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化提供全鏈條綜合解決方案 因地製宜讓鹽堿地變稻田
寒露剛過,在位於(yu) 吉林省白城市大安市龍海灌片種植整改項目上,金燦燦的稻田一望無際,操縱著智慧農(nong) 機的項目人員正在忙著收割。這片地塊由中國中化控股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中國中化”)旗下中化環境修複(吉林)有限公司實施修複。
如今,這片橫跨5個(ge) 村落、占地近1000公頃的稻田,近六成土地首年畝(mu) 產(chan) 達400公斤以上,其中近三成達到500公斤。誰能想到,這片肥沃的土地從(cong) 前是十年九旱、寸草不生的鹽堿地。
長期以來,由於(yu) 龍海灌片土壤板結、堿化度高、有機質匱乏,作物在這片土地上難以生長,大片氣溫適宜、水源充足的廣袤地塊隻能“撂荒”。就在1年前,龍海灌片還是白花花的“堿巴拉”,土壤平均pH值(酸堿度)達9.31,遠超出常見植物可存活的正常範圍。
生態環境部土壤與(yu)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生態環境監管技術中心副主任王謙介紹,輕度鹽堿地可采用以種養(yang) 循環為(wei) 主,再加上有機質還田、種植耐鹽堿的牧草或農(nong) 作物等方式來改良土壤;中重度鹽堿地可采用“工程降鹽壓堿+土壤生態構建與(yu) 地方提升+耐鹽吸鹽作物種植”的方式改良土壤。
中化環境控股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曲風臣說,中國中化深耕生命科學、材料科學、環境科學等領域,在鹽堿地治理關(guan) 鍵產(chan) 業(ye) 鏈環節上積極布局,初步形成鹽堿地治理的綜合優(you) 勢;在鹽堿地治理方麵擁有一批行業(ye) 領先的核心技術,積累了一定的實踐經驗,可提供全鏈條的綜合解決(jue) 方案。
“我們(men) 對東(dong) 北地區鹽堿地成因和特征進行深入研究,形成鹽堿地修複技術體(ti) 係,依托在土壤改良與(yu) 修複、種質開發和農(nong) 田管理等方麵的資源和能力,打造出一套綜合治理體(ti) 係及一體(ti) 化解決(jue) 方案。”曲風臣說,在嚴(yan) 格保護生態的前提下,中化環境的項目以“淡化表層”創建和“熟化耕層”培育,構建改良和培肥物料一體(ti) 化施用技術,縮短耕層淡化和熟化時間。同時,選用耐鹽堿水稻品種,對未開發的鹽堿地進行種植整改,施用微生物菌肥等提升地力,提高水稻產(chan) 量。
把鹽堿地變成糧倉(cang) ,除了土地、種子、肥料傳(chuan) 統種植“三件套”外,還離不開“智慧大腦”。根據蘇打鹽堿地土壤遇水易溶、水幹成塊易裂的特性,項目應用了先進的智能化水稻灌溉係統,在田間地頭安放水渠流量監測儀(yi) 。監測儀(yi) 配備pH值、壓力水位、水溫等多個(ge) 傳(chuan) 感器,每10分鍾上傳(chuan) 一次數據到服務器,可以根據監測數據進行精準灌溉。
截至目前,中化環境控股有限公司已在吉林省白城市開展了4.1萬(wan) 畝(mu) 鹽堿地(水田)治理工作,預計3年至5年後完成改良修複,將為(wei) 吉林省新增十等水田3.3萬(wan) 畝(mu) ,年增產(chan) 3330萬(wan) 斤水稻;開展的3.6萬(wan) 畝(mu) 鹽堿地(旱田)治理工作,預計3年後完成改良修複,將實現年增產(chan) 4320萬(wan) 斤玉米。
“如今,我們(men) 實現了農(nong) 業(ye) 技術的多次升級迭代。鹽堿地上也能種出更多米質好、價(jia) 格高的水稻品種,而這些優(you) 質產(chan) 品也給本地農(nong) 戶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吉林省農(nong) 科院水稻研究所副研究員馬巍說。龍海03片區龍沼項目區種植戶郭宗尚對此很有感觸:“此前,住在周邊的農(nong) 民隻能小範圍尋找堿化程度相對較低的小片地塊種植水稻,收成僅(jin) 供全家糊口。中化環境龍海灌片鹽堿地項目實施以來,我親(qin) 眼見證了挖掘機破開堿殼、改良劑撒入土壤、水源充盈田塊、秧苗旺盛生長的景象。”(經濟日報記者 黃 鑫)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