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課鈴響後一些學校仍然靜悄悄 課間10分鍾怎麽就消失了?
連日來,有關(guan) “課間10分鍾”的話題引發社會(hui) 廣泛關(guan) 注。不少學生、家長和網民反映,一些中小學限製學生課間活動,“連樓道都不可以去”“不能隨意離開座位”“不能高聲說話和跑跳”
不少受訪家長認為(wei) ,主要原因是學校和老師為(wei) 了方便管理、減少麻煩。而多名老師接受記者采訪時無奈表示“身不由己”,主要是因為(wei) 場地有限、人員密集,學生在操場上玩耍時容易出現磕碰等意外情況。一旦發生意外,老師、學校就可能“吃官司”
要化解安全顧慮,既需要有合理的保障機製,用法律為(wei) 學校撐腰,也要有敢於(yu) 擔當的學校管理者,更要有通情達理的家長。打破僵局,就在於(yu) 凝聚家校乃至於(yu) 全社會(hui) 的共識
“我家孩子已經三年級了,課間還不怎麽(me) 敢出教室玩,活動範圍基本就是腳下四塊磚。”北京市朝陽區學生家長張先生向《法治日報》記者吐槽道,“除了上廁所、體(ti) 育課等之外,他們(men) 老師根本不讓孩子出教室,課間讓班幹部盯著,誰隨便出去就扣整個(ge) 小組的分,所以沒人敢出去。”
為(wei) 此,張先生曾和老師深入溝通過,並明確反對這麽(me) 做,但事情並未得到改變。
連日來,有關(guan) “課間10分鍾”的話題引發社會(hui) 廣泛關(guan) 注。不少學生、家長和網民反映,一些中小學限製學生課間活動,“連樓道都不可以去”“不能隨意離開座位”“不能高聲說話和跑跳”。
課間10分鍾,俗稱“小課間”,是中小學生調節學習(xi) 狀態、緩解疲勞和相互交流的重要時段。教育部製定的《未成年人學校保護規定》明確要求,不得對學生在課間及其他非教學時間的正當交流、遊戲、出教室活動等言行自由設置不必要的約束。
多位業(ye) 內(nei) 人士近日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一些中小學要求學生在小課間不能隨意離開教室的做法違反相關(guan) 規定,不僅(jin) 會(hui) 壓抑孩子們(men) 的創造力和想象力,還不利於(yu) 他們(men) 的身體(ti) 發育,有損身心健康,建議學校、家長和社會(hui) 綜合施策、協同育人,真正實現“一切從(cong) 孩子出發”。
學校限製孩子課間玩耍
擔心發生意外“吃官司”
記者近日走訪北京市幾所小學發現,由於(yu) 學生被要求課間10分鍾不能隨意離開教室,哪怕下課鈴響了,校園裏仍然很安靜。
廣西、山西、河南等地一些小學也存在類似現象。
來自廣西南寧的學生家長張女士告訴記者,她兒(er) 子所在學校“禁止學生課間到樓下操場、籃球場或乒乓球場自由活動,都是限製在教室門口活動”。
山西太原有家長反映,以前課間休息的10分鍾,孩子還可以出樓道去連廊活動,但不可以去操場,最近連樓道都不可以去,課間10分鍾隻可以去打水、上廁所。
河南鄭州有家長稱,孩子所在小學課間10分鍾隻允許接水、上衛生間,在走廊裏走動下,每天的課間操也隻有下午可以在戶外開展,孩子大部分時間都待在教室裏。
除小學外,一些中學也存在約束學生小課間活動的現象。北京市海澱區某中學一名學生家長接受記者采訪時提到,他兒(er) 子前幾天被老師批評了,因為(wei) “違反規定在小課間下樓打籃球,容易出現意外”,老師還叮囑他給孩子好好上一課。
實際上,“課間10分鍾消失”現象由來已久。2019年一項針對1900多名家長的調查顯示,75.2%的家長認為(wei) 身邊中小學“安靜的小課間”現象普遍,且在小學最為(wei) 突出。
這些學校的課間10分鍾是怎麽(me) 消失的?
