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中國文學開拓發展新空間

發布時間:2023-11-01 10:12: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近年來,文學與(yu) 影視、網絡媒介相互介入,跨界融合,不斷顯現出新的文化活力,開拓出新的意義(yi) 空間。文學作品的“出圈”、知名作家的“出鏡”、中國文學的“出海”表現搶眼,這些頗具代表性的文化現象正重新詮釋文學與(yu) 生活的內(nei) 在關(guan) 係,在作品與(yu) 創作者、接受者、消費者以及傳(chuan) 播媒介之間建立起新的緊密聯係,極大豐(feng) 富了大眾(zhong) 的精神文化生活。

  作品“出圈”——

  衍生文化熱點

  文學文本一直是影視作品取材的重要來源,從(cong) 古典名著到現當代名家名篇,不少都曾被改編為(wei) 電影、電視劇,成為(wei) 影視經典。但換個(ge) 角度看,這也造成了某種程度的“路徑依賴”以及從(cong) 輸出端到接受端的單向模式。隨著網絡媒介以及彈幕、微評、短視頻的流行,文學文本轉化為(wei) 影視的範圍、過程、方式及其效果早已溢出既定模式,打破了“輸出”與(yu) “接受”間的藩籬。在高度參與(yu) 性、代入式的新媒體(ti) 時代,文學作品借助影視“出圈”也帶有一種再創作的化合效應,有效吸納了跨領域、跨身份的新生代語言與(yu) 生活體(ti) 驗,並由此衍生出新的文化現象和熱點。

  梁曉聲的小說《人世間》2019年獲得第十屆茅盾文學獎,得到文學界認可,然而它成為(wei) 一個(ge) 跨年齡、跨代際、跨專(zhuan) 業(ye) 的作品被廣泛熱議,則是到2022年由其改編的同名電視劇在衛視和幾大視頻網站熱播。製作團隊的精良製作和多位演員的出色演繹,使這部曆史跨度近60年的嚴(yan) 肅文學轉化為(wei) 被各年齡層、成長經曆各異的網友“一刷再刷”的大眾(zhong) 文藝。在“全家‘聚看’《人世間》”的過程中,劇情和不斷湧現的彈幕,溝通了長輩和晚輩的年代記憶,彌合了家庭成員間的代溝。《人世間》的現象級播放,也讓“嚴(yan) 肅文學”與(yu) “大眾(zhong) 文藝”的標準悄然變化。再如熱播劇《大江大河》,改編自阿耐的網絡小說《大江東(dong) 去》,講述的是幾位不同身份的年輕人在轉型年代的奮鬥故事,彰顯出拚搏創新的時代精神。其主旋律題材、“網文”發表方式以及跨媒介的傳(chuan) 播效應,昭示了文學“出圈”與(yu) 化合的多樣可能。前段時間廣受好評的劇集《漫長的季節》以懸疑劇方式講述東(dong) 北往事,片名出自作家班宇的小說,“打個(ge) 響指吧”的詩句,亦使整部劇彌漫著文學的隱喻與(yu) 情致。盡管“懸疑推理”近來在各大視頻網站成為(wei) 新的流行爆款,但吸引大眾(zhong) 的與(yu) 其說是“本格推理”的解謎遊戲,毋寧說是文學固有的、能讓大眾(zhong) 移情與(yu) 共情的現實主義(yi) 內(nei) 核。

  文學的獨特性在於(yu) ,它所注視和反映的本就是生活的細節、曆史的變遷、人間的悲歡,這種穿透所有圈層的現實關(guan) 懷和心靈深度讓文學從(cong) 一開始就有了“出圈”的勢能,而新媒介的化合讓這種勢能變為(wei) 現實,並創造了“輸出”與(yu) “接受”間的雙向互動。

  作家“出鏡”——

  更新傳(chuan) 播形式

  中國現代文學的起點是啟蒙式的,與(yu) 救亡圖存、啟迪民眾(zhong) 的曆史使命緊密相連,因此經典作家的形象多是屹立於(yu) 文學與(yu) 文化史上的嚴(yan) 肅麵孔。在新媒體(ti) 時代,伴隨數字媒介、網絡文化成長起來的“Z世代”已成為(wei) 各信息平台的主力,信息共享、即時參與(yu) 、多元互動不僅(jin) 是年輕一代熟悉的互聯網特質,更是他們(men) 的一種生活方式和社交方式。多元、活潑、平等、放鬆的姿態和文化氛圍使其圍繞經典作家的閱讀、評價(jia) 、交流與(yu) 再解讀,融入了日常化的生活情境和鮮活的個(ge) 人視角。於(yu) 是,經典作家的形象也不再是頗有距離感的教科書(shu) 式人物。

  以魯迅為(wei) 例,在B站,魯迅是最受年輕人歡迎的作家之一;微博上,魯迅也有自己的“超話”;在小紅書(shu) 上,魯迅的經典語錄被嵌套進不同的場景;能檢索“魯迅說過的話”的魯迅博物館在線檢索係統走紅後,一度因訪問量過大而崩潰。年輕一代眼中的魯迅,在自媒體(ti) 平台上成為(wei) “金句王者”“亞(ya) 洲第一梗王”“世界上馬甲最多的人”。他筆下的阿Q、閏土、孔乙己等小說人物也被置於(yu) 新的時代語境。魯迅作為(wei) 偉(wei) 大的思想家和經典作家,固然是我們(men) 仰之彌高的一座高峰,但年輕一代也通過自己的方式找到了接入魯迅作品的入口,碰撞和激發出新的文化形態。

