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遺產中的治水智慧——我國4處新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掃描
新華社北京11月5日電 題:水利遺產(chan) 中的治水智慧——我國4處新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chan) 掃描
新華社記者劉詩平
安徽七門堰調蓄灌溉係統、江蘇洪澤古灌區、山西霍泉灌溉工程、湖北崇陽縣白霓古堰11月4日成功入選2023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遺產(chan) 名錄。這些世界灌溉工程遺產(chan) 有何特別之處?它們(men) 展現了先人的哪些治水智慧?
七門堰:“串蕩連塘”形成海綿型生態調蓄灌溉係統
七門堰調蓄灌溉係統位於(yu) 安徽舒城縣境內(nei) ,最早創建於(yu) 西漢,兩(liang) 千多年來持續發揮著灌溉、防洪、防旱作用,目前灌溉農(nong) 田20萬(wan) 畝(mu) 。
“七門堰灌區地處江淮分水過渡帶,形成獨特的丘崗型濕地形態,這裏有1.7萬(wan) 多個(ge) 塘、蕩,形成了巨大的蓄水庫。”安徽舒城縣水利局副局長鄧文生說,七門堰工程充分利用濕地形態,串蕩成渠,連塘為(wei) 蓄,形成功能強大的調蓄機製,起到調蓄洪峰、削減地表徑流、涵養(yang) 水源等作用。
七門堰調蓄灌溉係統申報世界灌溉工程遺產(chan) 技術支撐團隊負責人、浙江水利水電學院教授劉學應說,古人結合特定的地理條件和自然條件,逐步建成“丘崗型濕地調蓄灌溉係統”,這種海綿型生態調蓄係統,具有獨特的技術原理,是灌溉史上極其獨特的灌溉類型。
洪澤古灌區:水庫型灌溉遺產(chan) 的傑出代表
洪澤古灌區位於(yu) 江蘇淮安市洪澤區境內(nei) ,自東(dong) 漢開始引水灌溉,不同時期修建水利設施,灌區延續至今,目前總灌溉麵積48.13萬(wan) 畝(mu) 。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高級工程師高黎輝介紹,洪澤古灌區的蓄水工程規模宏大,古人為(wei) 解決(jue) 施工難題,創造了一批先進的壩工技術。灌區擋水工程洪澤湖大堤的直立條式石工牆與(yu) 坦坡防浪、閘壩泄洪、三合土防衝(chong) 等技術,是古人治水智慧的集中體(ti) 現,為(wei) 水庫型灌溉遺產(chan) 的傑出代表。
“洪澤古灌區內(nei) 的洪澤湖大堤依然通過攔蓄淮河水發揮著灌溉、防洪、水產(chan) 養(yang) 殖等作用。”淮安市洪澤區水利局局長袁安全說,經洪澤湖大堤攔蓄,洪澤湖水域寬廣、湖麵遼闊,形成了良好的濕地生態係統和優(you) 美的自然景觀,有效改善了區域生態環境。
霍泉灌溉工程:首個(ge) 入選遺產(chan) 的引泉自流灌溉工程
霍泉灌溉工程位於(yu) 山西洪洞縣,唐貞觀年間已有記載,經過近1400年發展演變,至今仍發揮著灌溉、供水、生態等功能,目前工程灌溉總麵積10.1萬(wan) 畝(mu) 。
洪洞縣霍泉和南垣水利事務中心主任張建中介紹,霍泉灌溉工程在發展演變中建立了集觀泉、蓄泉、引泉、用泉、保泉於(yu) 一體(ti) 的開發利用體(ti) 係,至清代形成完善的工程體(ti) 係,包括以霍泉為(wei) 核心的泉源工程、以北霍渠和南霍渠為(wei) 核心的渠係工程、以分水鐵柵為(wei) 核心的控製工程、以水磨為(wei) 核心的水能利用工程。
中國水科院水利遺產(chan) 保護重點實驗室主任、水利史研究所所長助理李雲(yun) 鵬說,霍泉灌溉工程是我國首個(ge) 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chan) 的引泉自流灌溉工程,在其曆史上形成並持續沿用嚴(yan) 格的灌溉用水分配管理製度,稱作“霍泉水法”,並被其他灌區參照製定“霍例水法”,具有非常高的研究和傳(chuan) 承價(jia) 值。
白霓古堰:丘陵山區塘堰灌溉工程的代表
白霓古堰位於(yu) 湖北崇陽縣境內(nei) ,包括石梘堰和遠陂堰兩(liang) 座古堰。史載古堰最早建於(yu) 五代後唐時期,千餘(yu) 年來發揮著灌溉、防洪、抗旱、供水等作用,灌溉麵積約3.5萬(wan) 畝(mu) 。
申遺報告稱,白霓古堰是我國丘陵山區塘堰灌溉工程的代表,也是古代大規模砌石結構水利工程的典型代表。其中最具科技價(jia) 值的是石梘堰渠首樞紐中排沙底孔的設計,它充分考慮了河流泥沙淤積的因素,在堰壩底部創造性設計了獨特的底孔,用於(yu) 排沙,是目前所見古代堰壩工程建設中的獨創。
李雲(yun) 鵬說,白霓古堰的引水砌石堰壩獨具特色,是建造在河床基岩上橫截河道的“矩形”斷麵直線型漿砌石堰壩,在古代大型攔河堰壩建設中不常見。
湖北崇陽縣白霓鎮黨(dang) 委書(shu) 記譚其軍(jun) 說,白霓鎮是湖北省曆史文化名鎮,古堰的修建促進了白霓鎮的興(xing) 起和繁榮,同時維係了良好的生態,是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典範工程。
保護利用:汲取古人治水智慧
劉學應說,世界灌溉工程遺產(chan) 蘊含了許多了不起的科技原理,挖掘其中的科學技術,科學保護和利用,對傳(chuan) 承與(yu) 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意義(yi) 重大。
“目前,我國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產(chan) 已達34處。這些入選工程遺產(chan) 類型豐(feng) 富,涵蓋了大多數傳(chuan) 統灌溉工程類型,還有新疆吐魯番坎兒(er) 井等一些非常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古代灌溉工程正在申遺的路上。”李雲(yun) 鵬說。
據調查,全國各地的灌溉工程遺產(chan) 有400多項。這些灌溉工程的規劃設計往往因地製宜,能較好地處理工程建設與(yu) 自然環境、社會(hui) 需求之間的關(guan) 係,是挖掘研究傳(chuan) 統灌溉科學經驗和治水智慧、為(wei) 現代水利建設發展提供參考借鑒的直觀範例。
“我國留存下來的灌溉工程遺產(chan) 豐(feng) 富多樣、曆史科技文化價(jia) 值內(nei) 涵豐(feng) 富,見證了中華民族的偉(wei) 大創造力。”李雲(yun) 鵬說,灌溉工程遺產(chan) 是“活著”的遺產(chan) ,利用是最好的保護,應堅持可持續保護理念,延續灌溉生命、保護曆史遺存和工程安全。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