不少受訪家長認為(wei) ,主要原因是學校和老師為(wei) 了方便管理、減少麻煩。而多名老師接受記者采訪時無奈表示“身不由己”,主要是因為(wei) 場地有限、人員密集,學生在操場上玩耍時容易出現磕碰等意外情況。一旦發生意外,老師、學校就可能“吃官司”。
北京市海澱區一名肖姓老師說:“之前我們(men) 班是能出去玩的,課間全校就少數幾個(ge) 班的學生在外麵亂(luan) 跑,但是被個(ge) 別家長找了幾次事後,我也不敢讓他們(men) 出去了。說實話,這很難不影響我對學生課間活動的態度。特別有的家長動不動就要求查走廊監控,有點磕碰立刻投訴,真的沒辦法。”
北京市朝陽區一名老師也提到:“任何情況下,孩子在學生發生意外傷(shang) 害,班主任都要緊急調課求人看班,陪著去醫院看病,還有後續的家訪。嚴(yan) 重的,比如撞到牙齒了,說不定接下來一年都不得安生。我是二年級的班主任,這周已經陪著去了兩(liang) 次醫院。你說怎麽(me) 敢課間把孩子放出去玩?”
這些老師的擔憂並非毫無根據。公開資料顯示,某地法院近年來審理的29起校園人身傷(shang) 害類案件中,91%發生在課間或放學期間,86%發生在操場和教室。從(cong) 判決(jue) 結果看,學校被判承擔30%以上責任的占比50%,原因是“學校教育、管理不到位,安全隱患未排除和未能及時救助”。
還有一些家長過度期待“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也是其中一個(ge) 原因。采訪中,有家長表示,“取消課間活動,可以節省一些時間讓孩子多看幾頁書(shu) 、多做幾道題”。有老師對此提出,為(wei) 了不辜負家長的期待,就要抓緊一切時間讓學生多學習(xi) 。
此外,場地的客觀條件限製不容忽視。多名教師反映,不少城區學校教學樓建得比較高,小課間隻有10分鍾,學生跑上跑下電梯不夠用,樓道狹窄容易產(chan) 生擁擠踩踏風險。而且,市區學校的操場規模小、孩子多,活動空間十分有限。
“課間10分鍾消失現象背後,不僅(jin) 是教育理念是否先進的問題,也有著複雜的現實原因。比如,由於(yu) 建築設計等問題,校園空間不足。對於(yu) 一些滿負荷甚至超負荷運轉的學校來說,校園空間更顯逼仄,讓學生課間走出教室,確實有難度。”教育領域研究者李一陵說。
他去湖南多地中小學調研時發現,有一所學校占地麵積不到10畝(mu) ,全校擁有3000多名學生,“有的樓梯窄得隻能一個(ge) 人通過,課間10分鍾怎麽(me) 可能讓學生下樓,也就在走廊玩一玩”。據他介紹,這所能讓學生在課間“去走廊玩一玩”的學校,還是體(ti) 育老師當校長,“可能相對重視體(ti) 育一些,其他學校就不好說了”。
壓抑天性影響身心健康
多地鼓勵增加課間時長
2021年9月起施行的《未成年人學校保護規定》要求,學校不得設置侵犯學生人身自由的管理措施,不得對學生在課間及其他非教學時間的正當交流、遊戲、出教室活動等言行自由設置不必要的約束;學校應當完善管理製度,保障學生在課間、課後使用學校的體(ti) 育運動場地、設施開展體(ti) 育鍛煉。
教育部辦公廳還曾專(zhuan) 門印發《關(guan) 於(yu) 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體(ti) 質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每節課間應安排學生走出教室適量活動和放鬆”。
多位業(ye) 內(nei) 人士認為(wei) ,這些規定和要求,初衷良好,既體(ti) 現了對教學、教育規律的尊重,也體(ti) 現了對孩子成長所需要的嗬護。如今課間10分鍾被過分約束的做法違反教育部相關(guan) 規定,也是學校管理粗放、懶政的表現。嚴(yan) 格限製中小學生課間活動範圍、活動強度,雖然可以減少意外發生的概率,但不利於(yu) 廣大孩子的健康成長。
