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戲劇 提供實驗陣地 重新詮釋經典 小劇場戲劇如何持續求新求變
作者:林蔚然(中央戲劇學院戲劇文學係教師、國家一級編劇)
近日,2023“北京故事”優(you) 秀小劇場劇目展演落幕。參加本屆展演的作品樣貌之豐(feng) 富、形式之多元、內(nei) 涵之深遠、表達之靈動令人印象深刻,代表了近年來小劇場創作所取得的新進展、新成就。
今天我們(men) 談論的小劇場,最開始發端於(yu) 國外的“自由劇院”。這種形式帶來了一場反傳(chuan) 統、具有實驗性質的戲劇運動,而這一特性也成為(wei) 根植在小劇場作品中的強大基因。與(yu) 當初不同的是,在當下的文化生活中,小劇場已不再是一種非主流的空間,也不是所謂大劇院的附屬,它成為(wei) 一種與(yu) 大劇院平分秋色的劇場樣式。觀演關(guan) 係、內(nei) 容形式、新興(xing) 技術,都在這裏獲得了重新思考和呈現。
中國的小劇場戲劇發軔於(yu) 20世紀80年代,時至今日已經走過四十多年。從(cong) 對於(yu) 人性、道德的嚴(yan) 肅討論,到貼近社會(hui) 、充滿時代性和都市性的表達,小劇場作品已經在社會(hui) 上形成一種文化現象,對當代都市文化產(chan) 生了不容小覷的影響力。《2022年中國演出市場年度報告》顯示,小劇場等新型演藝空間話劇演出場次占到話劇市場的66.26%,這說明越來越多的小劇場作品得到了市場的認可,小劇場已經成為(wei) 新時代中國話劇發展繁榮的重要一環。
同時,也毋庸諱言,當前小劇場創作走入了一個(ge) 平台期。創作氛圍似乎不如以前那樣熱絡,原創力稍顯匱乏,許多創作團隊“求穩”的心態加重,不少作品偏離了小劇場創作先鋒性、實驗性、創新性的初心,市場上能夠給觀眾(zhong) 帶來意外之喜的作品偏少。包括本次展演的部分作品,也存在原創性不足、與(yu) 大眾(zhong) 審美心理相結合不夠、宣傳(chuan) 推廣有待加強等問題。
走得再遠,也不能忘記來時路。麵對困難和挑戰,小劇場創作者要捫心自問:為(wei) 何要從(cong) 事小劇場創作?是不是丟(diu) 掉了創作初心?中國小劇場創作先驅、北京人藝導演林兆華曾說過,中國的小劇場有三大任務,總結起來就是要做戲劇普及、提供實驗陣地、重新詮釋經典。林先生在20世紀80年代末提出的這三點,對今天的小劇場創作依然極具啟示意義(yi) 。
小劇場是做實驗的地方,它麵對的觀眾(zhong) 更寬容、更現代、更年輕,創作者在這裏可以大膽探索、拓寬邊界。作為(wei) 小劇場的創作者,不怕失敗、不怕批評是基本素質。在未來的小劇場發展中,尤其要重視以下三點。
重視文本,回答好“表達什麽(me) 的問題”。
每一次創作都是創作者對自己內(nei) 心的重新挖掘。小劇場需要的文本,一定立足於(yu) 創作者生命中不可複製的體(ti) 驗。小劇場強調創新,真正有力量的創新不是拾人牙慧,而是一次探索和重構之旅。我們(men) 要關(guan) 注日常,關(guan) 注時代,關(guan) 注自己和周圍人的生命體(ti) 驗,開掘個(ge) 體(ti) 生命中閃亮的一麵,以彰顯“人”的生命特點來激發文本的豐(feng) 富性。
小劇場可以以小見大,它是反映舞台藝術原創能力的“晴雨表”。戲劇這門藝術雖然受到舞台空間、創作資金等各方麵的限製,但在小劇場創作中,創作者還是應該秉持對自由、理想、美的終極追求,努力嚐試新題材、探索新領域,突破舞台帶給創作者的限製。同時,創作者既要有“銳氣”,也要有“匠心”,既要提升戲劇文本的豐(feng) 富性,也要提升戲劇文本的質量。
重視觀眾(zhong) ,回答好“為(wei) 誰表達的問題”。
小劇場具有打破“第四堵牆”(戲劇術語,指一麵在傳(chuan) 統三壁鏡框式舞台中虛構的“牆”)的空間特色,其在某種程度上重構了劇場的觀演關(guan) 係,這是小劇場在觀眾(zhong) 培育方麵具有的獨特優(you) 勢。因此,“試驗田”的定位不應限製小劇場的表達,小劇場可以也應當麵向廣大都市觀眾(zhong) ,走進大眾(zhong) 的生活圈,用具有審美價(jia) 值、充盈時代氣息的作品吸引觀眾(zhong) 。
如果說大型劇院是舞台藝術的動脈,那小劇場就是文化生活中的毛細血管。小劇場的概念不僅(jin) 指物理空間、演出區域,更是一種文化的精神入口和象征。隨著演藝空間的培育和發展,我們(men) 一方麵應打開空間上的想象力,讓空間深入觀眾(zhong) 的生活——小劇場作品既可以在劇場演,也可以在街區、公園、商場、胡同演。總之,要相信觀眾(zhong) 對藝術的感悟力和接受度,不斷拓展演出空間,讓戲劇成為(wei) 老百姓更便捷的消費選擇。另一方麵,我們(men) 還要發揮小劇場強大的創新能力和適應能力,擁抱沉浸式、互動式、數字化等新興(xing) 表達,用技術創新驅動表達創新,滿足觀眾(zhong) 多樣化的審美需求。
重視人才,回答好“誰來表達的問題”。
前人有言,戲劇就是“活人演活人,給活人看”的藝術,隻有人的活力被激發、被點燃,創作者和觀眾(zhong) 才能找到靈魂的交匯點。
小劇場創作的實驗性、探索性、創新性,對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為(wei) 培養(yang) 更多人才,社會(hui) 應給予小劇場藝術更多寬容,允許業(ye) 界有一定的容錯率,尤其要給青年創作人才更大的自由度和包容度,因為(wei) 他們(men) 的藝術探索需要更多“試錯”支點。
小劇場建設不僅(jin) 是搭台引客,也是城市文化生態建設的一部分,它在某種程度上決(jue) 定著一座城市的“審美點”落在何方。所以,小劇場演出的成果,不隻體(ti) 現在票房和獎項上,還體(ti) 現在它為(wei) 城市帶來的文化麵貌和精神氣質上的革新。
無論對於(yu) 創作者,還是對於(yu) 觀眾(zhong) ,小劇場都具有一種撫慰和療愈的力量,溫潤著進入這個(ge) 空間的每一個(ge) 人的心靈。這不僅(jin) 回答了小劇場戲劇為(wei) 何要寫(xie) 下去、演下去的問題,也要求小劇場戲劇持續求新求變。
小劇場戲劇,永遠在路上。
《光明日報》(2023年11月08日 13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