  當下活躍的作家也褪去神秘,以接受訪談、參加綜藝、現身公眾(zhong) 號或視頻號等方式主動來到鏡頭前,將與(yu) 文學相關(guan) 的一切呈現給觀眾(zhong) 。中國作協“作家活動周”活動中,王蒙的“春天一堂課”讓線上觀看的網友大呼過癮;高分綜藝《我在島嶼讀書(shu) 》沒有設置過多噱頭,在餘(yu) 華、蘇童、西川等老友們(men) 或激揚或沉靜的聊天中,處處是文學;央視紀錄片《文學的故鄉(xiang) 》中,莫言、阿來、賈平凹、遲子建、畢飛宇重返他們(men) 的故鄉(xiang) ,為(wei) 網友帶去有關(guan) 文學與(yu) 故鄉(xiang) 的獨到思考;賈樟柯的《一直遊到海水變藍》在沉靜而略帶憂傷(shang) 的格調中,探尋城市與(yu) 鄉(xiang) 村、個(ge) 人與(yu) 曆史的變遷。在各類視頻畫麵中,網友捕捉到的還有作家鮮明的個(ge) 性、情狀以及“萌點”“笑點”,被截屏製作的餘(yu) 華、莫言表情包四處流傳(chuan) ;多次參加演講、脫口秀的劉震雲(yun) 被稱為(wei) “被寫(xie) 作耽誤的段子手”……從(cong) 作品的“出鏡”到作家的“出鏡”,一定程度上內(nei) 置了粉絲(si) 對偶像的觀賞邏輯,也產(chan) 生了文學“破圈”傳(chuan) 播的新形式——由從(cong) 作品到作家的閱讀邏輯,變為(wei) 從(cong) 對作家個(ge) 人的欣賞導向對其各類作品的興(xing) 趣和鑒賞。公眾(zhong) 與(yu) 作家、與(yu) 文學的距離在拉近,對作家而言也是好事,它使後者更能充分感知不同群體(ti) 和受眾(zhong) 的生活狀態和審美取向,從(cong) 而借此接通現實,修正創作。

  “出鏡”作為(wei) 聯通的中介,帶來的是“老”作家踏出舒適區,“新”讀者打破信息繭房,實現雙向“破壁”的契機。

  文學“出海”——

  吸引國際目光

  新媒體(ti) 時代,文學不僅(jin) 在跨媒介、跨代際、跨圈層的過程中開拓出新空間,更以其開放姿態生成了一道跨越多元文明的新風景。隨著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深入展開,在展示真實、立體(ti) 、全麵的中國方麵,文學日益發揮著積極作用。中國文學“出海”風帆浩蕩,風景萬(wan) 千,讓世界看到了更為(wei) 多樣、有趣、美麗(li) 的中國。2020年4月,英國BBC推出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wei) 大的詩人》,講述杜甫的生活與(yu) 詩歌,並談到“世間有但丁,有莎士比亞(ya) ,還有杜甫”。在世界麵臨(lin) 疫情共同挑戰的時候,人們(men) 看見中國古代詩人走出東(dong) 亞(ya) 文化圈,為(wei) 更廣闊的群體(ti) 提供精神慰藉,這既彰顯了中國文學的影響力,也展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ti) ”視野下中國文學的獨特意義(yi) 。

  繼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2015年劉慈欣憑《三體(ti) 》獲得雨果獎、2016年曹文軒獲得國際安徒生獎,近年來中國作家在海外頻頻獲獎,吸引了更多國際目光。2014年,麥家的小說《解密》推出英譯本,在亞(ya) 馬遜銷售榜單上位列世界文學排行榜第17位,成為(wei) 國際暢銷小說,這不僅(jin) 反映了中國作品在海外廣受歡迎,同時顯示了在諜戰、懸疑這個(ge) 西方文學擅長的領域,中國作家獨具的精彩構思和智慧。2018年,金庸小說《射雕英雄傳(chuan) 》推出英文版,吸引了西方諸多媒體(ti) 和讀者的關(guan) 注。在全球化語境下,承載著中國古典浪漫、俠(xia) 義(yi) 精神的武俠(xia) 小說正在引發世界不同文化背景人群的共鳴。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網絡文學“出海”規模頗為(wei) 可觀,據《2022中國網絡文學藍皮書(shu) 》統計,該年度“海外市場規模突破30億(yi) 元,累計向海外輸出網文作品1.6萬(wan) 餘(yu) 部……海外用戶超過1.5億(yi) 人,覆蓋20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培養(yang) 海外本土作者60餘(yu) 萬(wan) 人”,有人甚至將中國網絡文學列為(wei) 一大奇觀。目前中國網絡文學已建立了相對成熟的產(chan) 業(ye) 鏈和IP運營生態鏈,它不僅(jin) 以充滿想象力的故事、題材、架構、敘事吸引海外受眾(zhong) 閱讀、翻譯、傳(chuan) 播和催更,其業(ye) 態模式也被關(guan) 注和借鑒。從(cong) 文化傳(chuan) 播角度看,中國網絡文學“出海”已從(cong) 主動輸出變為(wei) 海外受眾(zhong) 自發追隨、由衷喜愛的內(nei) 驅模式。

  中國文學的“出海”,不僅(jin) 是中國文化跨越國界的文化傳(chuan) 播實踐,更讓中國作家有了從(cong) “到世界去”變為(wei) “在世界中”的切身之感。其中既彰顯了中國文學在海外的關(guan) 注度,也包含了對“中國與(yu) 世界”想象方式的轉變。海外讀者的熱情說明,中國文學對世界的認知和表達收到了有效回應和情感共鳴。

  “出圈”“出鏡”“出海”作為(wei) 近年來的典型文化現象,是新時代文學高質量發展的縮影,其緊貼受眾(zhong) 、聯通中外的經驗,值得我們(men) 進一步總結。

  (張歡 作者係北京科技大學副教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