“讓活潑愛動的孩子,猶如生活在‘籠子’的束縛中,不僅(jin) 會(hui) 壓抑他們(men) 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也不利於(yu) 身體(ti) 的發育。學校管理者作為(wei) 教育領域的專(zhuan) 業(ye) 人士,比其他人更明白‘圈養(yang) ’這種管理方式對青少年天性的壓抑、對身心健康的損害、對‘五育’並舉(ju) 育人理念的背離。”李一陵說。
根據權威機構發布的《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21-2022)》和《2022國民抑鬱症藍皮書(shu) 》,青少年群體(ti) 有14.8%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鬱風險,高於(yu) 成年群體(ti) ;18歲以下抑鬱症患者占總人數的30.28%,50%的抑鬱症患者為(wei) 在校學生。
還有媒體(ti) 報道稱,青少年心理谘詢門診量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其表現是“情緒低落、注意力難以集中、拒學厭學、人際衝(chong) 突頻率變高等”。
“過分約束孩子們(men) 的課間10分鍾,會(hui) 壓抑他們(men) 的天性,並且長時間待在教室,可能會(hui) 精神倦怠,無法放鬆身體(ti) 和頭腦,也不利於(yu) 集中精力上好下節課,時間一長可能會(hui) 產(chan) 生厭學情緒。”在湖南長沙執業(ye) 的心理谘詢師黃愛香告訴記者,小課間走出教室適當運動、活動四肢,可以舒緩學習(xi) 壓力、促進人際交往,有利於(yu) 學生的身心健康。
不過現實中,也有一些學校很重視對“課間10分鍾”的利用,鼓勵孩子撒歡。
記者梳理公開報道發現,有些學校利用課間10分鍾開展豐(feng) 富多彩的戶外活動。比如,吉林省長春市外國語實驗學校小學部開辟了籃球、排球等活動區域,學生可根據個(ge) 人興(xing) 趣選擇。河北省邯鄲市叢(cong) 台區連城小學不僅(jin) 配有籃球、足球和羽毛球等運動設備,還在教室裏配備了圖書(shu) 、象棋和五子棋等物品,便於(yu) 學生課間取用。
山東(dong) 省日照市山海天實驗小學將學生們(men) “攆”出教室。“課間10分鍾,本來就是讓孩子們(men) 玩的。學校要求老師別拖堂,讓孩子們(men) 都出去放鬆一下。”該校副校長黨(dang) 新龍接受媒體(ti) 采訪時說,課間10分鍾時間雖短,但舒緩作用大,不能忽視。在學校的引導下,這一做法得到老師們(men) 的認同和響應。每當下課鈴響,該校的老師們(men) 就會(hui) 立即下課,孩子們(men) 則紛紛衝(chong) 出教室玩耍。
多地教育部門發文強調,學校要在課間引導學生走出教室,確保中小學生課間活動時間。比如,今年10月31日,四川省成都市教育局發布《關(guan) 於(yu) 合理安排作息時間促進中小學生健康成長的通知》,鼓勵學校適當延長課間休息時間,引導學生走出教室通過適度活動或遠眺等方式放鬆。老師不得采取拖堂或其他方式擠占學生課間休息時間,不得對學生課間活動設置不必要的約束。此外在保障體(ti) 育課的基礎上,學校每天統一安排不少於(yu) 30分鍾大課間體(ti) 育活動。
今年9月,浙江省教育廳辦公室發布的“關(guan) 於(yu) 開展第7個(ge) 近視防控宣傳(chuan) 教育月活動的通知”中也提到,引導學生課間走出教室活動、遠眺,保障學生每天校內(nei) 、校外各1個(ge) 小時體(ti) 育活動時間,鼓勵有條件的學校學生校內(nei) 戶外活動達到2小時。
凝聚各方共識打破僵局
學校創新管理優(you) 化布局
