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端牢中國飯碗看糧食安全“加減法”
新華社北京11月5日電(記者趙旭、馬欣然)“這個(ge) 秋天的水稻平均畝(mu) 產(chan) 在520公斤左右,接近常年。今年從(cong) 春種、夏管到秋收,我們(men) 都嚴(yan) 格執行品種目錄化管理,加強科技應用。”北京市雙河農(nong) 場首雙農(nong) 業(ye) 公司種植管理人員李正海說。
目前,這家公司已完成水稻、大豆收獲,正開展玉米收割工作。公司負責人潘龍介紹,麵對今年春季低溫、夏季暴雨等極端天氣影響,農(nong) 場仍實現穩產(chan) 。“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無人機防病增產(chan) 促早熟航化作業(ye) 等措施,為(wei) 保收起到關(guan) 鍵作用。”
“更加重視‘藏糧於(yu) 技’,加快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是端牢中國飯碗的題中之義(yi) 。”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院長吳孔明說,問技要糧是關(guan) 鍵“加法”。
日前,2023世界農(nong) 業(ye) 科技創新大會(hui) 在北京平穀開幕。大會(hui) 上,世界糧食獎基金會(hui) 榮譽主席肯尼思·奎因說,中國以全球7%的耕地養(yang) 活了全球20%左右的人口,這本身就是對世界糧食安全的重大貢獻。
平穀區位於(yu) 京郊東(dong) 北角,平原、山區、淺山區錯落分布。很多人印象中,北京這樣的大都市,或許不是“種地”的地方,但科研人員有不同的看法。
“這裏是設施農(nong) 業(ye) ‘博士農(nong) 場’。”在平穀區峪口鎮,矽潤科技負責人朱玉帛說,背靠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科研團隊,農(nong) 場大棚裏草莓、番茄等的養(yang) 護工作,主要由全新的水肥一體(ti) 化智能係統接管。
走進大棚,幾個(ge) 藍色大罐子連著一台溫室水肥智慧調控係統設備,酸堿度、肥料比例等關(guan) 鍵參數清晰可見。智能係統配置好的肥料隨著水流,精準輸送到每一株作物。“我們(men) 與(yu) 科研團隊協作,不斷通過實驗優(you) 化這台係統,未來大麵積應用後可降低養(yang) 護成本,精準提升作物品質。”朱玉帛說。
如今,平穀117家“博士農(nong) 場”獲批創建,引進了旱稻、葉菜類蔬菜、食用菌、果品等種質資源1000餘(yu) 份,優(you) 異生菜、五彩茄子、中藥材生態種植等100餘(yu) 項成果走向市場,初步形成了“博士農(nong) 場+家庭農(nong) 場+企業(ye) ”“博士農(nong) 場+合作社+村集體(ti) ”等多種合作模式。
中國各地還積極推廣良種良法,提升秋冬種質量。眼下,山東(dong) 冬小麥應播麵積超6000萬(wan) 畝(mu) ;河北冬小麥即將完成播種;安徽今年計劃油菜播種麵積735萬(wan) 畝(mu) ,通過應用無人機“飛播”等技術,全麵提升播種效率。
吳孔明認為(wei) ,端牢中國飯碗裏有自力更生的奮鬥精神,也有“取之有度,用之有節”的傳(chuan) 統美德。
農(nong) 機手減損田間“過招”、糧食烘幹機開足馬力、封閉式運糧車往來穿梭、智能倉(cang) 儲(chu) 設備實時監測……今年的糧食收獲季,在山東(dong) 省德州市夏津縣,圍繞糧食生產(chan) 全產(chan) 業(ye) 鏈,節糧減損環環相扣。
《中國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發展報告2023》顯示,預計到2035年通過科技進步、農(nong) 技推廣、全民節糧減損行動等措施,糧食收獲、儲(chu) 藏、加工和消費環節損失率若能分別減少1至3個(ge) 百分點,可共實現糧食減損超過千億(yi) 斤。
節糧減損既在田間地頭,也在倉(cang) 儲(chu) 運輸、餐桌車間。“我們(men) 還會(hui) 進一步推動‘收儲(chu) 運加消’全鏈條節糧減損集成改革,實現開源與(yu) 節流並重。”潘龍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