水稻迎風搖擺,聯合收割機魚貫駛過之處,飄來縷縷稻香。

  就在一年多前,這裏還是一片白茫茫的鹽堿地,土壤平均PH值達9.31,遠遠超出常見植物可存活的範圍。白山黑水的東(dong) 北為(wei) 何會(hui) 有鹽堿地?這些鹽堿地是如何變成正常耕地甚至是黑土地的?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進行了采訪。

  改良與(yu) 培育並重,治標更治本

  鹽堿地治理利用是全球性難題。中國是鹽堿地大國,鹽堿地麵積排名世界第三。其中,鬆嫩平原西部是世界三大片蘇打鹽堿土集中分布區域之一,鹽堿地麵積超過4500萬(wan) 畝(mu) ,重度鹽堿化土地占鹽堿土總麵積超過43.7%。

  “通常,PH值超過7.5的土壤被判定為(wei) 堿性土壤。其中,蘇打鹽堿地具有鹽堿並存、土壤板結、通透性差、養(yang) 分貧瘠等特點,不僅(jin) 對生態和土壤的危害性大,而且改良難度大。”吉林農(nong) 業(ye) 大學資源與(yu) 環境學院教授王鴻斌介紹,鬆嫩平原地勢東(dong) 高西低,降水不容易很快排出,不同地塊哪怕有十幾厘米的高低差,就可能在低地形成積水,導致土壤表麵鹽分聚集。

  記者踩在一塊未經治理的鹽堿地上,發現地表十分堅硬,表麵布滿白色鹽漬。缺水的土塊硬得像水泥塊一樣,根本無法用手捏碎。當地農(nong) 民將這種鹽堿地形象地稱為(wei) “幹像一把刀,濕是一團糟”。

  那麽(me) ,可否通過更換土壤、種植作物來實現改良呢?專(zhuan) 家表示,東(dong) 北地區的蘇打鹽堿地與(yu) 黑土地其實是比鄰而居的,地勢高的地方是肥沃的黑土地,地勢低的地方容易形成鹽堿地。如果不從(cong) 鹽堿地的形成機製入手,難以治本。

  王鴻斌說,治理這種鹽堿地,首先要降低地下水位,使其控製在臨(lin) 界深度以下。同時,通過開挖田間排水溝排澇脫鹽、灌水洗鹽,將土壤鹽分控製在一定範圍內(nei) 。最後,通過施用明礬、硫酸亞(ya) 鐵等化學改良劑並種植耐鹽堿作物等方式持續培育地力。

  而這正是中國中化科技工作者們(men) 在鬆嫩平原上治理鹽堿地的主要發力點。

  一方麵,依靠水鹽運動改良土壤。“鹽隨水來,水帶鹽走。”借助這個(ge) 原理,技術人員在將鹽堿地分類分塊後,根據不同地塊的鹽堿成分和含量修築水渠,用以“排鹽”“洗田”,控製地下水水位。

  另一方麵,播撒改良劑修複地力。“排鹽”後在田間施用改良劑交換脫堿。在這一過程中,除了傳(chuan) 統的化學改良劑之外,技術人員還針對不同地區鹽堿地塊特性,加入自主篩選複培研發的微生物菌劑,以重建“大孔隙”的土壤團粒結構,為(wei) 土壤功能恢複奠定基礎。

  完成基本工作後,再進一步篩選並種植耐鹽堿作物,提升土壤有機質含量,使其加速形成生態循環體(ti) 係。目前,耐鹽堿的水稻是兼具生態效應、經濟效應和社會(hui) 效應的一個(ge) 主要選擇。

  建設高質量農(nong) 田,確保可持續

  堿降了、鹽排了、田洗了、稻種了,鹽堿地就能變成正常耕地甚至是黑土地了嗎?事情並沒有這麽(me) 簡單。據專(zhuan) 家介紹,土壤修複是一個(ge) 係統性、長周期的過程。隻有形成持續性的良性耕作,才能有效鞏固土壤生態,把鹽堿地變成大糧倉(cang) 。

  在與(yu) 太平村相距約40公裏的中化環境鹽堿地實驗田項目現場,剛剛收獲的水稻堆成了兩(liang) 座小山。不遠處的地上“躺”著兩(liang) 排已經打包裝袋的稻穀,隨時準備發貨。“目前,這裏的水稻畝(mu) 產(chan) 已能達到六七百斤。”中化環境修複(吉林)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葛豔俊指著剛收割完的一大片水田說,對這片曾經的鹽堿地而言,治理的重點已經轉向踏準農(nong) 時、提質增產(chan) 。“農(nong) 業(ye) 是個(ge) 靠天吃飯的行業(ye) ,農(nong) 時更是不等人。相比天然的黑土地,改良後的鹽堿地對旱澇災害的‘抵抗力’依然不足,需要我們(men) 持續嗬護,確保每一季耕作都踏準農(nong) 時。”他說。

  鹽堿地改良後,持續建設高質量農(nong) 田還需要邁過多道“坎”。

  以灌溉係統為(wei) 例,智能排水閥就派上了大用場。“傳(chuan) 統排水閥是人工手搖的,難以滿足鹽堿地治理對進出水速度精準控製的需要。為(wei) 此,我們(men) 采用了配有太陽能電池板的智能排水閥,同時在田間地頭安放水渠流量監測儀(yi) 。PH值、壓力、水位、水溫等數據通過傳(chuan) 感器每10分鍾上傳(chuan) 一次。”葛豔俊說,除了灌溉係統外,實驗田還有無人拖拉機、無人植保機、無人插秧機、無人收割機等最新的智能設備,對農(nong) 田實現持續高效的管理。

