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好金融消費者“錢袋子”
穩賺不賠、保本保息、專(zhuan) 家內(nei) 幕……這些聽起來極具誘惑力的金融產(chan) 品往往是犯罪分子為(wei) 實施詐騙拋出的“誘餌”。近年來,金融投資詐騙案件頻頻發生,不僅(jin) 給社會(hui) 公眾(zhong) 造成財產(chan) 損失,而且對金融管理秩序帶來嚴(yan) 重破壞。近日,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防範金融投資詐騙典型案例,進一步提高社會(hui) 公眾(zhong) 識別防範能力,更好守護金融消費者的“錢袋子”。
金融投資騙局花樣不斷翻新,但套路基本相同,其本質都是將傳(chuan) 統詐騙犯罪包裝在各種金融產(chan) 品、金融服務、金融平台之下,並借助社交軟件、網絡平台等網絡媒介的放大效應,實施電信網絡詐騙、金融詐騙。
網絡騙局套路相似,卻總是屢屢得逞。究其原因,關(guan) 鍵在於(yu) 犯罪分子抓住了投資者獲利心切的心理特點。一方麵,通過編造“高大上”的投資名目,利用複雜的交易結構和金融工具,讓投資者難以理解和評估風險;另一方麵,刻意編造周邊人員普遍獲利的假象,烘托“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的氛圍,催促投資者匆忙決(jue) 策,不給其充分考慮的時間。加上部分投資者金融知識欠缺、投資風險意識淡薄,在高回報的持續誘惑下,一步步落入了犯罪分子的圈套。
防範金融投資詐騙,首先投資者需主動維護自身合法利益。投資者應充分了解相關(guan) 政策法規,特別是要持續關(guan) 注投資門檻、風險等級等方麵的要求,提高對投資項目的合規性評估,從(cong) 源頭上降低投資風險。同時,投資者應加強金融知識學習(xi) ,投資前對投資方的背景、資質、信譽等進行充分調查核實,不盲目相信他人的營銷推介,確保項目真實可靠。最重要的是,投資者要堅持理性投資,警惕過高收益承諾。須知合理且穩定的收益是符合常理的,過高的收益很可能存在無法贖回或價(jia) 值暴跌等潛在風險。隻有擦亮眼睛,不被“高收益”所惑,才能讓詐騙犯罪分子沒有可乘之機。
金融消費者投資理財需求與(yu) 日俱增,麵對投資理財領域出現的新型陷阱,還需要全社會(hui) 共同行動起來。相關(guan) 部門和新聞媒體(ti) 要發揮聯動優(you) 勢,通過多種渠道和形式揭穿金融詐騙的麵具,加強金融知識宣教,提升消費者的金融素養(yang) ,築牢預防性保護“防線”。銀行、保險、電信、第三方支付平台等作為(wei) 金融投資的重要參與(yu) 者,也要切實承擔主體(ti) 責任,製定和完善金融詐騙應急預案,通過智能化風控、全流程資管、大數據分析等手段,為(wei) 金融投資者營造更安全的交易環境。監管部門也要強化對違法行為(wei) 的精準打擊,加大以案釋法力度,震懾犯罪分子,讓金融消費者的“錢袋子”得到更好保護。 (作者:康瓊豔 來源:經濟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