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邊停車欠費6000元,“智慧”用錯了地方
作者:守一
近日,上海浦東(dong) 居民胡女士向媒體(ti) 反映:她經常將私家車停在小區外麵路邊的停車位上,以為(wei) 是免費停車,但8個(ge) 月後卻發現自己欠繳停車費6000多元。在此期間,她從(cong) 未接到相關(guan) 的停車費催繳電話或者提示短信。
胡女士的遭遇並非個(ge) 案,也不隻是上海浦東(dong) 存在這樣的現象。北京昌平區、重慶江北區、陝西延安……國內(nei) 很多城市都開始推行“智慧停車”模式,其共同特征是,停車時沒有收費員來告知或者收費,需要司機自己下載相關(guan) App才能知道欠費信息並繳費。因為(wei) 有些收費公告牌被遮擋或者不明顯,往往司機欠費上千之後,才知道被停車費“刺”到了。
“智慧停車”能給司機提供繳費便利,本來是好事,可如果在執行中變味,更像是給車主設的“陷阱”,顯然就失去了正當性。從(cong) 這些車主的遭遇來看,“智慧停車”暴露的最大問題,是涉嫌侵犯車主的知情權。一個(ge) 停車位收費多少,應該有清晰的事先告知。特別是路邊停車位,不同城市不同區域的政策並不一樣,收費標準按理來說也不一樣,不能在顯眼的位置清楚告知,就容易被車主忽略。
退一步講,就算沒有看到收費公告牌,車主有一定的責任,可是在車主欠費之後,係統是不是應該通過催繳電話或者提示短信的方式,及時告知和提醒。在交管部門的係統裏,車主的車牌號一般都綁定了手機號。要推進“智慧停車”,應當獲得這些基礎數據的授權,由此實現催繳信息的聯動。否則,如果司機不知道下載繳費App,欠費也不知道去交,最終連累個(ge) 人信用受損,這不是太冤枉了嗎?
除了這些程序上的疏漏,更本質的問題還在於(yu) ,公共道路屬於(yu) 國有財產(chan) ,要劃為(wei) 停車位,就屬於(yu) 行政事業(ye) 性收費,應當遵循公平、公正、公開等原則。一段道路能不能收停車費,該收多少停車費,應該要通過聽證會(hui) 等方式,征求各利益相關(guan) 者的意見。就像上海浦東(dong) 的胡女士,她把車停在小區外麵的路邊,並一直以為(wei) 那是免費的。像這種小區周邊道路劃為(wei) 停車位,是不是應該征求周邊小區業(ye) 主代表的意見?特別是一些老舊小區,小區內(nei) 停車位緊張,小區周邊道路可能也不夠寬敞,設收費停車位本應更慎重。
麵對這些層出不窮的停車位收費問題,不能再停留於(yu) 個(ge) 案的曝光式維權,相關(guan) 法規和程序上應有進一步明確。最起碼要讓司機們(men) 知道,路邊設收費停車位是誰決(jue) 策的、按什麽(me) 標準確定的停車費,如果覺得收費不合理,有什麽(me) 渠道去反映,有沒有可能糾偏等等。如果未經公眾(zhong) 的參與(yu) ,一些部門就決(jue) 策施行,“智慧停車”隻能變成“智慧收費”,車主不管有什麽(me) 意見,隻能乖乖繳費。這不僅(jin) 是對公眾(zhong) 利益的侵犯,也會(hui) 滋生更多社會(hui) 矛盾。(守一)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