  除了硬件投入之外,耐鹽堿水稻品種選育、栽培技術創新、智能化監測等領域的科研工作也要持續跟進。吉林省農(nong) 業(ye) 科學院水稻研究所副研究員馬巍說,讓鹽堿地變成黑土地,要良田、良種、良法相統一。“長期以來,水稻生產(chan) 主要以大量水肥投入與(yu) 農(nong) 藝技術改善為(wei) 主,水田耕地技術與(yu) 配套農(nong) 機裝備研發相對落後,尤其是蘇打鹽堿稻區。為(wei) 此,我們(men) 積極建立蘇打鹽堿水田合理耕層指標評價(jia) 體(ti) 係、篩選出適合鹽堿地的專(zhuan) 用農(nong) 機裝備,實現農(nong) 機農(nong) 藝配套。”馬巍說。

  持續向鹽堿地要糧食,離不開人才。今年剛從(cong) 吉林農(nong) 業(ye) 大學畢業(ye) 的研究生王翰標為(wei) 中化龍海灌片項目部注入了新生力量。“我是學環境的,鹽堿地治理不僅(jin) 專(zhuan) 業(ye) 對口,而且改造鹽堿地對於(yu) 發展農(nong) 業(ye) 、保證糧食安全很有意義(yi) 。”王翰標說,來到項目部後,自己發現書(shu) 本的理論和田間地頭的實踐有一定差別,但這也正好為(wei) 年輕人提供了努力的方向和增長才幹的舞台。

  喚醒沉睡的耕地,打造大糧倉(cang)

  夕陽西下,金色的晚霞與(yu) 田裏的水稻交相輝映,勾勒出一幅喜人的豐(feng) 收圖景。

  大安市龍沼鎮種植戶郭宗尚結束了一天的忙碌,在驅車回家的路上算起了賬:“承包天然的黑土地,每畝(mu) 每年租金至少五六百元,遇到地力好的還更貴。在改良後的鹽堿地上種水稻,產(chan) 出的稻米不僅(jin) 品質好、賣得上價(jia) ,而且租金每畝(mu) 每年隻有不到100元。鹽堿地種水稻這個(ge) ‘螃蟹’,俺算是吃對了!”

  郭宗尚覺得,盡管鹽堿地改良後耕種過程比較辛苦,但自己如今成為(wei) 一名“新農(nong) 人”,在耕種過程中獲得了成長和進步。“在鹽堿地裏種莊稼,光有務農(nong) 經驗不夠,種業(ye) 、氣候、地理、化學等領域知識都要懂一些。如果讓中國中化的科技工作者們(men) 這樣幹下去,未來鹽堿地像優(you) 質的黑土地一樣打糧並非不可能。”他說,經過一年多的參與(yu) ,自己也摸索出了一些鹽堿地裏耕作的經驗。比如,與(yu) 普通耕地不同,鹽堿地種水稻,無論是排給水還是施肥,“少量多次”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采訪中,多位專(zhuan) 家表示,提高糧食產(chan) 量,主要有增加單產(chan) 、擴大可耕地麵積這兩(liang) 條路。拿水稻來說,經過多年發展,目前畝(mu) 產(chan) 大幅增加的空間已經不大,因此開展鹽堿地綜合改造利用就顯得日益重要。從(cong) 全國來看,中西部地區較為(wei) 缺水、東(dong) 部沿海地區土地相對緊張,而東(dong) 北地區的鬆嫩平原地貌平坦、降水豐(feng) 富,非常有利於(yu) 發展大規模機械化農(nong) 業(ye) 。相比其他地區,東(dong) 北地區蘇打鹽堿地的治理難度不小,但對糧食安全的意義(yi) 也最大。特別是鹽堿地往往是大片未開發的“淨土”,喚醒這一沉睡的耕地,可實現耕地資源擴容、提質、增效。

  生態環境部土壤與(yu)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生態環境監管技術中心副主任王謙說,健康的土壤可以提供健康食物、清潔的水和空氣、穩定的氣候,是人類健康的重要保障,其生態係統服務價(jia) 值達到125萬(wan) 億(yi) 美元。她認為(wei) ,今後應根據不同鹽堿地的特征協同采用多種治理技術,以“水—鹽—農(nong) 業(ye) —生態—環境—經濟協同改善”為(wei) 目標,建立鹽堿地治理及高質量發展的模式。

  鹽堿地“消”,黑土地“長”,更多科技成果正加快轉化為(wei) 實實在在的生產(chan) 力。

  “截至目前,中化環境已在吉林省白城市開展了4.1萬(wan) 畝(mu) 鹽堿地(水田)治理工作,預計3至5年後完成改良修複,將為(wei) 吉林省新增十等水田3.3萬(wan) 畝(mu) ,年增產(chan) 3330萬(wan) 斤水稻;開展的3.6萬(wan) 畝(mu) 鹽堿地(旱田)治理工作,預計3年後完成改良修複,屆時將年增產(chan) 4320萬(wan) 斤玉米。”中化環境控股有限公司土壤修複業(ye) 務協調中心總經理曲風臣說。王俊嶺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