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蘆葦畫裏的就業增收路

發布時間:2023-11-09 10:05:00來源: 中國文化報

  連軍(jun) 強拿起一根蘆葦開始了一天的工作。連軍(jun) 強是內(nei) 蒙古自治區級蘆葦畫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傳(chuan) 承人,也是帶領村民致富的黨(dang) 員帶頭人,《草原驕子》《清明上河圖》《連年有餘(yu) 》等一幅幅精美的蘆葦畫都出自他之手。

  近年來,內(nei) 蒙古巴彥淖爾市天藍水清、蘆葦蕩漾,當地良好的水生態環境,讓連軍(jun) 強有了更廣闊的創作空間。“為(wei) 了把蘆葦畫更好地保護傳(chuan) 承發展下去,我們(men) 創作了很多融合產(chan) 品,把皮雕、草編、鐵藝、剪紙等創作技藝和烏(wu) 梁素海的魚、鳥等地方特色元素融入到蘆葦畫中,整個(ge) 畫麵80%為(wei) 蘆葦自然色,20%通過熨燙碳化製作而成。豐(feng) 富多彩的創作技藝,可以讓這項非遺更好地展現烏(wu) 梁素海的勃勃生機和唯美景色。”連軍(jun) 強說。

  非遺技藝在融入百姓生活的同時也能夠為(wei) 百姓帶來經濟價(jia) 值,實現非遺產(chan) 品化、產(chan) 業(ye) 化、市場化,讓百姓得到實惠,無疑是一件好事。錨定這一目標,連軍(jun) 強注冊(ce) 了文化公司並成立了創作團隊。近年來,他充分發揮黨(dang) 員示範帶動作用,通過成立“蘆葦畫傳(chuan) 習(xi) 基地”“蘆葦畫文旅產(chan) 品創研基地”和烏(wu) 拉特前旗連運職業(ye) 技能學校,毫無保留地將蘆葦畫技藝傳(chuan) 授和展示給更多人,集眾(zhong) 人之力創作出留得住鄉(xiang) 愁的文化產(chan) 品。

  走進連軍(jun) 強的產(chan) 品製作展示中心,用蘆葦製作的精品畫作映入眼簾,魚鳥神態,湖光山色,每幅作品都惟妙惟肖。在連軍(jun) 強的影響下,弓淩從(cong) 喜歡蘆葦畫到製作蘆葦畫,如今已經對蘆葦畫頗有研究,並成為(wei) 自治區級蘆葦畫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傳(chuan) 承人。

  非遺技藝的傳(chuan) 承,讓喜愛非遺的人夢想開花。為(wei) 了帶動更多的人傳(chuan) 承經典、傳(chuan) 承文化,塑造高質量的生活,連軍(jun) 強每年聯合橋南社區黨(dang) 支部對轄區及周邊的就業(ye) 困難人員進行免費培訓,目前已經培訓了700餘(yu) 名學員,有100多名學員在廠裏工作,還有很多優(you) 秀學員選擇自主創業(ye) 。

  “截至目前,我們(men) 已經銷售了80多萬(wan) 元,為(wei) 50多名就業(ye) 困難人員增收30餘(yu) 萬(wan) 元。下一步,我們(men) 將繼續創作更多的蘆葦畫精品,讓這項非遺煥發出更多新活力。”連軍(jun) 強滿懷信心地說。

  蒹葭蒼蒼,白露為(wei) 霜。蘆葦的美不僅(jin) 在詩句裏可以感受到,如今在畫裏亦能感受到非遺帶給人們(men) 的精神滿足,更重要的是非遺技藝的傳(chuan) 承和創造性轉化給人民的生活帶來了變化。(本報駐內(nei) 蒙古記者 王 慧)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