受訪專(zhuan) 家認為(wei) ,把課間10分鍾還給孩子,需要學校、家長和社會(hui) 綜合施策:相關(guan) 部門應細化校內(nei) 安全事故有關(guan) 的法律法規,明確學校和老師的責任;學校和老師應加強對學生的安全教育,指導孩子進行有益的課間活動,采取增加防護設施、派設巡查老師等安全措施;家長應充分理解、信任學校和老師,出現問題積極溝通,依法理性維權。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er) 童研究所副所長、副研究員張曉冰認為(wei) ,學校、家長、社會(hui) 對侵權責任的認知有待提升。“民法典規定,無民事行為(wei) 能力人在幼兒(er) 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xi) 、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的,幼兒(er) 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但是該條款還規定,能夠證明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不承擔侵權責任,所以實踐中並不是根據場所來確定因果關(guan) 係及責任分配,家長不能因為(wei) 孩子在學校發生意外就全部歸責於(yu) 學校。”
她提出,根據民法典規定,學校與(yu) 其他主體(ti) 的責任分配是較為(wei) 明晰的,法律並未要求學校承擔一切侵權兜底責任,即並未要求學校承擔無過錯責任,而是承擔過錯責任。比如,學校提供證據證明有較為(wei) 完善的安全管理製度,對學生進行了必要的日常安全教育及提醒,事後第一時間進行了應急處置和救助,那麽(me) 就可以證明學校不存在過錯,無需對學生遭受的損害承擔賠償(chang) 責任。因此,學校不必因為(wei) 擔心家長及社會(hui) 的苛責而過度限製學生的課間活動權利。
“實際上,學校的安全壓力,很大一部分來自家長和社會(hui) 。愛打愛鬧的孩子在校園內(nei) 磕磕碰碰是常事,但如果孩子磕碰了一下,家長就要興(xing) 師動眾(zhong) 找學校的麻煩,無休止地鬧事,學校自然不敢放手讓孩子走出教室。這部分家長,既想讓孩子在開闊的空間內(nei) 成長為(wei) 身心健康、陽光開朗的青春模樣,又不願意承擔任何風險,讓學校和老師背負無限責任,這無疑是一種不切實際的想法。要化解安全顧慮,既需要有合理的保障機製,用法律為(wei) 學校撐腰,也要有敢於(yu) 擔當的學校管理者,更要有通情達理的家長。打破僵局,就在於(yu) 凝聚家校乃至於(yu) 全社會(hui) 的共識。”李一陵說。
李一陵建議,就一些學校校園空間不足的客觀限製來說,除了要求學校管理者創新方式、探索現狀下的改進措施之外,還需要教育主管部門從(cong) 區域教育均衡發展等層麵逐步化解問題,“一些學校之所以滿負荷甚至超負荷運轉,既與(yu) 人口高峰期來臨(lin) 有關(guan) ,也與(yu) 區域內(nei) 教育發展不夠均衡有關(guan) 。區域內(nei) 的一些學校受到重點關(guan) 注,成為(wei) 熱門學校,不得不容納更多的學生,加劇了空間的逼仄,也限製了學校的辦學選擇”。
“可以期待的是,伴隨著學齡人口回落,學位供需矛盾將緩解,將為(wei) 學校釋放更大的育人空間,但前提仍然是區域、校際均衡。另外,優(you) 化校園空間布局也是解決(jue) 問題的有效途徑。這要求在改建、擴建以及新建學校時,采用科學的建築設計理念,為(wei) 學生留足教室外的活動空間。”李一陵說。
“學校應當加強安全防護能力,健全完善安全管理製度,確保安全防護設施齊全,為(wei) 學生提供規範、安全、友好的室外活動環境。”張曉冰建議,學校定期開展必要的安全教育,提升學生的風險防範意識,告知潛在安全風險,列舉(ju) 危險地點、危險行為(wei) 方式,教會(hui) 學生如何避險、如何應對緊急情況;開展自護能力培養(yang) 訓練,提升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加強教職工有效管理,及時製止學生的危險行為(wei) ;完善通知救助製度,定期檢查監控設備,確保設備正常運作。
“與(yu) 此同時,父母應當與(yu) 孩子建立信任、可靠的親(qin) 密關(guan) 係,教會(hui) 孩子自我保護,既保護自己不受傷(shang) 害,同時也不傷(shang) 害他人。”張曉冰說。
本報記者 文麗(li) 娟
本報實習(xi) 生 畢冉
(法治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